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启蒙运动与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风格的“看不见的手”的研究分析 基于启蒙运动与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风格的“看不见的手”的研究分析一、引言 欧洲大陆的十八世纪,是注重“稳定”与“和谐”的时期,是人们对自然探索的萌芽阶段在这一百年里,爆发了一场以法国为中心的席卷欧洲并影响全球至今的运动——启蒙运动康德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走出他的未成年状态启蒙运动的发展给予了不同学科不同的历史发展机遇:宗教神学遭到批判,物理、化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得到空前发展,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的概念除上述的科学精神,建立一个符合人道的理想社会也成为其主要特点 在启蒙思想的笼罩之下,谈起十八世纪的76年,在北美大陆无疑是独立国家的建立,而在大不列颠岛上,无疑要谈起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他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作为经典流传至今在斯密的上述两本著作以及在他的早期著作《天文学史》中,均出现了“看不见的手”这一隐喻,本文力图通过对斯密上述三部著作中的“看不见的手”的含义进行对比研究,试讨论为何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之下,斯密仍用这些带有宗教神学色彩的隐喻进行论述等问题 二、文献综述 “看不见的手”首次出现在《天文学史》中,用于反讽当时异教徒和蛮族人对罗马神的盲目崇拜;第二次是在1759年首版的《道德情操论》中,认为富人会不自觉地帮助穷人,从而增进社会利益;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第四卷,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部分,提出了商人们会在“看不见的手”的驱使下,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看不见的手”并不是由斯密发明的除此之外,这种关于自然法则的模糊概念,也不是开端于斯密,在此之前的曼德维尔医生(1670—1733)就曾创作了《蜜蜂的寓言》一书,比喻地说到,“嫉妒和虚荣激发起勤劳之风,而嫉妒和虚荣的产生,是因为衣、食、住的花样不断翻新,这一奇怪而可笑的恶习竟成了推动商业的最重要的力量并且,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论、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社会契约论”等,都可以看做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源泉 中外的经济学家、学者们对“看不见的手”原理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析Kennedy站在隐喻与神话的角度以及Mark Thornton讨论了“看不见的手”在Richard Cantillon分立财产模型中的经济解释在国内,很多学者建立起了其与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之间的联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健全提供建议这些多角度的论述,充分表现了它的生命力然而,鲜有学者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对斯密仍假借上帝之手论述理论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也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看不见的手”的三次出现 (一)《天文学史》中的“看不见的手” 《天文学史》作为斯密的早期著作,是在其逝世之后的1795年首次出版的。
他在书中描述到,“烈火燃烧,地水涌出;重物下落,轻物上扬,都是他们自身属性的必然结果;并不是朱庇特的看不见的手在这些现象中特意施法的结果”这里的朱庇特,也就说人们所熟知的众神之王宙斯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以宙斯之手出现的,没有隐喻的色彩,仅就是对当时异教徒与蛮族人的无知进行批判 (二)《道德情操论》中的“看不见的手“ 《道德情操论》中虽仅有一次涉及“看不见的手”,却频繁地出现诸如上帝、神的存在等词汇,多次提到宗教的安抚力量看不见的手”出现在此书中的第四卷,论效用对赞许感的意义中的第一章,主要描述的是“看不见的手”引导富人对生活必需品进行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促进了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这里,斯密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对其进行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假借一只无形的手,刻画了人们“自我欺骗”的天性,也揭示了某种令富人们不得不如此行事的实体制度的存在 (三)《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最早由严几道先生更名为《原富》引入中国看不见的手”出现在第四卷论及政治经济学中,斯密通过对商人们谨慎行事的理由的理解和论述,引入了“看不见的手”的隐喻,而现在更多的人将其看作是经济社会中的市场制度、市场规律。
斯密认为在资源配置方面,政府应该做一个“守夜人”,放心地让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指引 四、“看不见的手”的时代背景 (一)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通常指十八世纪初期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间遍及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事实上,它的中心至少有两个,一个在法国,另一个在苏格兰苏格兰启蒙运动从十八世纪初开始,到中叶达到高潮,当时作为苏格兰文化中心的爱丁堡因此被赋予了“大不列颠的雅典”的美名启蒙运动因为其代表思想家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区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 