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定陵,发掘报告 明定陵的发掘及由明定陵发掘引发的思考 旅游系12地理科学班谢映珠26 一、中文摘要定陵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一年,埋葬有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显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但由于文物不能被完整、完好的保护下来,国家禁止了此后对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 二、关键词 定陵发掘出土文物思考 三、正文 1)引言 作为一个突破传统,整整闲置了30年才启用的帝陵,在历史上频频被破坏,却又是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而在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达3000多件,从这些文物又引发了世人的思考。
2)正文北京的紫禁城是世界上最 大的皇宫建筑群,始建于中国 的明朝在明朝200多年的历 史中,先后13代帝王在这里延 续帝王的统治而他们死后都 葬在了北京北部的山中据考 古学家王岩说,十三陵的位置 是由朱棣自己主持选定的,选 在黄土山, 因为这里背靠山,面向水,再 往前就是龙山、虎山,相当于 两个阙,陵前阙,朱棣感觉这 个形制特别好,风水好,所以 选在了这个地方从此,这里就成为了明朝的皇家陵园包括朱棣在内,总共有13个明朝帝王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园的面积已经超过了120平方公里而明神宗朱翊钧便是这13位帝王中的一位 十三陵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第一次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并获得了当时政府的批准吴晗与他联合的其他考古工作者首先选择的是朱棣的陵墓,但在几周的工作后并没没有什么进展,所以他们觉得先选择另一个陵墓进行试掘,于是便选中了定陵 经过考古学家的一年的挖掘,中国考古学家终于打开了中国帝王的陵墓 定陵地下宫殿发掘示意图 左:就在考古人员发掘了一年而找不到地宫大门的关键时刻,在深达二十余米的地下探沟内一角,挖出了明代修陵工匠当年偷偷埋藏的小石碑,又称“指路石”。
碑文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等语此乃被考古人员戏称“天之杰作”“上帝的指示”右:考古工作者在拆卸金刚墙上的砖 金刚墙墙高米,厚近2米,全部用大砖垒砌而成打穿金刚墙后,便是地宫的第一道大门门高米,宽米,以汉白玉制成,重约4吨上有纵横九排门钉,共81枚,又有仿木雕饰门内是地宫的前殿,高米,宽6米,长20米,地面铺以“金砖”据说,此砖需烧制130多天,出窑后又用桐油浸泡,制作成本极高,但形制美观不过除金砖外,前殿空空如也中殿中有3只青花龙纹瓷缸,算是瓷器中的极品真正的重点是在高米,宽米,长30米的后殿中,赫然是三座巨大的棺椁,中为万历帝朱翊钧,左右为孝端、孝靖皇后 三人所用的随葬品最普通者为金银,清单如下: 金器77件、金锭79锭、银锭30锭、鎏金银钱97枚;金制簪钗39件、金钱100枚、金锭21锭、银锭30锭;金簪11支、鎏金银簪14支、金银日用器19件然后是玉器:玉器23件,宝石30颗;玉料4块,各色宝石179颗,珍珠1包 以上金银珠玉,此外还有大量精美丝织品、瓷器、漆器、木器等,最后整理出的文物近3000件在所以随葬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龙凤冠 三龙二凤冠 六龙三凤冠 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
以十二龙九凤棺为例,全棺重2595克,共镶嵌大小红宝石71块,蓝宝石62块,绿宝石4块,黄宝石2块,珍珠3588颗 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和丝织品使考 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海内外考古学界和炎黄子孙的关注然而,由于当时保存技术水平的限制,大批光彩艳丽的织锦品出土不久都变得像松树皮一样变硬、变脆、变色,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帝王陵该不该挖的思考 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可是,吴晗、郭沫若等文化名人对不能发掘明长陵,总是感到有些遗憾据《风雪定陵》记载,1965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时,吴晗也陪同参观他曾借阿尤布汗赞美定陵地宫的机会,再一次当面请求周总理批准发掘明长陵,但遭到了总理的拒绝至此,发掘帝王陵墓的举动终于画上了句号,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尽管这多多少少给我们些不能一窥宏伟的帝王陵墓的遗憾,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国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文明遗产。
3)结语 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成功打开的皇陵,定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很多的财富,但也有不能完好保护好文物的遗憾但随着国家的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文物保护工作上,这座宏大的帝王陵墓也将永久的保存下去 4)注释1.定陵: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建于1583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 2.朱翊钧: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 3.孝端显皇后王氏:名喜姐,明神宗朱翊钧皇后,余姚人,生于京师万历六年正月,册立为皇后生有皇长女荣昌公主 4.孝靖皇后王氏:宣府都司左卫人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之生母 5.王岩:1935年8月生,河南方城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考古学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2年8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工作有:1968年满城汉墓,参与发掘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1979年与赵其昌一起研究和编撰定陵发掘报告《定陵》 6.吴晗: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四、参考文献 1.《风雪定陵》杨仕、岳南著 2.《古墓》宋航著 3.