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研究——基于湖北省京山县、钟祥市的调查数据课题负责人: 石人炳课题组成员: 刘晋飞姜丽美熊波王丽静瞿红霞丁镇2011年 9 月2 目录1 研究问题及意义⋯⋯⋯⋯⋯⋯⋯⋯⋯⋯⋯⋯⋯⋯⋯⋯⋯⋯⋯⋯3 1.1 研究问题⋯⋯⋯⋯⋯⋯⋯⋯⋯⋯⋯⋯⋯⋯⋯⋯⋯⋯⋯⋯3 1.2 研究意义⋯⋯⋯⋯⋯⋯⋯⋯⋯⋯⋯⋯⋯⋯⋯⋯⋯⋯⋯⋯4 2 文献综述⋯⋯⋯⋯⋯⋯⋯⋯⋯⋯⋯⋯⋯⋯⋯⋯⋯⋯⋯⋯⋯⋯⋯6 2.1 家庭代际支持的动机研究⋯⋯⋯⋯⋯⋯⋯⋯⋯⋯⋯⋯⋯6 2.2 家庭代际支持的行为研究⋯⋯⋯⋯⋯⋯⋯⋯⋯⋯⋯⋯⋯7 2.3 家庭代际支持的差异研究⋯⋯⋯⋯⋯⋯⋯⋯⋯⋯⋯⋯⋯10 3 研究设计⋯⋯⋯⋯⋯⋯⋯⋯⋯⋯⋯⋯⋯⋯⋯⋯⋯⋯⋯⋯⋯⋯⋯11 3.1 问卷设计、访谈提纲和资料收集⋯⋯⋯⋯⋯⋯⋯⋯⋯⋯11 3.2 核心问题设计⋯⋯⋯⋯⋯⋯⋯⋯⋯⋯⋯⋯⋯⋯⋯⋯⋯⋯12 4 研究发现⋯⋯⋯⋯⋯⋯⋯⋯⋯⋯⋯⋯⋯⋯⋯⋯⋯⋯⋯⋯⋯⋯⋯12 4.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12 4.2 老年人的生活情况分析⋯⋯⋯⋯⋯⋯⋯⋯⋯⋯⋯⋯⋯⋯14 4.3 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分析⋯⋯⋯⋯⋯⋯⋯⋯⋯⋯⋯⋯⋯20 5. 研究结论与讨论⋯⋯⋯⋯⋯⋯⋯⋯⋯⋯⋯⋯⋯⋯⋯⋯⋯⋯⋯⋯33 5.1 主要研究结论⋯⋯⋯⋯⋯⋯⋯⋯⋯⋯⋯⋯⋯⋯⋯⋯⋯⋯33 5.2 讨论⋯⋯⋯⋯⋯⋯⋯⋯⋯⋯⋯⋯⋯⋯⋯⋯⋯⋯⋯⋯⋯⋯35 3 1 研究问题及意义1.1 研究问题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我国妇女生育水平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0 年的 5.8 左右降到目前的1.5 左右。
从宏观上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如 “六普”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了13% ,老年负担系数达到18.9%从微观上将,生育水平的降低导致家庭规模缩小根据普查资料,我国2010 年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 人,比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 人减少 0.34人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家庭规模缩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家庭结构和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地区,大家庭的瓦解和核心家庭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家庭发展的新趋势, 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 老年人的家庭决策权力进一步向年轻一代转移,导致农村老年人生活窘迫、 家庭地位下降, 不可避免地成为农村社区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由此,以“老年人该如何养老” 、 “目前我国农村的家庭代际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核心的一系列 “农村养老” 命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突出热点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国家,自古以来家庭都是提供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照料的最基本的单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年轻一代自主性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群体权威地位的下降成为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主要特征。
在家庭代际关系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农村普遍出现了“啃老族”、子女不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现象,而在公共养老支持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和经济的组织方式, 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日都在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家庭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家庭的生育功能、 经济功能和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依然存在 而这些家庭功能更多地是通过子女与父母两代人甚至多代人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的, 同时维系了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的繁衍与生产在实现家庭功能的生活实践中, 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子女对父母的供养是两种主要的互动形式, 在这两种形式的代际互动中我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家庭伦理和风俗人情等人际规范得以选择性地继承、沿袭和发展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根据中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特点将上述两种代际互动关系概括为“抚4 育一赡养”模式,或“反哺模式” ,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这一特点有别于西方社会的“接力模式”,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 缺少赡养这一环节。
这两种模式的区别就是西方社会不存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抚育—赡养”理论体现了家庭中“育儿”与“养老”之间代价关系的一致性和平衡性, 这种“双向支持模式” 构成了我国几千年来 “养儿防老”的思想基础从理论阐述来看, “抚育—赡养”理论是在家庭代际关系的平衡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清晰地展现了千百年来我国家庭中的代际转移的普遍性,成为大多数学者分析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出发点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湖北省一些农村地区中“一胎化”的生育意愿较以往更加明显, 养育幼儿成本的增加更加促使这种生育意愿成为现实如此一来, 子代数量的减少和父代的老龄化趋势增强,造成了农村家庭代际支持功能的弱化 较之于多子女的代际支持, 少子女家庭面临更为贫乏的代际支持资源和赡养能力的不足显然, “抚育—赡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圆满地解释我国农村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问题那么,在这些农村地区, 已婚子女家庭的代际支持关系有什么新的表现和特点?少子女与多子女家庭的代际支持有什么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对少子女家庭的养老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应对少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的难题?