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解读《西游记》古代文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0页
文档ID:312774490
哲学解读《西游记》古代文学论文_第1页
1/10

哲学解读《西游记》_古代文学论文 前言 用哲学家的眼光去洞察隐匿在神话故事中的中华哲学发展史; 用善良的真心去体会印证在求经途中的中华哲学坎坷路, 用超凡的智慧去领悟暗喻在两界山中的道佛学说神奇境, 用儒雅的学风去描述包容在三教中的炎黄文化之真经 第一章《西游记》故事的哲学意境以及主要人物寓意介绍 《西游记》故事以两界山为界,前后用了两种语境阐述前者是以道家语境阐述道哲学文化以及演化过程,后者为佛家语境阐述佛学哲学理念以及参禅要义 本书中的人物名称、法号以及物件在不同的语境中都隐喻了特定的哲学含义以下对主要人物名称、法号简单做以下介绍: 1、在道家语境中: 孙悟空:是石猴的道家法名代表道学之道---善 是道家文化和道家人性的化身 玉皇大帝:是统治思想的化身 太上老君:道家的创始老祖,代表了道的根源 四海龙王:儒家文字的化身 托塔李天王:唐前正统文化宝库的化身 太白金星:中华正统文化的灵魂---中庸的化身 菩萨:是四处游走的和尚,是佛学文化的传教士, 陈玄奘(zang):是唐朝年间,去印度学佛求经的和尚 唐玄奘(zang):代表了大唐文化 唐玄藏(cang)本身寓意大唐特色的佛性化身 在大唐特色佛性化身之外还玄藏了道、儒两教的人性化身 唐三藏(zang):是陈玄奘的法号。

三藏(zang):寓意经、率、论之三藏中华佛学 如来:是佛家文化的本元化身 2、在佛家语境中 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正宗佛学文化和正宗的佛性 三藏(cang)指唐僧本身之外暗藏起来的道、佛、儒三家之人性 唐僧:是唐三藏(zang)本身寓意的佛化身,代表中华佛家的佛性—梵 孙行者是三藏所藏(cang)的道教人化身,代表道家文化中的人性—猿性 孙悟空:是孙行者的佛家法号,寓意猿性人修行之佛果 猪刚鬣:是三藏所藏(cang)的佛家人化身,代表佛家文化中的人性--猪性 猪八戒:是猪刚鬣的佛家法号,寓意猪性人修行之佛果 沙和尚:是三藏所藏(cang)的儒教人化身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沙性 沙悟净:是沙和尚的佛家法号,寓意沙性人修行之佛果 菩萨:是传播佛学的高僧;是佛学中的善化身;是帮助参禅者修成正果的外部善力 如来:既是佛的化身,又是佛学文化之本源. 第二章道家语境中的人性论 第一节道之道 以讲述金丹大道构造理论——(太极周天率、阴阳学说),阐述了世界万物的来历和石猴—人性本原的诞生 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因此,道乃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西游记》中首先介绍了关于世界起源的道家哲学假说---太极周天律与阴阳理论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于冥初的混沌,并构造了记载宇宙生消变化的时空体系---地支、天干体系元、会、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岁、天、时);(东、南、西、北、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关于自然万物的变换规律,道家归纳出了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繁衍生息规律和矛盾普遍规律(万物都有阴阳性),并且归纳总结出了矛盾自身的变化规律---阴阳太极周天率 第二节人性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 《西游记》作者以道家文化为语境,以“石猴”为载体,对道家的人性理论假说在书中做了隐喻性的描述 “石猴”谐音“始猴”,石猴的天性就是道家之人本性石猴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特征(石猴在天蹦石裂处蹦出,形如猿人)其性,向往美好(出生于人间仙境--花果山),顽皮活泼(上树、下涧、跳跳蹦蹦),胆大好奇,喜欢探险(飞身探险水帘洞),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期望(为赢得大王称谓,得到猴群尊重,而兴致高涨) 石猴诞生地—傲来国,象征炎黄民族的原始生息地—道教文化发源地(东胜神州,东临东海)。

傲来—方言,随手采来之意花果山象征人类天性所向往的世外桃园,道家仙境(花果山四面环水,风景秀丽,常年花果不断)水帘洞象征古人类文明的启蒙途径书中将石猴穿梭水帘的过程形象的比拟了人类从原始猴演化到铁石器社会人的过程(石猴闭目蹲身代表思索,用力一跳代表飞跃然后睁眼一看,果见有铁桥、房屋,石凳、石床、石碗),当完成这一飞跃,石猴从此消隐石字,晋升成为美猴王 水帘洞分水清洞和水混洞水清洞比喻了原始人类本性的善源,其水流象征了孕育炎黄文明的长江(石猴与众猴居住水清洞);水混洞比喻了原始人类本性之恶源,其水流象征孕育炎黄文明的黄河(混世魔王率众妖魔居住水混洞)善源与恶源比喻了人性矛盾的对立性(正邪对立);而两源发于一脉,比喻了人性矛盾的统一性特征一脉同生)孕育这两泉的发源地,暗喻了孕育中华文化的两大河流发源地为同一山脉 第三节人本性的修持---修善求道 道家认为,人的善性还有以下特征:人在刚刚朦胧懂事就知道要求学习(美猴王渡海寻师),求知欲强(求师之途,不畏惊涛骇浪);求师心切(为求师而甘为徒子徒孙—拜师为徒,师送孙姓)悟性高(师送法名曰悟空),苦学勤奋(耐苦若礁夫,待师以三更) 道家认为,人只有保持原本之善性,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学业才能精进,才能优先掌握所学之精髓要义(悟空由于天生心性纯真,很快悟通了阴阳之变;学得了不死之术、72般变化),进而认识力才会有实质性飞跃(翻身踏上筋斗云),本领才会与日俱增(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才能学到上知天文,下达地理之学问(学得上达天庭,下至地府之功夫)。

