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海之青海彩陶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6MB
约29页
文档ID:34983870
青海之青海彩陶_第1页
1/29

青海之青海彩陶 2009-07-24 16:06:00 查看评论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 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 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 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 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 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 纹瓶、民和县核桃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圆圈波纹壶、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单耳长颈壶、西宁兴 海路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钮盆等这些工艺品,忠实原物,制作精细、古色古香,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有 考古参考价沈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日期:2010 年 08 月 05 日 作者:徐永玲 来源:邦本网 沈那遗址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北,为约 3500 年前的古羌人聚集村落,是远古人类从 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

沈那遗址北起阴坡,南至坟墓沟,西临乱沟,东部台下即为 宁张公路,总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该遗址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从现有资料看,沈那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 内涵相当丰富、保存现状较好的多种文化并存地点之一沈那遗址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于 1948 年发现的,并出土过多件文物精品 目前沈那遗址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2006 年 05 月 25 日,沈那遗址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名单 沈那遗址碑城北区小桥村 半山类型卡约文化(红彩四耳大陶罐)马家窑类型(灰陶盆) (责任编辑:徐永玲 复制链接) 大华中庄出土的卡约文化文物 - 黄帝四面铜像侧面图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年代约当公元前 900~前 600 年主 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也饲养牛、羊、马、狗等家畜工具多石器,有斧、刀、锤等,但已出现铜质的镰、刀、斧、锥和镞陶器是手制的,典型器物为底内凹成假圈足 的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和瓮等。

聚落发现得很少多见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土洞墓,随葬陶器、石 器、骨器及铜器等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苏志墓地发现两座特殊的墓 ,用夯土筑成坟丘,坟丘两侧各有一弧形 弯曲的围墓沟,坟丘内分别有 16 座和 10 座单人竖穴墓 卡约文化是因 1923 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的卡约为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卡约 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 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遗址 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 卡约文化中,先民们的居住遗址和墓葬近年都曾发掘过,发掘的墓葬不下 2000 座,出土文物除各种生活 用具陶器外,生产工具有大量石制的刀、斧、镞、臼、杵、锤,骨制的镞、铲、锥和铜制的刀、斧、凿、镰、 镞等还发现粮食(粟和麦类)和较多的牛、羊、马、狗等家畜骨骼根据这些文化遗物,我们可以对当时人 们生产和生活状况作一些分析和研究,勾画出一幅大致轮廓:当时人们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占 有很大比重,狩猎和采集活动也是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的经济生活当然这种经济生活构成在如此广阔和自然 条件区别很大的地域内,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一些适于农业生产的黄土河谷地带,农业生产的比重自然会占得 大些;在一些林木茂盛、水草丰美的地方,畜牧业和狩猎经济的成份就占主导地位,甚至还有游牧经济的形式 存在这些情况在墓葬中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反映例如在一般常见的三件陶器中,一件放粮食、一件放肉、一 件放水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人们出于原始宗教信仰,认为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继续需要这些生活必需品, 同时也反映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产品是人们的生活来源再如,墓中多次发现在四个牛蹄骨和一条尾声骨周围 放上四个狗爪子或一个狗头直观地看,这是否意味着狗在忠实地守卫着畜群这样一种情景呢?进一步想想, 畜牧业和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关系又是多么密切呀! 在男性墓葬中通常随葬铜刀、斧、戈、矛以及石、骨、铜质的箭头、箭箙等物,而女性墓葬中则常见骨针、 骨管(针管)以及骨、石纺轮等物这种现象说明男女性别不同,随葬的器物因而不同,又反映了当时男女之间存 在着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即妇女主要从事农业和家务劳动,男子的主要职责则是经营畜牧业、狩猎业和部落 的保卫活动 卡约文化因为有大量青铜器出土,虽然仍旧广泛地使用石器,却已进入青铜时代根据放射性碳 14 测定, 卡约文化距今约 3000 年左右,相当于我国中原的西周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活动于河湟地区的古代居民只能是羌族卡约文化的分布范围明白无 误地告诉我们,它就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曾经给周围地区 以很大影响,同时周围地区的各种文化也给中原地区文化以重要影响,卡约文化也是这样在青铜时代,羌族 多次参加过重要的政治、军事行动;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也发挥过重大影响 从湟源出土的“犬戏牛”鸠杖首说开去 湟源:卡约文化墓葬出土的铜鸠杖首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我的家乡青海湟源的大华中庄村发现了卡约文化时 代的墓地,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该墓地随葬的器物的文化内涵,与其他地区的 同类墓葬有较大的变化,并出现了新的内容,便被命名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 型” 而我以为该墓地发掘的重要意义,在于出土了两件青铜鸠杖首这两件铜 鸠杖首中的一件为一只可爱的圆雕镂孔纹饰束翅鸠鸟,而另一个鸠杖首却神奇 无比:杖裤銎为秃鹫的脖子,杖首上是极长的 鸠喙和硕大的圆眼,让我惊奇不已的还不是这 只变了形的秃鸠,而是那秃鸠之头顶上竟还有 一组圆雕:鸠的脑袋上是一头母牛,母牛的肚 下有一正在吃奶的小牛,母牛的前面是一只牧 犬,牧犬站在鸠喙上仰头张嘴,朝母牛作挑斗 状,母牛则俯首耸肩弓腰,作与犬相争状。

