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证能否提薪?通用型证书的收入效应和信号发送机制研究 (四)证书信号效应的变化趋势为了验证假设2,我们利用2007、2009、2011、2013和201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外语类证书和计算机类证书的信号功能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②通过加入性别、父亲学历和职业、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和院校类型等变量控制证书的选择效应,加入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获得奖学金,成绩排名是否在班上排名前25%作为能力提升的代理变量控制证书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加入岗位类型和行业分类控制就业情况对起薪的影响输出结果如表6所示,在控制证书的选择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情况变量后,外语类证书的信号作用系数在2007—2011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0.110下降至2011年的0.027,2013年上升至0.077,又下降至2015年的0.032总的来说,在2007—2011年和2013-2015年间,外语类证书的信号作用都出现了走低趋势在计算机类证书的信号作用上,只有在2007年对起薪是显著正影响(0.025),2007年以后,除2011年没有显著性影响外,其他年份上都是显著负影响。
这说明了早期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比较看重计算机类证书,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计算机类证书的正向信号作用正在减退,甚至会向用人单位传达负向能力信号,从而带来起薪的减少总的看来,在时间变化趋势上,两类证书的信号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由此验证了假设2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大学生报考的外语类证书大部分是英语类证书由于部分高校将CET证书和学历证书挂钩,因此大部分英语证书都是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证书③而英语CET证书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花费一定的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而获得的一种教育信号,是低生产效率学生较难模仿习得的,因而,是否获得CET证书成为一种较强的信号[3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基本的电脑操作和软件运用更加熟练,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再加之计算机类证书的种类繁多,门槛较低,相比外语类证书,获得计算机类证书更加容易因此,我们认为获得外语类证书需要较高的成本,而获得计算机类证书需要较低的成本根据表1,我们可以发现考证成本较高的外语类证书吸引的更多是本科及以上和“211”院校类型的高校毕业生,而成本较低的计算机类证书持有者则大多是本科以下或者高职高专院校类型的毕业生平均看来,“211”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总体高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的能力总体高于本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
由此可以推断,与获得外语类证书的毕业生相比,获得计算机类证书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是普通能力的毕业生人群,而非高能力群体另外,通过观察2007—2015年两类证书的信号效应变化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两类证书的信号效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低考证成本的计算机类证书,自2007年后,证书的信号就从正向变为无信号功能,甚至是负向信号功能由此,验证了假设3,获得某类证书的成本越低,就会吸引越多普通能力者报考,其信号功能减弱程度就更大,甚至出现负信号六、结论与启示本文集中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外语类和计算机类两类通用型证书的收入效应和信号发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不管是外语类证书还是计算机类证书,这两类通用型证书显著的收入正效应主要是因为考证人群更加“优秀”(高学历&重点大学)带来的,其对于毕业生的能力增值影响微乎其微;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获得外语类证书的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显著高于未获得该类证书的毕业生,控制选择效应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后,外语类证书作为能力信号对起薪具有显著正影响;第三,随着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类和外语类证书的信号作用在时间序列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趋势;第四,获取计算机类证书的成本比外语类证书的更低,因此吸引了更多普通能力的大学生报考,用人单位会很快地感知到该类证书信号的变化而调整用人计划和薪酬水平,因此计算机类证书从发送正向信号变为无信号功能甚至出现负向信号。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两大创新点:第一,以往研究大多是证实证书对收入具有显著正影响或者无显著性影响,因此多获得一个证书是“百利无一害”的而本文首次发现,计算机类证书对收入影响不大,甚至出现了显著负影响,这说明证书并非越多越好,考证需谨慎该结论侧面验证了国家大批量取消“鸡肋”职业资格证书的合理性第二,本文首次发现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对证书发送的信号的反应是极为灵敏的证书作为一种能力信号,其收入回报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证书筛选效果的反馈本文发现,不管是外语类证书还是计算机类证书,其信号效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贬值”,尤其是计算机类证书从发送正向信号变为无信号功能,甚至开始出现负向信号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证书发送的信号的反应是极为灵敏的,随着证书筛选功能的减弱,证书的正向信号功能也会减弱甚至消失基于的研究发现,为提高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从国家层面看,建议将证书的审核和取消政策从职业资格证书拓展至通用型证书为了保留真正有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营造良好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国家取消了近半数的职业资格证水证”情况同样出现于通用型证书,而通用型证书是大学生最普遍报考的证书类别。