这些问题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命题,通过接近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 本研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解答,对这些问题的探求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反思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资料收集方法,实证地描述了湖北省京山县和钟祥市样本地区的农村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双向代际支持体系的形式、内容、结构和水平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总结分析了已婚少子女家庭代际支持关系的新的表现和特点, 进一步与多子女家庭的代际支持关系进行详实的差异对比;并对少子女家庭的代际支持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出政策性建议这些研究对回答我国农村家庭的代际支持存在的现实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2.1 理论意义(1)较好地梳理、归纳和修正关于“家庭代际支持”中行动者的动机、行为、社会制度、 道德风俗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理论解释梳理和归纳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家庭代际支持”中的行动者的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利他主义、交换主义、代际整合和抚养赡养理论等理论解释,结合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正和回应已有的理论分析2)探索性分析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内容、形式、数量、水平和结构利5 用收集的调查资料,依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家庭代际转移的内容、形式、数量、水平和结构进行总量分析,以其获得目前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总体水平3)解释性分析影响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人口、自然和社会因素。
利用以往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在分析框架内运用调查的数据资料进一步分析出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因素;结合农村家庭的具体生活实践, 尝试探讨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国家的政策导向提供可能的政策建议1.2.2 现实意义(1)有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随着我国整体历史环境的不断变化, 尤其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迁成为既定的现实基础时,传统的家庭代际支持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已开始发生变化,家庭的代际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对我国农村家庭代际转移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基础的研究是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环节,是认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变迁的主要面向2)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与家庭结构、家庭资源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家庭结构已经从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家庭结构的形式变化背后更多地折射出家庭代际关系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变化,年青一代自主性权利的提升与老年人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家庭代际转移中的义务更多地倾向于父母一代,权利则倾向于子女一代, 家庭代际关系已然失衡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代际转移的数量、水平和结构等发生层次性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家庭资源在不同子女之间的分配,由此导致不同子女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差异。
因此,对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家庭资源分配、子女发展差异和家庭代际转移之间的内在联系3)有利于深刻理解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与国家公共支持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国外的家庭实践来看, 家庭中的个体支持和国家公共支持存在相互的“挤出”效应或者“挤入”效应由于我国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刚刚开始实施,大的政策环境还很不稳定, 家庭的个体支持与国家的公共支持是否存在“挤出”或“挤入”效应还不能完全断定,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农村各项政策制度还没有健全,农村的子女抚养和父母养老将主要依靠家庭中的代际支持来保障因此,对我国农村家庭代际支持的研究有利于将家庭代价转移与公共政策联系起来,为国家的政策导向做出可能的政策建议6 2 文献回顾代际支持,英文为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它是指代际之间的物质、时间和情感的双向支持行为,本文主要研究子女与父母两代人之间的代际支持行为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 代际转移已经成为经济学、 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其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2.1 家庭代际支持的动机研究(1)交换主义解释论。
社会学中,交换主义的解释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它源于经济学中的“经济交换”的概念,并以“给予获得”、 “成本报酬”及“奖赏惩罚”等对立性的概念为理论基础霍曼斯(Homans)等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 其假设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所有社会化的人都受到成功的希望所驱使; 第二,人类过去的经验减少了为现在行动做选择的不确定性;第三,人喜欢维持一种对他有回报(奖赏)的关系而与霍曼斯将交换行为限于两个人之间的双向交换关系不同,布劳 (Blau) 把经济交换概念引入到人类的社会行为中, 他认为,互惠和有限交换是交换理论的两个本质特征,布劳给社会交换下的定义是: “交换是指一种人们 (日常生活中 )依赖他人回报的自愿的社会行动,一旦回报中断,这种(交换)活动就停止从流动方向来看,代际支持包括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和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交换主义解释论认为无论是子女对父母的支持还是父母对子女的支持都可以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与国外的理论研究相似,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证实我国的家庭代际转移同样存在交换主义动机王树新( 2002)认为,父母抚养下一代是对未来进行投资,而赡养老年人实际上是偿还上一代在其未成年时对未来的投资。
对未成年人的投资, 也就自然产生了其成人后对老年人投资的回报问题王跃生(2008)则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换关系只是发生在一定的生命时期,当子女长大且已婚配, 父母尚未年老但摆脱了抚养之劳, 他们可以自食其力, 用不着子女赡养时, 代际之间的交换关系将会体现出来 这种交换关系实际是两代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彼此都感到对方对自己有“用”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 由于家庭代际支持的交换主义解释偏重于经济学的理性解释, 功利化色彩浓重, 一开始并不被学者们认可, 只是到了最近几年才开始有所变化由此可见,对家庭代际支持的交换主义解释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2)利他主义解释论美国著名的人口经济学家加里. 贝克尔就认为代际之间的支持是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 且这种利他主义行为与支持接收者的收入水平有关Frank(2002)利用 HRS 数据,研究证明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之所以会得7 到子女更多的经济支持, 在于子女的利他主义动机 国内的学者对利他主义动机也作出了相关研究徐征、齐明珠(2003)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体现在,在父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子女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