看着这个鸠杖首,那立于鸠脑袋上的犬和 牛立即在我的脑子里活了起来:顽皮的小牛犊惹恼了牧犬后藏到妈妈的腹下吃奶去了,牧犬不依,跑来算帐,母牛瞪圆了眼 威胁牧犬,不让牧犬靠近它的孩子一步……鸠杖首的创作者以高度的智慧,通 过丰富的想象,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用他高超的雕塑艺术技巧,将 一幅 3500多年前活泼生动、极具牧业生活情趣的画面,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更具浪漫色彩的是,创作者竟将如此一组复杂的“犬牛相戏”的形象浓缩在了 一只秃鸠的头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出自一位远古雕塑家之手的稀世珍宝然而,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奇特造型中,隐含着羌人先祖们怎样的情感寄 托呢?关于鸠鸟崇拜渊源的猜想广州出土的鸠杖 首卡约文化是因首先在青海湟中县的卡约村发掘出了不同于其它文化的古代 墓葬遗址而命名的它反映的是3500多年以前的青铜器时代就生息、繁衍在青 海东北部湟水流域的羌戎部落先民们的文化这个时期相当于我国中原的商周 时期,勤劳勇敢聪慧的羌族先民们早已进入了牧业文明,他们因驯化了原羊和野牦牛而有了自己的畜群,他们因培育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天狗”的獒犬(即 现在的藏獒)使人畜有了保护神;他们走出青海,与西域和中原地区有了广泛 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创立了自己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而这种原始宗 教信仰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羌人崇拜的图腾很多,《西羌传》载: 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 都羌是也”也就是说,“牦牛”、“白马”、“参狼”等动物曾是古代羌族 的图腾崇拜物,藏族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就来自“古牦牛羌族”和 我国好多崇鸟的原始民族一样,鸟也是羌人最早的崇拜图腾之一,青海同德宗 日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 就有非常漂亮的鸟纹形象,而这些鸟纹又具有鲜明 的地域色彩青海大通出土的卡约文化时期的《鹰纹骨管》上,刻有五只展翅 飞翔的鹰,而从湟源中庄卡约文化墓中出土的这两件鸠杖首来看,宗日文化遗 址出土的彩陶上的鸟纹形象和大通出土的卡约文化时期的《鹰纹骨管》上的鹰, 都应该是鸠关于这一点,有源于古羌人的藏民族至今还将秃鸠崇为神鸟,家 人去世后以天葬的方式,将遗体献给秃鸠为证 这两件鸠杖首告诉我们,早在3500年前,羌人就将鸠置于代表王者之威的 “王杖”之上,作为部落首领权势的象征的有专家指出:“将崇拜物形象雕 在图腾柱上,立于生活环境中最醒目的位置,祈求它保佑族群的平安,这是许 多原始民族共同的习俗,而将崇拜物形象装饰于柱顶或杖端,让图腾与日常生 活用物相结合,则为图腾柱古俗的衍生现象”。

