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 分部腧穴 针刺操作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7KB
约36页
文档ID:56975111
第二节 分部腧穴 针刺操作_第1页
1/36

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一)头部腧穴 头部(项部除外)皮薄肉少,血管丰富,针刺时大多采用平刺0.5~0.8寸 1.毫针快速透皮后,刺入帽状腱膜下层 2.捻转行针为主, 3.出针后用按压止血 4.囟会穴,小儿囟门未闭时禁针二)眼眶内腧穴 防止出血及刺伤视神经 操作: 1.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 2.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慢刺入0.5~1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3.得气后便留针,一般不作捻转提插手法 4.慢出针,出针后用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若进针时过于贴近眼球,容易刺中眼球,针下有滞针感或硬物感,眼球可随针而动 进针超过1.5寸,可能刺伤视神经 继续深刺,可造成颅内出血三)耳部腧穴 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 1.张口进针,由前外向后内刺入0.5~1寸,闭口留针 2.不宜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 耳后完骨穴:斜刺0.5~0.8寸 翳风:直刺0.8~1寸,或由后外向内下方刺0.5~1寸不宜深刺,防止刺伤面神经干;面瘫初期手法宜轻四)面部腧穴 1.四白:由内下方向外上方斜刺0.3~0.5寸,即可刺入眶下孔不宜深刺,超过1寸可刺伤眼球;手法轻柔,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刺伤眶下动、静脉。

2.额、颞穴位:平刺0.5~1寸 阳白、印堂一般向下平刺; 丝竹空、瞳子髎向后平刺; 攒竹向下或向外平刺; 太阳可直刺 3.面部口鼻周围穴: 直刺0.2~1寸;斜刺或平刺0.3~3寸 下关:直刺0.5~1寸;人中、素髎向上斜刺0.3~0.5寸;迎香向上平刺0.5~1寸;地仓、颊车可平刺透穴3寸 △面部血管丰富,针刺手法宜轻,防止出血五)项部穴 一般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 1.哑门、风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禁止向上深刺当向上深刺1.5寸以上,容易出现危险当针至寰枕后膜时,可有阻力增大感;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则有突破感;刺入延髓时,针下松软感,同时伴有全身触电感,恐惧感,患者可头部剧痛、眼花、心慌、呕吐,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休克、死亡 2.风池:朝鼻尖方向刺入0.5~1寸深部是寰枕关节、延髓,不宜向上深刺,向上深刺超过1.5寸就有危险可向鼻尖方向刺入0.5~1寸,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到达寰椎横突六)颈部穴 1.天突: 先直刺0.2寸,再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刺入0.5~1寸 若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这时针下坚韧而有弹性,病人感觉喉中作痒,咳嗽、血痰、呼吸困难 若向两侧斜刺,可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若未贴紧胸骨柄后缘,而是向下斜刺,可刺伤气管或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如果针下柔软而有弹性,搏动明显,说明刺中主动脉弓等大血管 2.人迎 左手扪住颈总动脉,在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不超过1寸 深部偏外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若进针过深偏外,可刺穿颈内静脉,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心悸、胸闷,甚至心脏停博 若刺中颈总动脉,针下有粘滞感,可见毫针随动脉而动,拔针可见喷射状射血二.胸腹部腧穴 (一)胸胁部穴 胸部穴一般宜平刺0.5~0.8寸,胁部穴宜平刺或斜刺0.5~0.8寸可沿肋间隙刺入 膻中:向下平刺0.5~1寸,治乳疾向乳头方向平刺 期门、日月:沿肋间隙平刺或斜刺0.5~0.8寸 章门、京门:向下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损伤肝脾,对肝脾肿大者更应注意二)腹部穴: 腹部穴一般宜直刺0.5~1.5寸 1.上腹穴: 鸠尾:直刺过深损伤肝脏,向上深刺则刺伤心脏宜向下斜刺0.5~0.8寸 中脘:直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捣针,则易刺中胃,使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发腹膜炎 2.下腹穴: 通常情况下,肠道通过蠕动可自动避让异物但在肠梗阻等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的情况下,其避让功能消失。