《明清墓葬》周莎著 定陵悲剧昭告:千万别乱开帝陵 面对中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的呼声,专家呼吁,在中国文物保护意识与技术尚未完备的当下,应审慎评估,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中国在1957年挖掘明神宗万历的「定陵」后,将万历帝后的棺椁「清理」出地宫,丢到山沟中;万历皇帝的尸骨不久后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碎焚毁 据中央社台北26日电,广东「南方周末」报导,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日前在部落格上发表文章说,「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引发广泛关注类似的争论已持续50年,但关于沉睡的帝王是否该开棺重见天日,迄今未有定论 报导说,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著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遗体,是唯一一座由政府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提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经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肯,决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长陵发掘委员会」随之成立,由赵其昌担任挖掘工作队队长出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挖掘工作转移到定陵 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文物第一个进入地宫的赵其昌也被称为「定陵挖掘第一人」 现今80高龄的赵其昌说,「我不但参与这事,更是这里面的主角,我个人就更不愿意谈这事」他表示,市面上形形色色关于定陵的书籍都是「瞎说」,他只曾为一本内容相对真实的书籍写序。
这本名为「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的书籍,记载定陵文物被毁坏的经过: 1959年9月30日,曾铲下定陵第一铲土的工人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 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随后,数十名警卫在主任指挥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丢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赵其昌说,「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很多事很不严肃,经过我手毁的东西也不少虽然不是我直接去毁,但至少也是在我当政时期」 据报导,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次陪同外宾参观定陵,定陵博物馆的一名负责人提议:「总理,您看是不是在这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 周恩来惊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带愠怒对陪同人员说,「我参加过长征,我不会画,你们谁会画?」随后,献策者红著脸躲到众人身后,不敢再吭声 赵其昌表示,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在当时是意识形态的必然其后的「文革」,定陵更逃不过政治的阴影 「文革」一开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就被摆到定陵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由一名20岁的女讲解员组织展开批斗。
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十多名大汉将石块猛地朝尸骨丢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而后,烈焰腾起,三具尸骨被炸碎,烟灰四散飘落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长陵,遭周恩来否决 另一方面,文物大省陕西省对挖掘帝陵的兴趣更为热切「文革」前,开挖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准备工作就已完全做好 郭沫若得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画开挖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手迹 报导说,郭沫若打算以与周恩来多年的老交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恩来但当他说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 为中央的政策延续至今 一名前国家文物局官员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我还是不同意公元XX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画对这些计画,国家文物局都给予坚决否决」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影响。
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表示,有些省份一直主张要挖掘帝王陵墓,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 他指出,「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1000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赵其昌说,现在吵著要挖武则天陵、秦始皇陵,是把考古工作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变成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做一种猎奇来看待其实考古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学家也越来越少」 他表示,「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另一方面,中国考古面临著猖獗盗墓和此起彼落的重大工程压力目前进行的考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抢救性挖掘,即因为工程建设发现的遗址或文物 一名国家文物局官员说,「这些属于不挖不行的报批项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80%」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教授陈淳指出,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我们国内一些考古评奖活动简直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