1、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法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积极倡导运用科学理性,以自然神论与无神论向以罗马天主教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发起猛烈攻击,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君权神授论当我们在强调那个时代精神领袖,诸如伏尔泰等自然神论者一样对教会进行抨击时,我们也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存在着以卢梭为代表的密切关注基督宗教精神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对自由的描述,与德国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康德十分类似,是一种宗教认识论在他的宗教思想中的理性,不是狭隘的与宗教的对立,更不是对传统宗教进行辩护,而是如康德所推崇的一样,是“实践理性” 2、以苏格兰为中心的启蒙运动的特点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成为新的大不列颠王国,同时,英格兰的君主立宪制在苏格兰确立。
较之法国封建君主专制,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言论自由使得思想家们有更大的空间,更高的热情,更直白的方式发表新观点,质疑旧理论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较少地对现实政治进行批评,而将更多的热忱投放于对社会问题与科学领域的探究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苏格兰启蒙运动有其独到的特点:虽重视理性,但他们不相信单凭理性本身即可创造出一个完全合乎理性的社会;强调经验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充分占有材料的情况下得出结论本文的研究对象,亚当斯密就是这一研究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由于以法国和以苏格兰分别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具有着不同的特点,于是,将前者的特点作为斯密“看不见的手”隐喻的社会背景加以研究就是不恰当的在启蒙运动背景下,斯密仍运用隐喻上帝之手来向世人展示人性道德与市场规律的力量,不能说他是一个泛神论者,相反,斯密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也对宗教迷信进行批评与法国思想家相同,斯密也是嘲讽迷信的,正如他在《天文学史》中对朱庇特之手的描述其次,这个“精明的苏格兰人”更加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法国般狂暴的革命《道德情操论》中更多的是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说服教育,而《国富论》中则是劝谏政府仅作为“守夜人”。
(二)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学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十八世纪前半叶,以启蒙主义理性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着英国文坛;到了十八世纪后半叶,新古典主义思潮开始衰落,继而开始流行感伤主义、哥特式小说等文学形式各文学风格特点分明,本文将通过对斯密的三部著作的描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进行分析,阐述与之相关的文学风格的特点并进而讨论“看不见的手”的这种隐喻形式的运用问题 1、新古典主义思潮 英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原则,贬抑情感,强调创作时要模仿自然和古希腊罗马的经典大师和文学作品,同时运用讽刺手法,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和教育功能斯威夫特是文坛界的讽刺高手,他的代表作《格列夫游记》就是用奇幻的文笔写成的讽刺寓言这种讽刺的文学风格对斯密的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在《天文学史》中,对于那些罗马宗教信奉者而言,“看不见的手”是切实的存在而非他人的比喻斯密在牛津研究自然哲学时期,十分崇拜牛顿的学说,正是在此基础上,并受到新古典主义思潮中讽刺手法与理性原则的影响,他坦率地指责异教徒们放弃对知识的探索而归功于神物,认为这是一种“懦弱可鄙的迷信”此处“看不见的手”是斯密用来嘲讽的,意在说明人们应该通过理性实践去理解认识世界,而非以神明之手敷衍了事。
2、哥特式写作风格的影响 十八世纪中后期,文学风格向想象与神秘方向发展,出现了哥特式小说其对超自然力的夸张表达,对斯密隐喻“看不见的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多次提到上帝的存在如第二卷中论正义与仁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一定要对那些不义行为马上施以报复,有时我们会把这种惩罚寄托在来世让犯罪遭受报应因此,我们认为,神的存在是必要的”人们将上帝人格化,认为上帝也有手、足之类的器官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手来劳作一样,上帝之手也推动着资源的分配第四卷中“看不见的手”的出现,也就是斯密运用这一写作特点,将这种自我欺骗的天性比喻成隐形的手,去推动人合宜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样,在《国富论》中,斯密将市场规律这种抽象的概念比喻成为上帝之手,运用优美的辞藻与通俗易懂的案例,更广泛地被十八世纪的贫民、商人与政府所接受 五、结论 本文简述亚当斯密三部代表作中出现的“看不见的手”的基本内容,通过对研究斯密著作的时代背景,创新地讨论了为何在对宗教强烈抨击的十八世纪欧洲大陆,斯密仍然运用隐喻的上帝的“看不见的手”,向不同阶级的人们发表自己的新观点结论可简化为以下几点 (一)与法国启蒙运动一致,斯密抨击的是迷信,而非所有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观念。
(二)苏格兰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人们更多地专注于改革而非革命 (三)新古典主义思潮的讽刺手法影响了斯密的写作风格 (四)哥特式小说中对超自然力的描写,对斯密进行假借上帝之手的隐喻产生一定影响 (五)更加生动形象,同时由于上帝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思想更易被接受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