因此,针刺时不宜大幅度提插捣针,防止刺破肠壁△深刺腹部穴时,应缓慢、柔和,小幅度捻转,禁止提插大动物针刺试验证明:用此法将腹腔脏器刺伤贯通后,仅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如用提插与捻转并重手法时,就会扩大伤口引起大量出血,胃肠内容物溢出 正常情况下膀胱在耻骨联合以下,但在膀胱充盈时,膀胱尖高出耻骨联合以上所以,针刺中极等下腹穴时应排空膀胱,防止刺破膀胱 孕妇禁刺或慎刺下腹穴,防止流产三.背腰骶部腧穴 (一)背部穴 1.督脉穴:向上斜刺0.5~1寸 针刺时透皮针下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阻力增大;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落空感,这时应停止进针如果再继续深刺,则可能刺伤脊髓,导致四肢瘫痪 2.膀胱经穴 第一侧线腧穴宜向内斜刺0.5~0.8寸;第二侧线腧穴宜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肺 (二)腰部穴 1.督脉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 2.膀胱经穴:直刺0.5~1寸 腰部穴不可针刺太深;督脉穴→脊髓,膀胱经穴→肾脏,,(三)骶部穴 1.八髎 八髎穴与4对骶后孔对应上髎可在髂后上棘内上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取穴,次髎可在髂后上棘内下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取穴,中髎可在次髎直下1.5厘米,距正中线1.5厘米处取穴,下髎可在中髎直下1.4厘米、距正中线1.4厘米处取穴。

八髎穴均应刺入骶后孔中,深度在1寸左右 2.尾骶穴 长强:膝胸位取穴,沿尾骨与直肠之间斜刺0.5~1寸针尖偏下则易刺伤直肠 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四.上肢和下肢穴位 (一)上肢穴: 1.肩腋与上臂 ①肩部穴一般可针刺1~1.5寸 ②上臂穴可直刺0.8~1.5寸 肩井:直刺0.5~0.8寸,深刺易刺伤肺尖,孕妇慎用 极泉:用押手扪住腋动脉,避开腋动脉刺入0.5~1寸,不宜提插捣针,防止刺伤腋部动静脉 肩髃、肩髎:上臂外展上举时取穴,直刺0.5~1寸,肩髎可刺入更深(1~2寸) 尺泽、曲泽:在肱二头肌腱两侧取穴,直刺0.5~1寸,或点刺放血,放血时刺浅小静脉,不能伤及动脉2.前臂与手: ①前臂穴一般可直刺0.5~1.2寸(骨边列缺、偏历、养老、阳池、阳溪等穴除外) ②心包经前臂部穴→正中神经 ③心经前臂穴→尺神经 ④太渊穴避开桡动脉而刺 ⑤合谷、后溪透穴时手法轻柔,不要伤及掌深弓 ⑥手部穴位深度一般不超过1寸二)下肢穴 1.大腿穴 ①大腿部肌内丰厚,可适度深刺1~3寸,臀部可刺2~5寸 ②环跳穴取法: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直刺3寸左右。

③气冲等穴注意避开动脉而刺 2.小腿穴 ①一般直刺0.5~2寸; ②犊鼻穴取屈膝位,由外向内刺入0.5~1寸,留针时不能屈伸关节 ③凡刺入关节腔的腧穴,手法应轻柔,不可损伤关节面,不可使关节液流出;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足部穴 ①一般深度不超过1寸 ②冲阳穴避开足背动脉而刺 ③照海穴不宜偏向后侧,防止刺破胫后动静脉△总的来说,项部穴要注意方向与深度,防止刺伤延髓;眼眶内穴要注意手法轻柔,勿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胸背部穴位宜平刺或斜刺,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内脏四肢部穴位相对较为安全,除个别穴位注意不要损伤血管、神经外,大多数穴位都可以放心针刺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 一.晕针 晕针指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 (一)表现 1.轻度晕针: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心跳、胸闷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细弱 2.重度晕针: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呼吸微弱、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二)原因 患者:多见于初诊者,因紧张、体虚、过劳、饥饿、汗吐下或大出血之后 医生:体位选择不当,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强 环境:空气不流通,闷热(夏);室温太低,寒冷(冬)三)处理 1.停针、拔针。

