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0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KB
约19页
文档ID:40099092
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0_第1页
1/19

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0感谢到访我的主页: 在文以载道的教化目的却始终如一回溯1950 - 1960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代表作,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概 念及其叙事策略的流变,分析其在1990年代直至世纪之交一枝独秀的内在原因,从中可窥见主流话语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强势影响及其 某种长期性支配地位话语由来与强势影响对所谓革命历史题材,当代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有过细致考证:在50至70年代,说到现代中国的lsquo;历史rsquo;,指的大致是lsquo;革命历史rsquo;;而lsquo;革命rsquo;,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尽管革命历史题材有时也延伸涵盖至辛亥革命,但学界其实已将其约定俗成为中国共 产党产生、发展、壮大直至胜利的专题史,承担着向民众主要讲述lsquo;革命rsquo;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 终走向胜利的任务①改革开放后,革命历史题材逐渐确立为主旋律,而主旋律其实就是主流国家话语尽管在主流话语潜意识里,自身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与生俱来,但因影像过于强大的潜移默化功能,其对电影的作用倒 是从未小觑。

不仅如此,从新中国成立始,主流话语一直试图借助 这种最为直观的艺术形式,使历史仿佛lsquo;客观rsquo;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观影者于是将自我体验为历史的见 证人rsquo;,将影像的历史读解为实在的历史,使这些作品具有了一种 历史文献感这些影片对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历史 观与生命观、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史与诗的特殊理解和处理,形 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电影类型③也正因为叙事目的潜在一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与主旋律[2] 得以顺利实现无缝对接从历史渊源看,建国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第一次创作高峰在1950年代,其中佼佼者如《钢铁战士》、《中华儿 女》、《赵一曼》、《上饶集中营》、《翠岗红旗》、《新儿女英雄传》、《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董存瑞》、《平原游击队》、《 》、《柳堡的故事》等建国十周年前后有《永不消逝的电波》、 《党的女儿》、《万水千山》、《回民支队》、《狼牙山五壮士》、《战斗中 的青春》、《青春之歌》、《战上海》等1960年代上半期又出现《红旗 谱》、《暴风骤雨》、《洪湖赤卫队》、《红日》、《红色娘子军》、《小兵张 嘎》、《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儿女》、《在烈火中永生 》、《独立大队》、《兵临城下》等。

这些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其内容几乎囊括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以来所有重大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影像版党史文革使中国文艺界百花凋零,但即便在那个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仍 旧地位显赫《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是有代表 性的重拍片,《海霞》、《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等是让人印象 深刻的原创作品文革结束后,经过《南昌起义》、《西安事变》、《陈毅市长》的过渡和探索, 1980年代末,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被正式命名为主旋律电影随后,借助主流话语的强力提携,此类影片在题材拓展、人物塑造 、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并在政策扶植、资金倾斜、特别是审查制度的暗中协助下,成 为国产电影的强势类型片1980年代是主旋律电影的发轫期具体说,1987年是提倡主旋律电 影的确切年份当时虽无主旋律之名,但主管部门成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却已有行动之实④《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即是 当时较为突出的影片丁荫楠《孙中山》(1986)是其中的翘楚,影片不仅初具史诗风格,而且在伟人塑造这一电影创作较为薄弱之处有突破性进展。

丁荫楠以横切历史的手法,将孙先生放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十字路口,刻画出这位时代巨人带有悲剧意味的复杂性格更重要的,《孙中 山》的叙事角度及策略,使此类影片成功摆脱了改革开放后刻画重量级历史人物的两难困境,即或失于高大或流于琐碎,为此后一系列类 似的伟人题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表现对象看,主旋律影片主要分纪事/传人两类前者有《大决战》、《开天辟地》、《决战之后》,后者的代表是《 周恩来》、《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的故事》、《刘少奇的四十 四天》纪事的先驱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开国大典》,传人的标杆则是《梅岭星火》、《陈毅市长》、《孙中山》等为观众易于接受,更主 要为宣教效果,此类影片叙事策略较前有明显长进特别是传人,大都放弃以往的仰视目光,力图以平视视角让观众以历史在场产生出历史见证者的观影感受概念内涵来说,改革开放后主旋律电影有一个嬗变过程1980年代中期,上一页[7]理论界在阐释何为主旋 律电影时,一般直接引用官方的标准表述,认为主旋律电影的目的 ,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提倡 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并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但此观点基本可适用 所有主旋律文艺形式,而不单单只对电影1990年代初,一本电影 权威刊物对主旋律的阐释仍略显空洞:电影创作的主旋律,概括地说,应该是通过具体作品体现出一种紧 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时代潮流,热爱祖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 极反映沸腾的现实生活,强烈表现无私奉献精神,基调昂扬向上, 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⑤到1990年代中期,关于主旋律内涵的界定逐渐清晰:主旋律完整的提法是:时代的主旋律hellip;hellip;应该从作品对社会产生的意义来考察,它主要指的是作品的 思想倾向或者说是指作品的思想品格如果一部作品的思想倾向能 在社会上产生正确的导向,如果一部作品的思想品格能以积极向上 的精神力量陶冶群众、净化心灵,我们就可以说它表现了时代主旋 律的精神⑥可以看出,从发扬集体主义到试图催人奋进再到着眼陶冶净化,主旋律电影叙事功能性的不断蜕变,显示出主流话语对时代变迁的某种妥协和让步针对错综复杂的1990年代中国电影状况,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影 视制作的干预力度首先是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的某种改变,即试 图以中国儒家文化的某些有用因子讴歌英雄、先进和光荣传统;其次通过行政手段,尽力淡化海 外电影影响,保护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最后是完善管理条例,加强 剧本审批审检力度。

