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本文呈现的12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 学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与基本准则,是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概要式表达一、关于教育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 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 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忘记、忽视或抹杀对 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把人当物、当工具或抽象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具体、有生命的个体人的生 命只能在个体中存活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都融入了许多人的生命,父母、师长、合作者,甚至偶 遇的陌生人唯有通过人的生命,才能实现人的教育教育的原型是交往,是人 -人关系,内容由交往的目的而定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大量、直接的沟 通才能整体实现教育不是培养工具人、技术人、知识人或运动人,而是多方面 整体发展的人,教育需要人间大爱尤其要强调的是: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应也不可能以代替教师为目的, 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是“仁”在教育中的表现靠机器、用技术教人与由“仁”、用生命教人大不同。
这关系到对教育的人性理解人的创造不能伤害人, 这是技术伦理的底线我要提醒所有学校的老师、校长,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永 远不要忘记你是信息技术的主人,任何东西都有利弊,任何工具都要适度,把利 放到最大,把弊降到最小希望信息技术研究者提高伦理意识只有这样,技术 在教育中才能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工具但是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功能 存在盲目乐观、过分夸大的倾向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 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中国文字有个特点:可单解,又可组合解教育”这个概念,可以先从单 字意义上进行分析,然后合起来对两个字进行界定这种方式及其相关内容的独 特,可称为关于“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教”是与“学”相对应而言的,“育”是和“长”相对应而言的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在其关于人的信条中 指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人本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分裂”是“内在于 人的生存中的矛盾”教育应志于解决这个生存矛盾,“教”让人认识外部的“天 地人事”,“育”让人长出内在的“生命自觉”,由此,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可 能从分裂转化为复合、理解、协调且自主的生存方式。
天地人事”是中国经典的常用表达,包括自然界和人界的各种现象与规律 性状态就教育中的内容而言,“天地”指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大量学科;“人事” 指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许多学科人活在此世需要认识、知道此世,但是人 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需要教育无论教“天地”还是“人事”,都要揭 示内在的规定与逻辑,可称之为“道”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文化的财富,丰富 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育生命自觉”是教育中指向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使命生命自觉” 主要包括:热爱生命和生活,悦纳自我,具有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反思 自我的意识,具有在人生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划人生、主 动把握时机、掌握自我命运的智慧生命自觉”是教育最高境界的追求自知 者明”“自胜者强”(《道德经》)生命自觉”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掌握自我命运是生命自觉的最高形态生命自觉需要自我反思,相信人生可 以不断自我超越,主动选择,有所取舍,同时把握时机时机”是具有中国智 慧的时间概念如此人生才能进退自如,朝着目标、沿着道路,踏踏实实活过人 生这样才能被称为现代人空心病”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对外部知识缺乏深刻 的理解和兴趣,对自我缺乏认识,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
这是没有“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的后果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全程,是教育活动相 互包涵和转化的内外关系表达两者不可分割,舍其一,则不成为完整的教育 “天地之道”是“自然之道”,“人事之道”是“社会之道”天地之道”和“人 事之道”,通过教育成为受教育者每个人内在的“人心之道”三道”各有其内 在逻辑,又相互呼应、相互丰润为此,基础教育需要致力于“三个底”首先,为人生打好“底色”,养成向 上、阳光、明亮、温暖的心向和态度,这是给孩子一辈子的财富第二,形成“底 蕴”,底蕴包括对外部世界、生存能力、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培养,也包括对自我 的意识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认清“底线”,有底线意识,人长大了才 能成为好公民底线大量的是道德、人伦问题和为社会承担责任,否则人就会退 缩到狭小的自我,或者过分放大自我没有和更大群体联结在一起的自我会萎缩 或膨胀到爆炸!底色、底蕴、底线“三底”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养成和需达成的目标有 此“三底”,孩子才有幸福人生,社会也才会有健康公民基础教育就是这样一 个重要的“人”之养成阶段信条三: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实 现其社会功能。
教育是人类和社会“更新性再生产”活动社会发展 要求实现终身教育,要求“社会教育力”的集聚与提升该信条涉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 种人才,实现其基本的社会功能教育是社会有机体的“心脏”,是人类社会吐 故纳新的更新性再生产,也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支撑心脏停止跳动,人就死了; 一个社会,如果教育坏掉,那就成了可怕的社会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一个好 社会不能不尊重教育终身教育是衡量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它以促进人的 多方面终身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更富有意义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为价值取 向;以化入人生全程、化入社会各域的社会教育力为特征,体现在社会中“人人、 时时、处处、事事”都内含着教育的价值和力量社会教育力”不是指狭义的社会教育的力量,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内 外)各个系统的教育力现在,各层面的社会教育力都有,但缺乏聚通,尚待提 升,这是一项长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和教育改革事业二、关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我们 20多年来投入最多,和大家共同做的事业,共有 5 则信条信条四:学校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命场,提升学校的生命质 量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生命场”相对的是近代工业化社会把学校当作“大工厂”、后现代则把学 校批判为“监狱”。
