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生活的变迁Ø 单元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建国后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二是建国后至今我国社会生活 的变迁 1949年—1952年:政权巩固时期(建国初期) 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时期(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 1976年—1978年:徘徊时期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 改革时期)(一)建国初期(1949-1952)★ 主要任务: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 成为当务之急;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摘自课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三 座 大 山外国资本主义 本国官僚资本本国封建势力没收土地改革(二)过渡时期(1953—1956)★ 主要任务: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成功探索) (1)、条件: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②国民经济形式的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 提上日程 (2)、时间:1953年 (3)、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 )”什么叫过渡时期?是指1953—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把 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 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什么?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工业国;把解放初期建立在多种所有 制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建立在 公有制(包括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2、一五计划的实施(成功的探索)(1)、时间:1953-1957 (2)、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P82 (3)、成就P83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标志 结合课本结合课本8383页页“ “一五计划成果图一五计划成果图” ”思考:产业思考:产业 结构和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结构和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和轻工业共同发展重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和轻工业共同发展东北地区重工业,中西部新兴工业东北地区重工业,中西部新兴工业地区分布:地区分布:• 总路线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 一五计划是总路线的具体实施和重大步骤☆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1)原因: 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时间:1953-1956 (3)内容(方式)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成功探索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从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途径:手工业合作社运动途径:利用——限制——改造(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举例:国家资本主义举例:某私人帽厂,年产量400顶帽子。
政府要进行 改造 • 1、政府订购200顶由于战争刚结束,资料短 缺,政府提供原料; • 2、政府订购400顶企业只为政府生产,不考 虑销售 • 3、政府订购800顶企业无生产能力,政府投 资51% • 4、政府出钱购买资本家剩余资本全部卖给 国家)(1)原因: (2)时间:1953-1956 (3)内容(方式) (4)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确 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过渡到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成功探索 )(1)原因: (2)时间:1953-1956 (3)内容(方式) (4)实质: (5)评价: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工业 化发展开辟道; ◇是对马列主义的成功运用和发展; ◇改造过快过急 ◇没有认识到公有制下多种所有制的作用3、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成功探索 )(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956-1966)) ☆主要任务: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时间:1956年 ☆主要内容:确立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 的主要任务(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1956-1966))☆主要任务: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2、主要失误: ☆表现:主要是左倾错误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 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原因: ①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对国情和经济规 律认识不足 ②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的恶果 ③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 领导 ④骄傲自满、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思想的影 响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实质问题 ①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是生产关系 的调整,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大跃进强调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 济建设的高速度,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发展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危害: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造成三年的经济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 了“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 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的轨道全面建设的十年虽 走了不少弯路 和错误,但 也取得了巨大成就P851963年大庆油田工人欢呼第一口 油井试喷成功大庆“铁人”王进喜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四)、文革时期(1966-1976 ) (1)含义: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政治野心家所 利用的一场内乱 (2)、原因: ◇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健全(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继续发展的影响 ◇林、江等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 ◇毛泽东的错误发动活学活用一部反映建国初期历史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 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以邓子恢为部长的中 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强调:“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 作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这是衡量互助组合作搞的 好坏的主要标志”。
这表明 A、邓子恢犯了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 B、中共中央犯了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 C、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D、中共中央决定改变农业政策he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 联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后50年代后期社会 状况的是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做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 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 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 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 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 的结论是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长长 率 (% )30.216.25.628.211.466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五)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78以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前提内容目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全会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全会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 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 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23、为什么改革?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 ,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 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 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 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 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 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 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的发展4、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 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 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 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 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 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 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 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当时,群众的生产积 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 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 ,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 架闹轰轰”4、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的原因 ①农村人口多,农村的稳定关系着整个政局的稳 定,农村的贫富关系着整个国家的贫富; ②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条件差,生产力低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两步走) 第一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第一步: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最早地区:安徽、四川 • 主要特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 作用: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 实质:农民主要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是农 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今日小岗村『学思之窗』昔日小岗村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凤阳花鼓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综合探究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几次重 大变化? •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封建所有制→农 民私有制 • 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农 民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 全面建设时期的人民公社化-——集体所有 制→国有制 • 改革开放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未发生变化,只是经营管理方式发 生了变化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水产养殖乡镇企业 p96畜牧养殖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由单一向多部门发展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美景俯瞰华西村,中间高塔为华西金塔欧式别墅4、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②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哪次会议上确 立的?1992年十四大确立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阶段项目项目改革前改革前改革措施改革措施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政策性调 整阶段整阶段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 阶段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