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改革所应有的底线思维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3页
文档ID:40906224
改革所应有的底线思维_第1页
1/3

改革所应有的“底线思维”——用“去杠杆”的手段应对系统风险虽然“狼来了”的呼声不断,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狼”还一直没有来,而正是因为“狼”一直没有来,思维可能被麻痹,如果行动上缺乏应对,当“狼真的来了”时就会措手不及要充分估计中国大环境下金融、经济体系面临的系统风险,就要求改革必须建立“底线思维”:即防止经济、金融风险出现整体性失控坚定不移去杠杆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对金融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很多企业与地方政府杠杆率也非常高,即使现在看不良贷款率还不太高,但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加上企业、政府、家庭总债务占 GDP 比例比本世纪初上一轮经济困难时要高很多,一旦出现总体性风险,很多市场主体资产将变为负值去杠杆必须要解决资金链断裂后的刚性兑付问题,而一旦突破刚性兑付,包括企业、相关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在内的受损者都会遇到麻烦,比如,某企业破产,可能带来相关银行理财产品无人问津;某投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可能会给地方政府未来融资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往往是“一护二捂”,但如果此类情况持续,个案带来的风险就会不断累积并最后演变为总体风险对中国而言,避免底线场景的第一要务,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坚守金融底线。

与其继续通过一次次刚性兑付去掩盖矛盾,不如让各个小矛盾先单独爆发,积极推动那些资不抵债、无挽回前景的企业破产重组,允许部分理财产品违约,允许部分信托机构、担保公司倒闭,然后通过有效破产、清算、再融资与适度救助去降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后实现总体风险可控此外,防止流动性陷阱的关键,就是推动诸如土地、国企、高端服务业(石油石化、电信、航空、医疗、教育等)准入等实体部门改革,让过高的流动性进入那些仍有正回报的部门开源节流、储备过冬未来几年,各级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而经济下滑却要求政府增加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救助银行、企业乃至下级政府的支出各级政府如何实现开源节流?一是可通过“区段征收”式土地改革,允许人口流入地的城郊村村民来为流动人口建设可支付的市场化出租房,拉动建材、钢铁、家电等产品需求、有效增加城市劳动力供给,并为被改造地段教育、基础设施融资这不仅能节省保障性住房支出,还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出租房并缓解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去杠杆的痛苦二是逐步减少各类专项转移支付,比如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农地整理专项资金,这可借鉴浙江“农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经验,配合现有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多元化产生建设用地指标,充分调动地方整理农地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助于节省上级专项经费,而且通过农地整理还可同时提高存量耕地质量与新增耕地面积,减少农地确权矛盾、降低确权成本三是在诸如教育、医疗(包括医保)支出、三公经费、压缩低回报基础设施建设,外汇储备审慎投资等领域,挖掘节省开支、提高资金效率的空间,这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有效机制去凝聚各方智慧,为可能到来的冬天留下足够的储备预期管理、凝聚共识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阐述了如下道理:对一个以改善民生为目标推动改革的政府,改革启动时往往风险最大,此时社会已较开放,改革又带来了高预期,而百姓对弊政容忍度却日益降低,一旦改革进度滞后于容忍度的降速,就可能产生信任危机降低中国经济日益增大的系统性风险,最好办法就是有效推动改革,那么各级政府在向全社会宣示坚定改革决心的同时,就必须尽最大可能与各阶层进行有效沟通政府既需要通过良好的机制设计来逐步凝聚有效改革的策略共识,在改革中尽可能通过做大蛋糕并合理分配的方式减少阻力,也需要充分提示改革可能带来的阵痛,让社会做好思想与行动准备这就要求改革中政府有责任在关键信息上保持一定透明度与前后一致性,并以客观条件为依据阐明立场,给大众“改革必然成功、也必须成功”的信念,同时明确提示将遇到的确定性困难,以及可能存在一些隐而未现的风险。

启示: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经济、金融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控制系统性风险,并顺利完成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未来几年必然要经历较痛苦的去杠杆、调结构、压建设规模甚至削减政府支出的过程,在此期间,完善社会保障甚至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等措施来尽力减少震荡当然至关重要,同时,要实现有效的改革,预期管理亦不可或缺,政府必须对去杠杆、调结构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给予充分评估,并进行更为有效的改革预期管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