文档详情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学案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KB
约4页
文档ID:29005561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学案_第1页
1/4

《火山上的短暂稳定》学案1923 年 1 月 11 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 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鲁尔危机使德国的政治经济迅速濒临崩溃但是,鲁尔危机后国际局势有利于德国的转折美国重返欧洲, 通过插手德国赔款问题开始干预欧洲事务法国出兵鲁尔, 在经济上损失惨重, 且遭到国内外舆论谴责英法矛盾尖锐, 英国开始联合美国压制法国,两国开始有效地贯彻扶德政策, 法国也开始寻求对德和解,拉拢德国此外苏联更日益倾力于在《拉巴洛条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外交上争取德国, 以阻止德国被拉入西方反苏阵营和加强苏德多方面的合作结束后,协约国于 1924 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 道威斯计划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 20 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 1923 年 11 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 ,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 C.G.道威斯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 5 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 ,研究德国赔款问题1924 年4 月 9 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经同年 7 月 16 日~8 月 16 日之伦敦 道威斯会议 (英、法、意、日、比、希、葡、罗、南、美参加)讨论并通过,同年 9月 1 日生效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改组德意志银行,实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贷款 8 亿金马克(折合 1.9 亿美元)以稳定其币制,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赔款年度限额,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 25 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财源来自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发行 110 亿金马克铁路公债、50 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德国的金融外汇、铁路运营以及税捐征收事务受国际监管。

德国以法、比两国从鲁尔撤军作为接受赔款计划的条件 1924 年8 月 16 日,计划被双方接受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 20 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 年德国支付赔款 110 亿金马克,获得外国各种贷款约 210 亿金马克1928 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该计划1930 年为扬格计划所取代背景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是道威斯高超的经济、政治才华的结晶之一,也是一战后美国迈向“独立的世界主义”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 年 3 月 4 日,共和党人沃伦·G·哈定就任美国 29 任总统,并宣誓美国决不卷入外国的纷争4 月 12 日,哈定又在国会联席会议上说,美国“将不参加国际联盟”但同时,这位总统又保证,他的政府将与那些想组成一个他认为非政治的国家联合体,以及想使惨遭蹂躏的欧洲国家复兴的外国政府合作这就是说,哈定政府的所谓“不卷入”和“不参加”,不过是要以美国的方式对欧洲施加影响罢了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美国还不具备控制“国际联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国已具有的影响力,不参与欧洲事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道威斯计划”产生的美国大背景作为解决德国赔偿问题的方案,“道威斯计划”的产生及其得以实施还有更具体的背景。

众所周知,“计划”不仅结束了德国经济的混乱状态,解决了德国继续赔偿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而且也使美、法等围绕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斗争以及相持状态得到了大大缓解再一个问题就是 20 年代德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偿问题和战后协约各国对美国的战债偿还问题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共达 103 亿 4 千万美元其中英国为 43 亿,法国为 34 亿,意大利为 16.5 亿美元虽然《凡尔赛和约》规定英、法等可以从德国得到战争赔偿,但同时要偿还美国的债务所以主张将赔款和战债问题联系起来讨论1920 年 5 月,英、法两国政府首脑发表声明,主张同时一笔勾销对美国的战债和对德国的赔偿要求当德国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已无力偿还协约国的赔款,英、法等在德赔款问题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之时,1922 年 8 月 1 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即著名的“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总计划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12 月 26 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 日美国方面发出了“参与”的信号。

这一天,美国务卿查尔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对美国历史学会发表重要演说,指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包括对德国的偿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计并且表示,美国公民将会参加这个委员会的工作1923 年 1 月 11 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后,英、法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更加尖锐,德国也停止了对英、法等国的赔偿乘此机会,10 月 11 日美国总统柯立芝对报界声明,休斯的纽黑文演说所表述的立场仍然有效,同时也反对将战债与赔款联系起来讨论英国赞同组成专家委员会重新讨论德国的赔偿问题为了迫使法国就范,英国联合美国对法国施加各方面的压力,致使赔委会于 1923 年 10 月 15 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欧文·D·杨格为调查德国财政情况的美国专家,后组成了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作用“道威斯计划”实际上结束了由法国及其由它控制的赔委会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支配作用,确立了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其次,为美国私人资本流入德国和有效地从其他协约国收回战债创造了条件据记载,1924 年 9 月至 1931年 7 月,德国共支付赔款 110 亿金马克(约合 27 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从美、英等国得到的贷款约为 210 亿金马克(约合 50 亿美元),其中美国向德国提供的是 22 亿 5 千万美元。

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从各协约国收回了约 20 亿美元的战债本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美元从美国流入德国,再以赔款的形式流入协约国,最后又以战债形式流回美国,形成了一个循环再次,“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法国外交的一次失败,而美国则显示了它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同时也表明了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独特性和欲望最后,“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它对战后德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背景1924 年以后,由于道威斯计划的援助,德国实力日增法国要求维持 《凡尔赛和约》规定的领土和边界现状德国亦试图调整对法关系,争取恢复大国地位英、法、德等七国在美国支持下举行洛迦诺会议签订《洛迦诺公约公约于 1925 年 12 月 1 日在伦敦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间的《仲裁条约》,规定德国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每一组缔约国分别设立一个常设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间的问题;法波、法捷间的《保障条约》,规定在抵御遭受无端袭击时互相支援。

公约保证德国与西部邻国的边界现状,对改善法、德关系,稳定欧洲局势有积极意义,但未给予德国与其东部邻国的边界以保证,即不约束德国向东扩张影响纵然东欧局势仍然紧张,洛迦诺公约被认为为 1924 年至 1930 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提供基础公约之成功,可见于德国在 1926 年获得成为国际联盟第六个常任会员国;以及盟军在 1930 年 6 月完全撤出德国西部的莱茵兰作为维持世界和平、鼓励国际合作的首个正式机构,国联之能接纳德国者,诚然创造维持欧洲和平的契机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 20 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公约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出席洛迦诺会议的法国和德国外长 洛迦诺公约签订后,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了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公约签订的结果,使法国受到削弱,丧失作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证。

(但法国后来寻求英国支持无果,转而求助于美国美国考虑到自身的安全,与法国等 15 国签订了《非战公约》 )德国是主要受益者,取得与法国平等的地位,为其恢复政治大国奠定基础然而,罗加诺协定明显地排除苏联于局外,仅仅令苏联因“西方之议和”而更感被孤立1922 年,苏联借拉帕洛条约与德国修好,然则西欧现下之举,无疑为拉拢德国而已结局1930 年,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再度抬头, “洛迦诺精神”宣告幻灭在 1934 年,对于“东方洛迦诺”之提议,德国反对确认东方边界;波兰则要求西方承认它在 1920 年从苏联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达成任何协议1936 年 3 月 7 日,纳粹德国否定罗加诺协定,进驻原本为非军事区的莱茵兰希特勒上台后,于 1936 年 3 月 7 日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并宣布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1939 年 4 月 28 日正式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 ,随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