实际上,鸠杖首的出土并非这两件,到目前为止,从北到南,全国各地均 有鸠杖出土,这些鸠杖首或铜质或玉质或木质,其造型和湟源大华中庄出土的 那件圆雕束翅鸠杖首差不多,然而,这些鸠杖中最早为春秋时期,其余大多出 于汉墓,而湟源大华中庄的鸠杖出土于3500多年前的卡约文化时期,也就是说, 出土于湟源中庄的鸠杖距离其他地方出土的鸠杖早千余年那么,出土于古羌 域的鸠杖首和出土于中原的鸠杖首之间有何联系呢?鸠鸟:生殖和长生不老西安出土的鸠杖首我们知道,早在7000年以前,我国南方就有了凤凰崇拜,距今7000年的 河姆渡遗址出土“双鸟朝阳”象牙雕刻碟形器中就有凤凰图案而不久前在湖 南省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 一个白色陶罐上,又发现了戳印 的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 的历史主持高庙文化遗址考古 发掘工作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 究室主任、研究员贺刚说,“这 次发现的凤凰图案不仅比河姆渡 遗址中发现的图案要精美,而且 还早了400年到周代时,凤 凰崇拜在我国的东南方早已盛行,但有意思的是,周人却还是以鸠鸟为崇拜的 神鸟,他们饰于王杖杖端的不是凤凰,而是鸠鸟 我以为,这一点不难解释,因为周的始祖名弃,而弃的母亲是姜嫄,也就 是说,周人的先祖就是羌人。

鸠鸟崇拜的习俗,是周人对羌人鸠鸟崇拜遗俗的 继承而这种来自羌域部落的鸠崇拜文化对中原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了汉以后据文献记载,鸠鸟是一种运日的毒鸟《山海经·中山经》载:鸠鸟雄的 叫“运日”,雌的叫“阴谐”,形状如雕,长颈赤喙,喜欢吃蛇,具有超自然的生殖力量先民们用鸠鸟来象征生殖和杀戮,但《尔雅翼》又载:“鸠,春 来冬去,备四时之事故少昊以为司事之官,似山雀而小,短尾,青黑色,多 声那么这鸠到底像雕呢?还是像山雀呢?《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历书, 其中说,鸠和鹰是随季节变化的,一月鹰化鸠,五月则鸠为鹰 出土于湟源的两件鸠杖首中,圆雕镂孔纹饰束翅鸠鸟,就似山雀,而“犬 戏牛”鸠杖首中的鸠就是一只变了形了秃鹫看来,鸠春来冬去,备四时之事, 一月鹰化鸠,五月则鸠为鹰的观念,也应该来自于羌人 《诗经》开篇就是借鸠来歌颂爱情的《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者赵国华先生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对上古时代 诗歌及器物图案中的鱼、鸟作了全面考察后认为,这首诗中的雎鸠在河洲求鱼, 因为鸟与鱼象征着男女两性,所以,雎鸠在河洲求鱼的情景,乃是君子执着求 爱的象征 又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鸟食道畅达,是“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 噎”,为此,鸠鸟又象征着长生不老。

《周礼》中就记有周人献鸠敬老的风俗 周朝还专设了名为“罗氏”的 捕鸟官职,“罗氏掌罗乌鸟 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 鸠以养国老,行羽物”意思 是说,罗氏负责掌管用罗网捕 捉鸟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