国家出台政策管治通用型证书的质量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落实率和整体的就业质量第二,从高校层面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考证和拼证的现象,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考证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针对性的,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国家出台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政策文件知识,保证学生在考证之前就了解哪些证书已被取消,哪些证书含金量高以及不同类型的证书的考试难度和未来应用价值等信息,帮助学生在信息较为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理性的考证抉择第三,从大学生层面看,大学生应该要更加注重挖掘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避免过于依赖发送标志群体性特征的文凭和证书等信号,重视发送标志个人特征的求职信号伴随着高校扩招、考研热潮,高等教育文凭发送能力信号作用减弱同理,若大学生考证完全盲目跟风从众,这些证书的信号作用也会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就业竞争愈加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都需要非学历证书充当个人能力信号的补充说明,但关键在于大学生要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可以发送标志自身能力优势信号的证书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大学生热考的证书有很多类型,分通用型证书、能力证书、执业资格和职业资格类证书等,而不同的证书又分为不同的等级,由于尚未获取到详细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仅对大学生最常考的外语类和计算机类两类通用型证书的信号效应进行了初探,无法获得上述两类通用型证书的等级信息,也无法控制能力型证书、职业资格和执业资格等其他类型证书对于收入的干扰,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计算机类和外语类证书的收入效应的估计偏差。
因此,希望学界通过设置详细的题项量化出非学历证书的具体信息,以便深入探讨非学历证书的收入效应和信号发送机制,为深陷“考证热浪”中的大学生提供指引注释:①由于最新数据2015年高校毕业生调查中题项未能完全涉及选择效应、能力提升效应和信号效应变量,所以决定用2013年的数据去验证假设1②由于2003和2005年问卷未涉及计算机类证书题项,因此决定采用2007、2009、2011和2013年四年数据进行证书收入效应的时间趋势分析③通过2005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0%获得英语类证书的毕业生都是获得CET四级或者六级证书的学生参考文献:[1]潘云华,刘欢.高校学生考证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评论,2012(2):81-83.[2]Freeman R. The OvereducatedAmerica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6.[3]Heckman J J,Rubinstein Y. The Importance of Noncognitive Skills:Lessons from the GED Testing Progra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145-149.[4]李锋亮,岳昌君,侯龙龙.过度教育与教育的信号功能[J].经济学(季刊),2009(2):569-582.[5]Bernardi F,Ballarino G. Participatio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Returns to Tertiary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Europe[R].Almalaurea Working Paper,NO. 10,September 2011.[6]方长春.教育扩张是否影响了教育收益率——基于中国城镇数据的HLM分析[J].教育研究,2019,40(1):111-121.[7][20]刘蓝惠,周蕾.考证对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145(5):52-58.[8]胡玉粉.高校大学生“考证”行动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9]Friedman M,Kuznets S. Incomes in the Five Professions[M].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54:95-173.[10][11]Kleiner M M. Licensing Occupations:Ensuring Quality or Restricting Competition?[J]. Books from Upjohn Press,2006,61(3):424-425.[12]Kleiner M M. Licensing Occupations:Ensuring Quality or Restricting Competition[J]. 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2008,61(3):87.[13]Kleiner M M,Krueger A B. Analyzing the Extent and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Licensing on the Labor Marke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31):S173-S202.[14]Kleiner,M. Reforming Occupational Licensing Policies[R].Hamilton Project Working Paper,March 2015.[15]李雪,钱晓烨,迟巍.职业资格认证能提高就业者的工资收入吗?——对职业资格认证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9):100-107.[16]苏中兴,曾湘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工人技能水平和收入效应——来自5家制造型企业21个生产车间的经验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6):94-102.[17]刘艺,宋波.农民工职业技能证书的工资效应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18(1):43-49.[18]王延涛,李心雅,蒋海舲.职业资格证书收入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基于人力资本质量的视角[J].宏观质量研究,2018,6(4):107-116.[19]李晖,廖传惠,王力.基于Pmbit模型的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教育信号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