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评估助力通辽“十二五”节能降耗 口马金壮/文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下辖5旗1区1县1市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户籍人口318.70万,其中非农人口123.34万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开发的城市能效标杆体系,本文对通辽市“十一五”期间能源效率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对于科学定位通辽市能源效率在全国城市中的位置、分析通辽市节能管理绩效、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十二五”节能政策具有参考价值通辽社会经济状况分析2010年,通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489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期间,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02%,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与全国和内蒙古相比,尽管通辽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快于全国11.4%的增长速度,但不及内蒙古18.6%的增长速度;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0年通辽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低于内蒙古47347元的水平,但高于全国29992元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通辽市作为内蒙古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2005-2010年,通辽市第一产业的比重由27.6%降低到15 .2%,第二产业比重由34.0%提高到58.6%,相应地,第三产业的比重由38.4%下降为26.2% “十一五”期间,通辽市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下降特征,第二产业迅速扩张总体而言,通辽市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由于工业的能源需求较大,工业的快速膨胀对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加构成了潜在的压力与全国的产业结构相比,2010年,通辽市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8.6%,比中国第二产业46.8%的比重高出11.8个百分点;与内蒙古第二产业比重54.5%相比,通辽市的比重高4.1个百分点可见,通辽市的产业结构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相仿,均处于工业化快速成长阶段城市化率方面,2010年通辽市总人口318 .70万,其中非农人口123.34,城镇化率为38.7%,低于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的49.95%可见,通辽市总体上属于农业城市资源禀赋方面,2010年通辽市采矿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06%,低于全国城市平均的5.59%,属于资源匮乏型城市城市能效标杆简介1,城市能效标杆的内涵和评估步骤这里的标杆指的是基于统计分析建立的参照点,城市能效标杆指的是为判断城市能效水平而设定的能效参照点。
城市能效标杆体系是由一系列标杆,包括不同年份、不同指标的标杆组成的标杆组合城市能效标杆体系是能效评估的基础,是识别城市节能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基本标准利用城市能效标杆评估城市的能源效率,步骤一般包括:①城市能效的表征包括城市能源效率的表征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城市能效指标体系②城市分类包括显著影响城市能效的客观因子的识别与检验、各因子分界点的确定、分类合理性检验等③分布检验与标杆制定包括能效总体、分类别尺度的分布检验、总体与分类别的标杆制定④能效标杆评估结果分析包括城市能效评估结果的管理和政策含义分析等本文用到的城市能效标杆体系和数据来自“环境能源经济数据库”().2、城市能效标杆体系本文对通辽能源效率的评估仅涉及两个主要指标,即单位GDP能耗(或能源强度)和人均能耗指标的说明见表1按照年均气温、产业结构、能源资源禀赋等影响城市能效的因素将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12类经检验,2005-2009年总体和分类别的城市能效均满足正态分布假定因此,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对其进行描述是合理的城市能效标杆是对城市能效评估指标值取自然对数后计算而来,由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组成城市总体能效标杆”指以全国287个城市中有观测值的城市为样本总体,计算出的能效“上临界”、 “下临界”,反映的是未分类的城市能效水平临界点。
与此对应, “分类别的能效标杆”指城市分类后,以某一类城市的能效观测值为样本总体,计算出的能效“上临界”、 “下临界”,反映的是城市在不同类内的能效水平临界点由于按三个因子分类别标杆较多,本文未一一列出,这里,以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为例,仅将非供暖城市2005-2009年的标杆体系列举如下,见表2通辽市能源效率评估结果按照上文提到的城市能效标杆体系,通辽市被划分为供暖、二产比重高、人均GDP低、资源禀赋低的城市1、单位GDP能耗评估2005-2010年,通辽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1.9497、1.9250、1.9004,1.7664、1.6816、1.6150吨标准煤/万元,2006至2010年下降率分别为1.27%、1.28%、7.05%、4.80%和3.96%,年平均下降率为3.67%对通辽市2005年-2010年单位GDP能耗评估结果见表32005-2010年,通辽市单位GDP能耗的排名如下: (1)在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六年排名分别为63%、60%、61%、60%、63%和65%,总体而言,通辽市单位GDP能耗处于较高水平,位于60—65%之间,有大约2/3的城市单位GDP能耗比通辽市的低;(2)在内蒙古自治区内,通辽市六年的排名分别为20%、20%、40%、30%、20%和20%,处于较先进水平; (3)在供暖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依次为42%、40%、39%、39%、45%和52%,在北方供暖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在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分别为57%、57%、57%、57%、58%和6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5)人均GDP较低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依次为62%、57%、59%、57%、63%和63%,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6)在资源禀赋较低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排名依次为73%、71%、72%、71%、72%和74%,处于较落后水平; (7)在供暖且二产比重高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依次为36%、40%、39%、39%、40%和46%,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从单位GDP能耗评估结果来看,通辽市在自治区内城市处于较先进水平,在资源禀赋较低型城市处于较落后水平,在供暖城市、供暖且二产比重高的城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城市总体、二产比重高的城市、人均GDP低的城市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据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就单位GDP能耗而言,通辽市的能源效率在自治区内城市中具有一定优势,在其他类型城市中处于较差水平,通辽市总体能源效率不高从排名上来看,通辽市2005到2010年间单位GDP能耗排名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2.