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这里所选的四位作家中,柳永和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活动于南宋,他们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的代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文学常识①词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词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②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③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④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⑤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字音识记字音识记《《柳永词两首柳永词两首》》翠幕mù 参cēn差cī 堤dī沙 天堑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叠巘yǎn 钓叟sǒu 凝噎yē 暮霭aǐ 经jīng年《《苏轼词两首苏轼词两首》》故垒lěi 公瑾jǐn 纶guān巾 樯qiáng橹lǔ 应yīng笑我 酹lèi 料峭qiào 吟y ín啸xiào 萧xiāo瑟sè 一蓑suō烟雨《《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遥岑cén远目 玉簪zān 鲈lú鱼 脍kuài炙人口 揾wèn 觅mì 舞榭xiè歌台 封狼居胥xū《《李清照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薄báo雾 纱橱chú 戚戚qī 乍zhà暖还寒 憔qiáo悴cuì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这比那些假借女人之口的“代言体”作品要真率得多。
而且他知音晓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喜爱比如《雨霖铃》一词是写作者将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幽清的词境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吞咽,充分表现了柳词的艺术特色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平台陈振孙就曾经评价柳词:“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望海潮》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把杭州的“承平气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宛在目前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优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在上片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具有繁盛的历史传统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含义,却也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一位词人的出现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一新,她就是李清照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期之作,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充实自己的空虚生活,于是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无时或忘的相思之情《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惨、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入”。
他自觉地要在创作上区别于柳词,而另立别调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做到了裸露自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清疏、刚健的独特风格本单元选取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战胜曹操的地方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青年时期就建立功业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目的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这种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
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却借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逆反心理和愤懑之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神情自若,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光辉人格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一世坎坷,饱受排挤辛弃疾21岁时,金主亮举兵南侵他乘机召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朝廷用他任江阴签判、建康府通判等职,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80岁赍志而殁辛弃疾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成了宣泄工具他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与痛恨辛词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他以大量的、连续的典故构成了一种“博喻”,借古人、古事去揭露、抨击和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悲痛与愤怒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早、晚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在镇江任上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古人和发生过的古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考点链接考点链接《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个单元选取的四位作家是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09年高考北京卷考了苏轼,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考了辛弃疾,09年高考江苏卷考了岳飞;08高考考了秦观、王观、候蒙;07年高考考了辛弃疾和苏轼;06年高考考了刘过;05年高考考了陆游、汪元量 因此,2010年高考备考也要注意宋词名家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如梦令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①这首宋词中“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词写的是桃花②这首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 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桃花自比。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完成8-9题题鹧鸪天鹧鸪天 代人赋代人赋①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8【【答案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考点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析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9【【答案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考点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解析解析】】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思路分析】】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2008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淳熙十六年(1189)冬,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这是他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的四首绝句诗题中的淮河,是宋高宗时期“绍兴和议”所规定的宋金分界线,淮河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被全部割让给金国诗人经淮河北上,自然会对这种“长淮咫尺分南北”的分裂局面产生感触:慨叹半壁沦陷、半壁偏安的惨淡时局,萦怀北方沦陷区的广大人民,怨恨南宋统治者的卖国求安,感触是丰富而深沉的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
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