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陇南市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营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是农业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陇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南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安排意见的通知》(陇政办发〔2014〕127 号),特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根据“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切实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构建主导产业优势鲜明、独一性产业形成强势、区域性产业互为补充、地方性特色产品尽— 2 —显特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一、主要成绩“十二五”末,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 70.6 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 114.8 万吨,实现了全市粮食“九连增”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26.5%;肉蛋奶总产量 15.3 万吨,水产品产量 0.25 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405 元。
“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见下表:“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 指 标 单 位 2010年 “十 二 五 ”目标 2015年 完成情况核桃总产量 万吨 2.16 11.5 11.6 完成花椒总产量 万吨 1.73 3.11 3.5 完成油橄榄总产量 万吨 0.024 2.0 2.59 完成粮食总产量 万吨 97.88 103 114.8 完成蔬菜总产量 万吨 110 114.5 139 完成茶叶总产量 万吨 0.85 0.2 0.13 接近完成苹果总产量 万吨 17.2 26 37.86 完成肉类总产量 万吨 9.8 13.4 12.94 接近完成奶类总产量 万吨 0.05 0.08 0.09 完成禽蛋总产量 万吨 1.8 2.3 2.3 完成水产品产量 万吨 0.2 0.24 0.25 完成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 % 99 99 99.9 完成核桃面积 万亩 293 350 385.4 完成花椒面积 万亩 182 200 218.01 完成油橄榄面积 万亩 20 33.51 52.13 完成马铃薯面积 万亩 159 178 173.2 完成中药材面积 万亩 90 110 104 完成苹果面积 万亩 53.8 60 67.45 完成蔬菜面积 万亩 55.3 65 65.9 完成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茶叶面积 万亩 13.5 15 15.84 完成— 3 —蚕桑面积 万亩 6.2 6.7 7.02 完成肉牛存栏量 万头 34 38 39.7 完成类别 指 标 单 位 2010年 “十 二 五 ”目标 2015年 完成情况肉牛出栏量 万头 14 18 18 完成肉羊存栏量 万只 31 35 39.91 完成肉羊出栏量 万只 18.5 25 27.64 完成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奶牛存栏量 万头 420 470 458 完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5 50 52 完成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186.08 195 197.24 完成农业支撑条件水平耕 种 综 合 机 械 化 水 平 % 22.5 24 26.54 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 个 280 300 300 完成带动农户数 万户 23.2 22 22 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个 4315 4415 5094 完成入社农户 万户 1.73 1.83 1.83 完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数量 家 4 10 15 完成农业增加值 亿元 44.55 69.8 70.6 完成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99 4547 5405 完成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 57 58 58 完成草原“三化”治理 万亩 31.5 33 33 完成废旧农膜回收率 % 78 79 78.1 接近完成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尾菜处理利用率 % 30 30 32 完成二、基本经验(一)科技支撑。
在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方面,注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运用,大力推广特色产业新技术,并进行组装配套,进而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52%二)良种良法在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方面,实施高接换优等综管措施,不断提高花椒、核桃、油橄榄等优势主导— 4 —产业的良种覆盖面,特色产业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从源头上保障特色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示范引领依托优势主导产业,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等多种方式,建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户利益互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模式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农产品年销售收入 1000 万元以上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15 户,完成销售收入 1.5 亿元,增加值 3750 万元四)互联网+围绕畅通销售渠道,打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陇南模式”,经营模式发生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初步掌握了农特产品的市场价格主导权提高了产业效益,增加了群众收入,创造了电商扶贫新模式五)强基固本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整理,加强梯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一批江河堤防、渠道、管引工程,大力发展了集雨节灌、滴水灌溉等水利设施,增加了水浇地面积,在防洪减灾、保护生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特色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六)政策利好抢抓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等惠农措施,大力落实农村能源与环境开发、转型与治理政策,全面落— 5 —实国家扶贫政策,依法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力推动了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第二节 发展环境一、有利条件(一)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所取得的经验与初步成效,为特色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孕育了颇具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品种,基本形成了“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三)依托“一带一路” 、 “长江经济带战略” 、 “兰成渝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和省上实施的大规划,围绕“向南开放”的战略定位,利用我市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为特优农产品加工、流通、市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二、面临的挑战(一)特色产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显著,发展潜力巨大,但是面对农业投入成本的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低迷,使农民依靠农特产品增收更加困难二)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特色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竞争力— 6 —不强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价值链和增收链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育程度还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仓储和流通设施不完善,导致流通环节不畅,农民在流通环节流失利益多四)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益性的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功能不强,技术人员和服务能力都不足,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没有形成第二章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第一节 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陇南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发展新理念,以“433”发展战略为统领,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用运大数据思维推动互联网+农业,助力贫困片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农业特色富民产业,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强化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生态环境转好,以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农业保障— 7 —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种养业良种化率、农产品质量安全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强化主体功能区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第二节 发展目标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采取深耕深松、免耕、轮作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到 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440 万亩二、强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实施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促进节约高效用地、用水、用肥、用种及农业投入品,倡导减少和适度、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产品,防治农田和养殖污染,加强基本农田、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保护,发展可持续生态循环农业四、建立科技创新与支撑机制,大力培植农业从业人力资源,以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技能化、信息化、稳定化为要求,培强培足“三农”发展所必须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五、以大数据思维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以电子商务、农业金融、农业新型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 8 —家庭农场、智能农村网络、村级组织等“三农”新要素融合优化创新,探索农业生产与销售、保障与服务、生产与生活、发展与稳定新模式、新路径,走“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路子。
六、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生态景观,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功能转型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园区和农产品产地直销店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创新商业模式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业态,促进农特产品线上线下交易融合发展,推进技术整合集成,探索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七、突出特困片区项目支撑,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 25 个特困片带、1365 个贫困村、16 万户贫困户,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林下种养殖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增加农业特色产业收入到 2017 年,贫困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达到 920 元以上;到 2020 年,贫困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达到 2000 元以上以农业项目为支撑,构建“一二三四”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筛选、储备列项农业项目五大类三十九项,资金需求总量533.94 亿元— 9 —“十三五”时期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指标类别 指 标 单 位 2014年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核桃总产量 万吨 9.97 11.6 30 24.6花椒总产量 万吨 3.2 3.5 5 9.3油橄榄总产量 万吨 1.55 2.59 14.6 56.6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1.5 114.82 100 /蔬菜总产量 万吨 134.5 139 170 4.1茶叶总产量 万吨 0.12 0.13 0.25 13.97苹果总产量 万吨 31.4 37.86 58 8.9肉类总产量 万吨 13.33 12.94 16.8 5.3蜂蜜产量 万吨 / 0.13 0.37 23禽蛋总产量 万吨 2.36 2.3 3.3 7.48水产品产量 万吨 0.23 0.25 0.5 14.8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 % 99 99.9 99 /核桃面积 万亩 373 385.4 400 0.74花椒面积 万亩 213 218.01 220 0.18油橄榄面积 万亩 44 52.13 80 12.7马铃薯面积 万亩 178.9 173.2 160 /中药材面积 万亩 102 1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