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简介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1870 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5月 28 日卒于苏格兰的阿伯丁幼时身体孱弱,长大后决定学医1895 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 学位,成为眼科和内科医生1902 年参加弗落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曾人维也纳精神分析 小组的主席后因强调社会因素和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并把补偿缺陷的作用看作神经 症的根本原因而与弗洛伊德发生明显的分歧1912 年,阿德勒自成一派,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主张,人生而具 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他把这种内驱力叫作"追求优越",意思是说,每 个人生下来存在身心的缺陷,因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欲求,并且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 仅抵偿了缺陷,还发展为优点他还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或称"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这个概念对当代主张心理学采用特殊规律研究法的心理学家有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个体心理学的时间与理论》、《理解人类本性》 等艾宾浩斯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850年1月24日 生于波恩附近的巴门,1909年 2月 26日卒于哈雷。
1 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 转入哈雷大学及柏林大学受博士学位,1880-1909年间相继在柏林大学、布雷斯劳大学及哈 雷大学教授他在前两校各建成心理学实验室,在哈雷大学则将原有的实验室加以扩充 1890年他和A.柯尼希合创《感官心理、生理杂志》他在担任大学讲席以前已独自进行心理学实验立志要将实验法应用于较高级的心理过 程所致力的课题就是记忆他的研究成果载入《记忆》(1885)一书他接受英国联想 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以重复学习为构成联想的条件他用一次完全回忆所需要的重复学习次 数来计算实验的分数,称为完全记忆法另一计分方法称作节省法,就是在一次完全回忆之 后隔了一段时间已发生遗忘,此时再来学习原先的材料,看能节省多少时间或节省多少重复 次数,从而推知保持的数量他还设计了种种方法来探测在学习中所形成的是哪些联系,例 如直接顺次的联想和间隔的联想,顺行联想和倒行联想等,并测定各种联想的不同强度他 也较了学习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不同速度,比较了学习材料的不同长度对学习速度的影 响,考察了过度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效应最著名的保持曲线,即表明遗忘的发生 是先快后慢的曲线,是永远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他连续 5 年(约1879-1884)用自 己作被试,并严格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使不影响其实验的结果 除了记忆的研究是他的 主要贡献以外,他还研究过光的感觉,发表过色觉学说他还发明一种填充实验,后来被广 泛应用于智力测验和作业测验他另有两部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1902)和《心理学纲要》(1908)曾风行一时巴甫洛夫巴甫洛夫:(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 月26日生于 梁赞,1936年2 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 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04 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 而获得诺贝尔奖金他又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 创始人,也是想带唯物主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立者他开始时研究血液循环和消化功能, 但主要工作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发展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 作用的要素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是其多年实验研究的总结,主要记述在《动物高级神经活动 (行为)客观研究 20 年研究,条件反射》(1923)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1927) 之中。
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件反射活动发展和消退的规律性,论述 了基本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在苏联,他们被认为是 对心理学问题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深 入研究的自然科学基础他强调了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反对把心理的东西与生理的东西割裂 开来他应用客观的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有助于心理学 摆脱内省主义的束缚近几十年来,生理学中的新进展使人们对心理的生理机制的认识不断 深入,并使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本身得到发展巴特利特巴特利特:Sir 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1886-1969)英国心理学家1886 年 10 月 20日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1969年卒于剑桥早年对哲学感兴趣,慕名J.沃德,就学于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从W.H.R里弗斯、C.S迈尔斯等人学习1914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室 任教, 1922 年接替迈尔斯为主任;1931 年正式为剑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建 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室巴特利特对心理学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