提升学校本身的生命质量,这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从 “塑造人”转化为“成就人”,从“大工厂”转化为“生命场”,这是我们期望达 到的学校变革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最基础构成,学校中的“领 导与管理”由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责任人合作承担,不只是校长一个“大脑”,而 是各个领域的第一责任人共同组成“群脑”学校中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与合力 形成,是提升学校生命质感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学校的转型变革要把握好方向, “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和整体融通”,这是转 型后学校形象之内在气质的整体表达惟此,才能提升学校的生命质感,体现当 代社会对人的教育需求学校的生命质感通过学校时空、整体活动和活动主体的特殊性三个方面来实 现学校时间的配置要以生命成长的节律为依据,儿童生命发展的动与静有其独 特性教育要尊重、遵循生命成长节律,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有区别地开展工作 衡量学校时间效率的第一标准是学生发展何为好课?起码要做到学生进出课堂 不一样,如果一进去就全会了,即使出来时很开心,也不是好课,因为没有成长 感好课要对孩子的生命成长产生效果学校空间的配置必须顾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顾及开展教育 活动、满足交往与表达的需要,并注意空间分隔的固定与灵活、功能的通用与专 用等区别。
学校建筑、空间是学校品质给人的最直观印象,从中可以看出学校的 追求、精神面貌和师生生存状态学校空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理念 的空间存在形态,也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大学问学校时空在有限中包含无限的延伸可能,不仅是具体时空的延伸,也包括思 维跨越的延伸,与网络世界的沟通、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联,在循环往复中实现 生命的螺旋式、沉积式和阶段式发展学校时空给人的整体感受应该是:学校充 满成长气息,在那里能听到生命拔节的最美声响信条五: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学校教育特殊性的体现,是师生 在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学校要有责任意识,师生要有责任意识师生承担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开 展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这是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在学科教学方面,常见的观点是把教学和德育对立我们认为:最有希望的 德育乃至整个人的发展,须通过深度开发每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来实现学科 本身内涵独特育人价值,包括思维、道德和未来探索等多个方面,如:符号系统、 知识要素、结构体系、内在逻辑、研究方法,发展历史、杰出人物、社会贡献、 人类价值、学科精神,未知领域、前沿问题、多元观点、探索方向和不同可能等。
当前对学科教学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如认为应试教育的改变需要 冲淡、甚至否定学科,把教学等同于学习等只为应对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是学科 教学的异化学科教学是学生人生中超越个体经验束缚,跨进人类文明宝库的捷 径;是综合理解人类各项社会活动,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 整体组成当前,需要改变对教学认识上的简单化思维方法师-生、教-学不是 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关系没有学的 教构不成教学;没有教的学是学习,不是教学教学必然要有教,但教学的教要 转化为学,教学要研究这一转化的内在逻辑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师生、生生、群体与个体随教学需要而发 生多重角色体验,用多种方式学习,情感体验始终伴随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学习 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坚守基础教育对人类文明传承和个体生命成长的基础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 老老实实做好最基本的学科教学基于人类文明的传承进行再创造,无此,则难 以成就人综合活动的独特在于它以主题和项目为核心综合活动和学科教学在教育史 上,一直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学科重视基础性,活动则侧重综合性。
我们认为两 大方面各有教育价值,不是非此即彼的“对头”,也不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 基础,为综合活动提供发现、研究新问题的基础能力和保障综合活动可以打开、 跨界,从多个方面切入学科界限在综合活动中打破,而不是在教学中打破基 础不扎实,如何综合融通进行创造发明?综合活动的跨界,可突破学科之界、学 校行政组织之界、校内外空间之界、学期与假期之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相 对自由的天地综合活动的主题和项目,可来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传统文化、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可从多领域、多角度切入开展每项具体活动应 更多让学生全程参与、主动承担责任班级建设及其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开展综合活动的组织基础和学生能力培养 的基础班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是学生满足同龄人交往与合作、在群体中 发展个性、以个性丰富集体等社会化过程之温暖家庭跨界以有界为基础学生上学前所做的事大都具有综合性,但那是浑沌的综 合在有界基础上开展的综合活动,则是有意识地以发展学生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有文化底蕴和基础组织(班级)支撑的教育活动信条六: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没有教 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只有将创造融入自 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对教师劳动的性质,有许多很深的误区,如仅视之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