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炭河里古文化初探之三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31MB
约7页
文档ID:462136751
炭河里古文化初探之三_第1页
1/7

试揭开古三苗神秘消失之谜——炭河里古文化初探(三)喻 立 新 中国古代,尤以秦汉前后,记载有三苗的文史文献达数十种,但没有三苗灭亡的记载,远古三苗神秘消失了三苗灭亡的原因是史学界至今没有揭开的谜关于三苗的最后结局,《尚书•吕刑》和《墨子•非攻下》等先秦文献有如下记载《战国策•魏策一》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而禹放逐之禹放逐之”即禹征三苗,《墨子》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非攻下》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所以征有苗也《兼爱下》引《禹誓》:“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君),以征有苗禹征三苗后,《国语•周语下》说:“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逸周书•史记》篇说“外内相闲,下扰其民,民无所附,三苗以亡在古汉语中“亡”有两种基本词义,即“逃亡”和“灭亡”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禹征三苗只是重创了三苗,三苗依然存在,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时期全图》上标有“三苗”至今黔北《芦笙史诗》唱道:“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也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

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头啊说明在夏代时,三苗不但存在,而且与夏王朝还有斗争拙文《揭开宁乡炭河里古城主人之谜》中论述下列观点:三苗在商代时应是退出了长江以北地区,不晚于商末周初由部落联盟变成了三苗方国,其都邑就是炭河里古城那么,传世文献为什么没有三苗的记载?笔者认为:商王朝与三苗应是和平相处,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发生大的冲突,所以没有流传下来一些故事,后世文献中也就没有记载铜在古代是战略物资冶金史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大冶铜中心一是北方的中条山冶铜中心二是以湖北大冶,包括江西瑞昌在内的荆州冶铜中心,三是以南陵大工山、铜陵凤凰山为中心的扬州冶铜中心在这三大冶铜中心中,北方的这个铜比较贫乏,而主要的产铜区还是在长江以南,其中荆州冶铜中心就在三苗范围内考古发掘表明:荆州冶铜中心从商代开始开采,扬州冶铜中心到西周时期才开采所以,商王朝所需铜应主要来源于三苗史学界认为:商王国的文化影响,远远超过其政治权力的范围,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和贸易所在商王朝应是与三苗进行了贸易,以此获得铜资源三苗也愿意将当时的战略物资——铜卖给商王朝,因为三苗缺少当时另一种战略物资——盐,商王朝控制着当时中华大地上唯一产盐地——今山西运城的盐湖。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商王朝是怎么将南铜运往北方?商王朝有一条南铜北运的战略通道即经长江过汉水转丹水,溯淅水北上可达今河南省卢氏县,因淅水与洛水在此隔着熊耳山差点相会,彼此相距不到十公里,所以南铜在此经陆地转运洛水进入黄河,沿河而下,再转洹水(今安阳河)运到商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商代时洹水系黄河支流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多次改道,特别是黄河下游《尚书·禹贡》记载:(当时)黄河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古黄河河道为“禹河”《毛诗正义》云“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宫室不修,荆楚背叛商中期后,国力衰弱,“荆蛮”背叛了商王朝《诗·商颂·殷武》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说(商末)商王武丁中兴之时,曾大规模南征,一直深入到荆蛮腹地而南征之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南铜北运的战略通道畅通商王朝没有越过长江,进攻三苗的原因,应主要是三苗雄居江南,双方之间隔着长江这个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期,商王朝如果不能同时渡过大量军队,当然没有取胜的希望欲揭开古三苗神秘消失之谜,首先要弄清三苗灭亡的时间。

根据炭河里遗址考古发掘:“三苗”方国都邑(即炭河里古城)废弃于西周晚期,这应是三苗真正灭亡的时间拙文《试揭开宁乡青铜器之谜》中论述下列观点:西周中期,三苗东部及东北部退至了今湖南与江西、湖北交界线但根据《湖南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分析:商周时期,三苗势力至少覆盖了湖南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图整个湘水流域、资水流域、沅水下游和澧水下游经考古发掘,麻阳九曲湾古铜矿始采于西周中期, 应是三苗方国所为据此推测,西周晚期,三苗势力覆盖了当今湖南地区在当今湖南地区,考古方面尚未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城址一类的大型聚落,传世文献届也没有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载,这就是说,“三苗”方国都邑自行搬迁的可能性不大关于三苗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战争,二是洪水但三苗亡于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因为如果亡于战争则只可能被周王朝、楚国或虎方攻取因为西周中期以后,只有楚国与虎方是三苗的邻居,其中楚国系西周王朝的诸侯国西周王朝与三苗方国应也是和平相处,划江而治商王朝时南铜北运的战略通道,在西周时期仍在使用,只是南铜经丹水不再转淅水,而是直达丹水上游,再经陆路转运滋水(即今“灞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称为灞水)进入渭水,经渭水借沣水运至西周的国都——丰、镐二京。

丰京在沣水西,镐京在沣水东,相距很近为此,周王朝多次对长江以北的“楚”、“荆”、“越”、“纡”用兵,但从未越过长江《史记•周本纪》载:“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说的是,周昭王南征“荆蛮”,没有回去了,死于长江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载“穆王十七(公元前959年),起师至九江,以鼋为梁”,“三十七年(公元前939年),王起六师,至于九江,伐楚其中“九江”, 先秦两汉时期有学者认为是洞庭湖,源于《禹贡》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因岳阳古称“巴陵”,故以此认为“东陵”即“巴陵”,进而把九江定为“洞庭湖”但据《汉书•地理志》载,《禹贡》所称“九江”根本不在湖南境内,而在汉浔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清末魏源力主“辟洞庭为九江之妄”:“至以九江为洞庭,无论洞庭是湖非江,且入湖之水唯沅、湘、资、澧……安得有九?”楚国势力是到春秋时期才逐渐强大起来,据考古资料证实,楚人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才进入长沙,所以三苗不可能亡于楚国虎方曾先后占领了三苗方国的铜绿山和铜岭两处资源丰富的铜矿,又与三苗相邻,如果三苗亡于战争,最有可能是被虎方攻取,但据考古发掘,炭河里没有发生过战争的痕迹。

“三苗”方国很可能是因为洪水毁都邑而解体据考古发掘:在炭河里遗址发现有四个洪水层,表明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洪水冲洗,最后一次洪水层特别厚,将近一米,全是沙砾石炭河里古城地处大沩山下、沩水河畔其 “沩山”之名乃因猴多并且雨水充沛而来古人们发现黄材背靠的这座山上的猴子多,猴子们认一只母猴为王,于是称其作“爲山”(《说文解字》注:“爲”—— “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 ,因山上经常落暴雨(据水文部门介绍:这里是长沙地区著名的“梅城暴雨中心”),于是改“爲山”作“潙山”,后来变成简体字就是“沩山”, 以其为源直达湘水的这条河也就称为“沩水”沩山”、“沩水”乃此山此水之专用沩山猴多,直到唐代还是如此——《碧岩录》说:“沩山山势险峻,渺无人迹,灵佑禅师与猿猴为伍” 一旦沩山山洪暴发,所有的洪水都要经过黄材河(沩水上游)和塅溪涌入沩水下游,两河的交汇点恰恰就在炭河里随着“三苗”方国的解体,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么,又是谁在演绎湖南地区的历史?长沙地区为何又称“扬越之国”?请关注拙文《试揭开湖南地区春秋历史之谜》本文得到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熊传薪先生的悉心指导,在此深深感谢!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