面对1990年代主旋律电影的一枝独秀,滕进贤曾相当乐观:那种认为只有正面描写改革生活,为改革家立传的电影作品才是主 旋律,无异于画地为牢,禁锢了主旋律创作的思维天地,不利于主 旋律创作的发展事实上,我们时代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已经拓宽了人们对主旋律作品的艺术视野,今天观众不仅欢迎《开国大典》 那样的激发人们斗志的革命史诗式巨制,也喜欢《共和国不会忘记》 那样的为改革家立传的大气磅礴之作,同样也喜欢《龙年警官》、《 斗鸡》那样的一些散发着亲情、温馨的幽默感的使灵魂得以净化的 创作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电影的主旋律正在日 趋深化,题材正在日趋丰富,风格正在日趋多样,路子正在越走越 宽,其生命力是强大旺盛的⑦这位电影主管官员的话其实说明,此时中国电影的主流仍是意 识形态的生产和表达藤进贤的乐观并非没有道理在主旋律电影强势影响之下,一向艺术的张艺谋影片也对主流话语秋波暗送即便《秋菊打官司》(1992)以貌似纪实独立的摄影镜头,将叙事目 的巧妙寓于一根筋人物要说法的情节中,《秋》剧仍无法掩盖其精英姿态与主流话语的暗通款曲 《一个都不能少》(1998)更是一部高度契合主流话语的上一页[7],其 采用全业余演员创造出的拙朴风格,再次为张艺谋赢得巨大声誉,而纯纪实手法与宏大主题之间炉火纯青的缝合技巧更远远超过张氏拍摄于世纪之交的《幸福时光》(2000)。

⑧从张 艺谋的个案可以看出,整个90年代主旋律在各种题材中呈现出的泛 化现象,正说明中国电影的多元性仍处于被挤压和遮蔽的状态但 是藤进贤的判断也确实过于乐观,因为日趋彻底的市场经济条件使 主旋律不幸同时扮演着意识形态宣教者和市场独立经营户两种角 色作为宣教者,主流政治期待这些影片以其想象的在场性发挥历史教科书和政治 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功能⑨,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夸饰的肢体演技、直露的语言表白、 青山翠柏的意象展示,却很难为90年代主旋律提供多少可以直接借 鉴的经验作为独立经营户,主旋律影片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勉 力实现宣教目的,这对一向任务单一的主旋律电影来说,是相当地 力不从心总之,创作意图囿于主流话语,生产发行受制经营体制,使得主旋 律影片即使在权威强力扶持下也只能勉强保持一种表面的风光和 繁荣也就是说,尽管1990年代主旋律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以前相比 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毕竟是借助体制扶植而非市场自然竞争产 生的繁荣景象因此,1990年代后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能够承担缝合历史和现实罅隙的重任,不得不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下踏上一条主流 话语与大众趣味相交织的道路商业洪流下的主流话语1990年代至世纪之交是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电影内忧外患加重、群雄蜂起的割据时代。

《泰坦尼克号》(1998)在中 国上演疯狂圈钱行动是好莱坞商业影片彻底攻陷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标志性事件⑩一方面,日渐汹涌的商业浪潮 使第五代人文艺术电影气息奄奄,加之跨国资本的胁迫利诱,第五代终于在半推半就中集体转向,一步步沦为全球资本运作链条上的一环;另一方面, 主旋律电影利用天时地利之便,在国家雄厚资本支持下,以数亿投 资开创电影雄片巨制之先声,以图在烽烟四起的中国电影市场重收曾经的领地⑩世纪之交主旋律电影的题材仍是中国共产党重量级人物和重大党 史事件,但拍摄数量发展迅猛,制作规模愈发宏大以中国共产党 建党70周年(1991)、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1995)、新中国成立50 周年(1999)为契机,形成了某些电影理论家所谓的中国电影1990年 代三个高潮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推出《大决战》(1991 - 1992)、《大转折》(1996)、《大进军》(1997)等主旋律大片其他影响较大的有李前宽、肖桂云《开国大典》(1989)、《重庆谈判》(1994),丁荫楠《周恩来》(1991),吴子牛《国歌》(1999),陈国星《横空 出世》(1999)等这些影片将视野投向今天正直接承传着的那段创世纪的辉煌上一页[7]和今 天还记忆着的那些创世纪的伟人,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 形态话语@。

主旋律电影另一关注点是古代、近代爱国主义题材,大致也分为人 物和事件两类前者有《孙中山》(1986)、《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7) 、《刘天华》(2000);后者的代表作是《鸦片战争? (1996)、《我的1919》( 1999)等这些影片都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爱国主义为基调, 采用的几乎都是向后看的视角,也就是用过去中国文化的辉煌对抗西方文明的现时威胁,用东方团体、负重、内敛的秩序伦理抗衡以个性、自由、扩张为本位的西方观念另外,从《焦裕禄》(1990)开始,主旋律的楷模类影片展开了一个长长的人物序列:从《蒋筑英》(1992)、《孔繁森》(199 5)到2000年以后的《张恩德》(2004)、《郑培民》(2004)、《任长霞》(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