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是如何丧失执政地位的?苏共是如何丧失执政地位的?未找到作者未找到作者1991 年 8 月 23 日,叶利钦发布禁共令24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 并建议苏共解散25 日圣诞节夜,19 时 25 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 时 32 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悉的锤子镰刀旗开始徐徐下落、下 落……19 时 45 分,一面 3 色的俄罗斯联邦国旗取而代之,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此时 此刻,广场上的人们意识到,克里姆林宫已成为俄罗斯的总统府,苏联从地图上永远地消 失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这样从各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堂极其深刻的教育、警示课,更给致、现偏颇,在赫鲁晓夫时期不大可能,在今天的俄产阶资产阶级来总结、 来写,这个历史将被写成什么样子?现在看来,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人,了中国学者的身上1 当然,我们研究苏联解体的这段历史,研究苏共是如何丧失执政地位的,绝不仅仅是 出于撷取灵感,建构规范理论,正如有学者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也不仅仅满 足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研究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正是为了 “以苏为鉴” ,面向未来,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原始的动因。
一、一、戈尔巴乔夫上台前的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前的苏联事实上,苏联建国后,曾取得过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上,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之前,俄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6.9%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 联工业总产值已相当于美国的80%,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于世界第一位,整体经 济实力列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它在十二年内,实现了别国需要 30 年 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2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到 1982 年,苏联在十三 项军事战略力量基本指标中,对美国有十项已经或即将举明显优势地位3并在世界范围内 与美国展开争夺,一度使美国落于下风 写过伯罗奔尼撒战史的修昔底德在思考作为古希腊最富有也最著名的城邦国家雅典在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指出:早自雅典联军在马拉松击败波斯大军后,雅典人就 自认为无所不能,率性决定入侵西西里,结果遭到惨败,终于导致斯巴达在雅典卫城驻军1李铁映:《研究苏联兴衰的历史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 年第 2 期2 Kuznets ,Simon(1963),“A Comparative Appraisal,” in Abram Bergson and Simon Kuznets (eds) Economic Trends in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美]圣菲公司:《苏联拥有明显的战略优势》 ,载《苏联问题译丛》 (第一辑) ,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287-294 页。
1孟德斯鸠在考量罗马兴衰的原因时指出:罗马何以覆亡?或者说是什么原因使得罗马 从讲求美德的民主制变成专制体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罗马成为无往不利的征服者 城邦广大,美德式微,冲突即起,内战爆发,遂有皇帝,终而有暴君2 同样,也有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解体是因为它热衷于与美国搞军备竞赛,热衷于在全 世界建立霸权,造成了国内负担过重,人民生活水共下台、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975 年以后, 苏联经济就进入长期停滞期正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戈氏才提出了民主化、 公开性和彻底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最终拆散苏联体制的措施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苏联在戈 氏进行改革前的基本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吧 一)改革前的经济体制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1975 年苏联的 GNP 就接近了美国的 60%这种发展的高速 度依赖于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经济计划体系这种经济体制的特征为:经济决策权过分集 中,企业权限不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依然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95%以上物资由国家统 一划拨,绝大多数价格由国家规定,90%以上的工业企业收入归国家支配,工人工资由国 家规定企业管理权集中在企业少数领导手中这种体制的弊病主要体现为:一、决策权 过分集中容易产生决策失误。
二、企业为计划生产,不考虑社会实际需要三、企业以完 成计划好坏为奖惩依据,阻碍了技术创新四、国家统一定价使得价低利小的小商品长期 脱销,造成人民生活困难五、工人无权当家理财,浪费、偷窃严重3 到了 70 年代,以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达到的前 50 年快速增长,已经极大的改变了经 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苏联的经济规模更大了,产品更多了,城市居民的要求在经济发展 后变得更复杂了,少数几个经济目标的实现,已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了在 20 年代创立的 苏联的计划和管理经济的独特形式,显然已经招数使尽,无力为苏联提供快速的经济增长 了,重大的改革势在必行4 更为重要的是,在苏联体制中,部级以下,从企业负责人到普通工人,其基本的经济 角色就是执行上级命令许多大型企业兴办了托儿所、门诊部、学校、疗养院以及其他娱 乐设施职工队伍稳定,岗位固定、没有迁徙自由,造成工人完全依附于企业而苏联企 业的典型特征,即个人全权管理制度,这就导致了劳动效率降低、纪律废弛,而且工人无 权干预决策的习惯也为将来国家官员和企业的领导人们疯狂侵吞国有资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埋下了祸根 二)改革前的政治体制 的领导作用问题或组织问题5苏共高级领部等等。
1 约翰·麦克里兰著:《西方政治思想史》 ,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 页2约翰·麦克里兰著:《西方政治思想史》 ,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1 页3 中国苏联东欧学会:《苏联东欧问题探讨》 ,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97-198 页4 [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著:《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曹荣湘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4-65 页5 《列宁选集》 (第 4 卷) ,人民出了作为沟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的地位和作 用各级领导人逐组织在十月革命胜利 后的最初时期,苏维埃政权处于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险恶环境之中,布尔什维克被迫实 行列宁所称的“最严格的集中制”或“极端集包括以下的职权基本上就由政 治局和书记处特别是总书记行使30 年代后期以后,甚至政治局会议也不经常召开,就由总 书记大权独揽二、在干部运用上,自上而下的实行干部委任制,指定接班人制,领导干 部终身制高度集中的权力导致了个人崇拜的盛行,领导干部的委任制使得人民群众无法 把自己满意的干部选举到领导岗位,领导干部终身制助长了官僚习制 将历史拉长来看,第一个俄罗斯国家可以追溯到公元 862 年,在 11 世纪中期达到政治 文化高峰的罗立克王朝实行的就是权威主义的拜占庭传统,在 200 多年的蒙古人统治时期, 虽然蒙古人很少将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强加给自己征服的地区,但是却运用的是征服者的残 酷与专横进行统治,从而强化了早期的权威主义传统。
直到 20 世纪,沙皇仍然宣称其统治 权来自于神授②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在这种文化传统背景中建立起来的 化、 封闭、保守的思想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最高领导人成为各个学 科的最高权威和真理的最后仲裁者第二,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以大批判和 大清洗的方式干预思想文化问题大批著名学者、教授和技术专家遭到清洗,社会出现万 马齐喑的局面第三,以思想文化的单一性取代多样性,以钦定风格流派的垄断代替各种 风格的自由竞争第四,全盘否定除社会主义文化以外的其他一切文化成果,以隔离、封 闭的方式在“纯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4 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种种思想认识问题,不是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途径去 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而是一味用官僚主义态度加以严格控制和监督图书 的问世、剧目的上演、电影的公映都取决于数目繁多的审批部门,对于这些部门来说,禁 止比允许要更可靠、更安全些5 马克思曾今指出,要宣传一本著作,做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去禁止它苏共实行的教1在 1939 年至 1952 年长形成官僚主义特权阶层,1953 年,苏联部长级的工资是 11000——14000 卢布,而当时工人的最低工资是 250 卢布,相差 44——56 倍。
除了工资之外,斯大林时期高级领导干部除正式 工资外同工资一起还要发一个装很多钱的大信封的所谓“钱袋” 例如,一个部长当时除工资外可得到两万 多卢布 (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学刊》2004 年 10 月 ② [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 ,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0-275 页 4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几点思考—从“三个代表”思想看苏共败亡的教训》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