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②,曾子侍③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④,以顺天下⑤,民用和谐,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⑥,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⑦」 ①开宗明义:提醒全书的宗旨邢昺疏:“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所谓“五孝”,乃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 ②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宏大的思想家和训练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进展有巨大奉献,影响极其深远《论语》是讨论孔子的最主要的资料 ③曾子:即曾参(公元前505—公元前434年),字子舆。
孔子的弟子 ④先王:先代盛德 ⑤顺:通“训”引申为治理 ⑥参:即曾参根据礼节,卑者在尊者面前,假如需要自称,不行使用“我”、“吾”一类人称代词,而应自呼其名又,曾参之“参”,世人多读作shēn,非是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说:曾参,字子舆参,“骖”的假借字骖是驾车的三匹马,舆是车根据名字相应的规律,名骖字子舆,就是驾马用来拉车的意思方以智《通雅·姓名》、王夫之《礼记章句》卷三、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持说皆与王引之同 ⑦《大雅》云二句:见《诗经·大雅·文王》无:语首助词,无义聿:述,遵循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德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谐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答复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知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头。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头,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解】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说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标准,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浅显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知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动身点你先坐下,我渐渐的告知你” 说起这个孝道,当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洁,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但凡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头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肯定符合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展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荣耀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头,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效劳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圆满,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连续他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