2.平卧、保暖、饮温开水夏季通风) 3.指掐或针刺急救穴 4.必要时采用现代急救措施:输液、输O2、抗休克等 (四)预防 1.初诊者消除恐惧心理 2.劳累者休息后治疗,饥饿者进食后治疗,汗吐下或大出血后暂时不作针刺治疗(以药物为主,辅以灸法) 3.首次治疗者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4.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5.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及时处理晕针先兆二.滞针 针刺过程中发生的针下滞涩、行针困难现象 (一)表现 行针时或留针后,医生感觉针下滞涩,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疼痛 (二)原因 1.病人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2.医生行针手法太强,或单向捻转,肌纤维缠绕针身 3.留针时间过长,体位不自觉移动或因病痛造成肌肉痉挛 (三)处理 1.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 2.局部循按或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单向捻转造成的,反向捻回 (四)预防 1.针前做好解释工作 2.行针手法不要太强,不要单向捻转三.弯针 针身在病人体内形成弯曲 (一)表现 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出针均困难,患者针处疼痛 (二)原因 1.医生:进针时手法过强,针感突然增强;或电针电流量突然增大,肌肉强烈收缩,牵拉针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

2.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碰撞 (三)处理 1.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 2.弯曲角度较大,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3.针身多处弯曲者,沿针柄倾斜的方向,顺势分段退出 4.体位造成弯针者,恢复原来体位 △切忌强行拔针 (四)预防 1.医生的手法要熟练、轻巧,不要过猛过快操作 2.患者体位舒适,留针时不得移动体位 3.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受外物碰撞四.断针 针身折断,残留于所刺的腧穴内 (一)表现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断裂,断端部分针身露在皮肤上面,或断端全部陷没于皮肤之下 (二)原因 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锈蚀、裂痕 2.行针时手法过猛过强,使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所致 3.留针时病人改变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碰撞 4.滞针、弯针未及时处理三)处理 1.嘱患者镇静,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残端内陷 2.残端显露,用镊子取出 3.残端与皮肤相平,用手挤压针孔两旁,使残端显露后取出 4.若断针较长,在皮下或在前臂、小腿下部、可揉按针孔,促使针尖从对侧冒出后取出 5.用以上方法无法取出者,应在X线下定位后,手术取出 (四)预防 1.针前认真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剔除不用。

如针身有成角弯,或针身有裂痕、锈蚀等 2.针刺手法宜轻,不可过猛过强;使用电针时勿突然增强电流量 3.留针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保护针柄免受外力碰撞 4.操作时针身留2~3分于皮肤之外,不要全部刺入,选针时要留有余地 5.及时处理滞针、弯针五.针后异常感 指出针后患者遗留酸痛、沉重、麻胀等不适感觉,又叫针刺后遗感 原因:针刺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或患者对针刺过于敏感 处理:①患者能耐受者,可不必处理 ②胀痛难忍者,可作局部按柔、沿经循按、热敷、灸法、磁疗、理疗 预防:①针刺手法不宜过重,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②出针后可作局部按柔,循经按摩,以免出现后遗感六.出血和皮下血肿 出血指针后针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表现:出针后针孔出血,继之局部青紫、肿胀、疼痛 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特别是针尖带钩时;个别患者经常出血,与凝血机制障碍有关 处理:①针孔出血者,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 ②内出血青紫肿胀明显,先作冷敷止血,再作热敷以消散瘀血 预防:①针具要经常检修,消除针尖钩曲 ②熟悉穴位局解,针刺手法熟练轻巧,避免刺伤小血管(眼区穴更须注意) ③经常出现血肿者,应作血液学检查。

属血液病者改用灸法七.针穴疼痛 指进针、行针、留针时,针刺部位出现的疼痛现象 原因:①针尖带钩 ②针刺手法不熟练:不能一次透皮进针;操作机械,不自然;行针手法过重,针刺及骨骼、血管、肌腱等 ③进针时患者体位移动;或留针时针柄受外力碰撞 处理:①仔细检查针具,针尖带钩者剔除不用 ②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防止刺及骨骼、肌腱、血管 ③平时加强练针,进针时一次透皮;行针时操作熟练,手法轻重适度 ④选择适合的体位,嘱患者进针时不移动;留针时保护好针柄免受外力碰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