人均能耗评估2005-2010年,通辽市人均能源消费量分别为2.1019、2.3998、2.8103、3.0987、3.4273、3.6580吨标准煤/人,2006至2010年逐年增加率分别为14.17%、17.11%、10.26%、10.60%和6.73%,年平均增长率为11.77%对通辽市2005年-2010年人均能源消费量评估结果见表42005-2010年,通辽市人均能耗的排名如下: (1)在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六年排名分别为40%、42%、44%、45%、58%和62%,总体而言,通辽市人均能耗的排名处于中等水平; (2)在内蒙古自治区内,通辽市六年的排名分别为20%、20%、20%、30%、30%和20%,处于较先进水平;(3)在供暖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依次为25%、27%、28%、31%、42%和47%,在北方供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在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分别为33%、35%、38%、41%、46%和5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5)人均GDP较低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依次为53%、55%、58%、58%、76%和77%,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6)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排名依次为49%、51%、53%、55%、72%和7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7)在供暖且二产比重高的城市中,通辽市六年的排名依次为19%、22%、22%、27%、30%和34%,总体处于较先进水平。
从人均能源消费量来看,通辽市在自治区内城市处于较先进水平,在城市总体、供暖区城市、二产比重高的城市、供暖且二产比重高的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均GDP低、城市化水平低的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据此,就人均能耗而言,通辽市的能源效率在自治区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全国范围及各类型城市比较中处于中等水平2005-2010年间,通辽市人均能耗排名有一定的退步,尤其在2009年有非常明显的退步通辽市能效评估的政策和管理含义1、通辽市采取的节能行动“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的通辽市节能目标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8.7%为了完成节能任务,通辽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工作:(1)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通辽市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清理和淘汰落后产能截至2010年,已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6.83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6万吨,节约能源13万吨标煤同时对高耗能企业继续执行差别电价,继续保持淘汰落后产能的高压态势通过“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执行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促进了通辽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成效2)针对节能技术改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十一五”期间,通辽市共向国家争取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6125万元,组织实施了11个国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向自治区争取技术改造奖励资金2600万元,组织实施了31节能技改项目,可节约标煤50.13万吨左右,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5.7%这44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使奈曼华鑫矽酸盐有限公司石灰立窑及粉磨系统改造、乌兰蒙东水泥余热发电供热综合节能工程、通辽锦绣木业烘干窑节能技术改造等44户高耗能企业受益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为通辽市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发展低碳经济腾出了空间3)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十一五”期间,通辽市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推广应用,从2006年起,辖区内民用建筑工程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集热板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新建小区住户全部安装太阳能,部分企事业单位根据特定的建筑结构及本地的气象条件,采用成型光伏支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如通辽职业学院、通辽市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减少了电力消费第二,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 “十一五”期间,通辽市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池项目建设,沼气、生物、肥料、饲料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四位一体”生产模式,不仅是一项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截至目前,通辽市累计建设52530座沼气池,分布在265个村屯,使5万多户农民从中受益,每座沼气池8立方米,年产沼气300立方米,每个农户年节电200度、节约开支1000元、纯增收1700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开展风能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通辽市风电累计开工建设506万千瓦,为节能降耗注入了活力,其中:并网发电300万千瓦,累计发电约40亿度,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节约能源消费120万吨标准煤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通辽市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1.6198吨标准煤/万元,同2005年1.9497吨标准煤/万元比,通辽市“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实际下降率为16.92%,仍然没有完成节能目标任务2、能效评估的政策和管理含义“十一五”期间,通辽市没有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任务,其人均能耗增长较快,且人均能耗的排名呈现较快退步的趋势通辽市能源强度总体比较落后,但是由于其人口总量较大,人均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