在方法论上,他反对 H.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实验脱离实际的做法,采用了比较接近日常生活的图画和故事,用重 复回忆的手段来考查记忆的全过程他认为记忆不只是再现,而是反复推敲的构造在理论 上,他强调记忆过程的主动作用,突出了心理作用的整体性二是他把思维比之于技能的操 作,因为它们都是一系列的整合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思维同技能一样,既有节奏性(有 飞跃、有停顿),又有连续的指向性思维活动的指向性是他构造理论的基石巴特利特提出图式的理论在他看来,图式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作用,它 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着一个作用起来,而且是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图式理论对今天 的认知心理学起了重要作用他坚持自然的观察方法,要心理学闯出实验室走向社会,他擅用批评的武器,不热中于 学派的建立,是他研究工作的特点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学与原始文化》(1923)、 《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1932)、《思维:一个实验的和社会的心理 学研究》(1958)等班杜拉班杜拉:Albert Ban dura (1925--)美国心理学家1 925年1 2月4日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1 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师从K.W斯彭斯研究学习理论1825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1953 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R.H沃 尔特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以后又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树,强调认知过程、 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作用 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3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班杜拉对心理学的突出贡献是用实验法研究儿童的观察性学习,即在控制条件下,让儿 童观察别人(模式)的行为,过后看他在类似情景中是否模仿模式的行为他认为人类许多 复杂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性学习获得的,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 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代替性地得到强化 班杜拉曾任多种学术职务,并获得 多种科学奖 1972,荣任古根姆研究员,同年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会分会的杰出科 学家奖 1974 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 (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行为矫正原理》(1968)、《社会学习理论》(1977)。
比勒比勒: Karl Buhler (1879-1963)德国心理学家 1879年5月27日生于德国海德堡附 近的梅克斯海姆,1963年10月24日卒于美国洛杉矶 1903年在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学 位19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7年在O•屈尔佩领导下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开始主要 研究知觉他把知觉看作是感觉的复合体,表现为形的关系还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是 本能,指出这个基本概念与生物学的关系写出了《形状知觉》(1913)、《儿童精神的发展》(1918)和《心理学手册》(1922) 3 本名著在理论上建立了心理结构中的本能、冲动和智力的三阶段说他的《心理学危机》 (1927)、《表达的理论》(1933)和《语言的理论》(1934)等著作也都能发人深思比奈比奈:Alfred Bi net (1857-1911)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857年7 月8日生于尼斯,1911年10月8日卒于巴黎1889年他和同事V.亨利一起建立了法国第 一所心理学实验室 1895 年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出版了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年报》 他的更重要的贡献是与「西蒙一同创造了测量智力的方法1904年,巴黎教育当局委 托他们二人制定鉴别学习落后儿童的方法。
1905年,他们编成了《比奈-西蒙量表》,内有 30 个难度不同的试题,用以区别判断、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1908年发表了这个量表的修订 本,这个修订本不但增加了试题,而且使试题的难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量表的应用年龄 是3-16岁 1911 年又发表了这个量表的第二次修订本,把应用年龄改为3-19岁不幸的 是,比奈在这次修订本出版之前逝世不久,比奈-西蒙的智力量表就被移植到许多国家, 而他们首先使用的"心理年龄"和"年龄量表",也就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比奈著述很多其 《智力的实验研究 》(1903)、《语句的记忆》(1895)、《推理心理学》(1886)等, 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曹日昌曹日昌:(1911-1969)中国现代心理学家 1 91 1年1月1 1日生于河北省束鹿县, 1969年3月 14 日卒于北京早年就学于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 学位曾在西南联大、香港大学任教 50 年代中期起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 国心理学报》主编、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直至逝世主要实验研究工作有知觉、学习、识记,以及有关劳动心理和工程心理等问题他是倡 导以辨证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的人之一,主张心理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 导,研究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心理现象(反映过程)的普遍规律。
他善于组织和知道心理学研 究工作,并对有关的学术争论作出适时的概括主要论著有《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 《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 、 2、 3、 》(英文, 1948, 1950)、《心理学研究什么?》 (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 心理学的意见》(合作, 1966)等,并主编《普通心理学》教科书(1963)陈元晖陈元晖(1913-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1913年9月18日生于福 建省福清县早年就学于南京中央大学, 1940年去延安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 1941年 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研究员 1946 年到东北大学任教;1947 年任哈尔滨大学副教 务长、教育系主任、教授;1948 年到北京参加筹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该所成立后任研 究员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曾任《心理学报》副主编、中国心理学 会副理事长及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他重视心理学的方法学研究,强调自然实验法在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上,他强调心理学 的未来学还倡议建立心理人类学分支学科,认为其研究范围包括:1.人的高级思维活动自 古至今是否有差异;2.古今人物的意志、情感、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异同以及在表现上有无历 史发展线索;3.社会心理学在人类学上的应用等。
他的主要论文有:"皮亚杰论儿童的逻辑思维"(1960)、"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学"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