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读《三国演义》有感15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1500字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电视剧《三国演义》之后,实在没忍住才看这部经典名著的之后又读了《三国志》,后来看了《晋书》中年头较早,与三国相关的一些人物的纪传感觉《三国志》带给人一个充塞着虚伪与狡诈的乱世,电视剧带给男生们战场杀敌的遐想,而《三国演义》,是文人的书很可惜的是,我一向没能买到《三国志平话》,来老百姓的书 《三国演义》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它的语言虽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侠五义》《儒林外史》等书口语化,但它的语言介于古白话和文言之间,大家都看的懂在当时,写小说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件难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体都务必用文言,用白话或者口语来写作,就更会为同行所讥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小说以及这种语言都已经进展得颇为成熟,纪昀在写《阅微草堂笔记》,讲故事的时候,还坚持用文言在这种处境下,《三国演义》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更加难能难得 说到语言,我以为这本小说的语言并非尽善尽美,鲜明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润色好多地方照抄《三国志》《晋书》或其注解,譬如刘备第一次出场一段,譬如诸葛亮隆中对一 段,又譬如张温问秦宓一段……这样的文言文夹在小说之中,未免会给读者生涩、突兀之感。
另一个让《三国演义》吸引众人的理由,是它的剧情丝丝入扣,脉络明显流畅从立献帝,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钟会伐蜀,剧情梗概特别领略我估计假设写个《五代十国演义》,大约没什么人会看的滋滋有味,由于五代十国人物太多,事情太过繁杂,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难以找到文学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笔墨的焦点《三国演义》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仅仅是”三“三“是鼎足的数目,在几何里是最稳定的外形,在有机化学里却又是最嬗变的数量上可以合纵连横,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关系,一言难尽在剧情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分外高明地利用了《三国志》,但凡大关节,大战役处,丝毫未改(赤壁之战中纵然有意地提高了刘备一方的影响力,但那是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学作品种中常用的手法,终究文学不是历史,也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严密的情节往往只能是真是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是很难编造的 让这本小说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在于其中人物鲜明的性格当然这也得益于该书的选材三国时间跨度不长,上下不过两三代人,轻易从中选出主要角色重点刻画假设像同类小说《东周列国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 八回,平均下来,最重要的角色也不过出场十回就”寿终正寝“了。
人物难以集中表现,自然会削减其性格特征 关于《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我更加感兴趣的是刘备这个人物在《三国志》里面是乱世枭雄一类的人,有野心,有干劲,有胆识,有聪慧这样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诸侯的身份到了《三国演义》,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文武周公一类的人物留心看小说,就能察觉,对刘备的描写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对于刘备做的不太光辉的事情,要么不加评论,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过去譬如刘备劝曹操杀他的前主子吕布,便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对于刘备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刘表、刘璋,并强占他们的地盘等等的事实,那么很少评论,无意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该屈居人下略过其实坐在树下说树荫是车盖、我以后要做皇帝之类的话,好多孩子都说过,并不能成为”天命所在“的证据据调查,美国有80%的孩子在八岁的时候认为自己以后会做总统我们小学毕业的班会上,老师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个同学说联合国秘书长,两个说国家主席,一个说国务院总理,其余高官暂且不算其二,有意安置刘备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爱民的事情,如携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称帝之类 有意要塑造一个圣主贤臣的清明朝廷,这是可以理解的罗贯中生活在一个元末明初乱世之中,作为熟读圣人 之教的文人,很轻易产生对清明政治的敬仰。
同时,这种敬仰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贤臣,由贤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荡的仕途那时的学识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来即使受了重大打击,无法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肉食者谋“,他们也情愿选择逃避,而极少想到自己出头如后世顾炎武之类的大学者,反清之业也不过是灰烬上结果的一点点火星,难成大势 我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征战沙场的荣光,看到了运筹帷幄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热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几人为王,几人为帝“的高傲我以为,这才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能带给我们的激情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