道家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具有反复的过程,当心灵完成了一定阶段的受业学习,就要回到实践中接受锻炼(悟空学成辞师,回到花果山),心灵的善性同样会遇到魔性的考验(悟空回山后遇到了水混洞的混世魔王)人只有经过后天学习使心灵获得道业,具备了理性的思维、判断能力,心灵的正义力量才会加强,心灵之善性才会克制恶性,实现心性的归道,心性归一(悟空巧战魔王近身以拳脚,躲刀而腾后,四量拨千斤,轻松剿灭魔王) 第三章道家文化 第一节道文字的发展过程 最初的道家传教形式都是以师傅口传的方式一代代相传的(祖师附耳低语,传授悟空口诀)道家自有了自己的文字,才真正流传开来(悟空获得一口大刀,开始传教众猴武艺大刀者,传播道教文化的工具也)起初的道家文字就象用木棒或竹竿在地上划的道道(悟空率众猴折竹以矛棍,削杆为枪戟,每天操练武艺),由于这种初始的道道式文字过于简单,最初也仅仅是在道教内部的教徒之间交流使用而难以与教外文化进行沟通(悟空曰:真若有人兴兵来犯,用竹竿木刀无法对敌) 随着道家文化的发展,道家文字随后又增添了象征各种武器和象征各种动物的偏旁部首(悟空略来了二百里海路外一座城内武库的所有兵器)72洞妖王参拜猴王,每年献贡,四时点卯。

也有随班操演的,也有随节征粮的齐齐整整,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铁桶金城各路妖王,又有进贡金鼓,进贡彩旗,进贡盔甲的,纷纷攘攘,逐日家习舞兴师)道学家用这种方法,曾经拼凑了四万七千多个文字(悟空会聚群猴,计有四万七千余口)然而,随着道家理论的快速发展,仅仅以削制的竹木秆为笔,以地为“纸”,使用这种繁杂的文字来表达教理,很难对外传授(悟空教授徒子徒孙已感到缺少称手之兵器,有武功但表达不出来)为此,道学家逐对这种繁杂文字以及简陋的书写方式开始了改革探索(悟空命猴群四处寻访称手之兵器)根据四方传教的有经验老道提议,道家拟嫁接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来提高道文的表达力和书写效率,以便于传教交流(有阅历之四老猴报告:东海苍茫有珍宝无数,可找东海龙王假借) 第三节问学儒家 道、儒两家原本一衣带水,统属中华文化(水帘洞之水可通东海)道学家要吸取儒家文化之精华,首先要深入研究儒文化(悟空深入龙宫以寻借兵器)儒文化有茶文化(东海龙王以瓷杯待茶),礼仪文化(悟空还以抱拳之礼),毛笔书法(龙王叫人取出一面大刀),书法九势(九股叉),方块字构字方法(方天画戟)等等 由于道家初期的文字不适应毛笔书写(悟空不善用刀)于是道学家当时仅仅吸取了儒家文字之书法要决(悟空使了一路九股叉)和方块字构字方法(悟空舞了一阵方天画戟),从而融合简化了当时的道家文字。

然这些改革仍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道文化的传播能力(悟空均嫌分量太轻) 第四节沾水笔的发明 道学家通过考究儒家文字的渊源,受到了儒学文字鼻祖甲骨文的启示最早的甲骨文是夏时期人们用铁针在龟壳上刻划的符号,这种刻画了符号的器具被用做那时的镇水神器(经悟空进一步索要,龙女才告诉说:东海深处有块神铁接着龙王又说:那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定海神针)由于这种刻写文字的方法太费力,很早就被人们用毛笔取代了(龙王说“那神铁有千钧之重,拿不动”,在海底弃置已久)然而,道学家却发现了这一古老刻字铁针的价值(悟空向龙王借要定海之针),道学家向来善于发现、改革和变通(被龙王看做拿不动又无用的废铁柱,到了悟空手里即刻就变成了如意金箍棒)道学家通过对刻字之针的变通改革,发明了一种很适宜书写道文的棒状沾水笔(悟空舞弄金箍棒,来到水晶宫—寓意拿笔沾水的动作)从此,道学家用沾水笔书写道文,来的即好用又轻巧(金箍棒被悟空变做绣花针一样小巧) 道家最初的沾水笔是用竹节削制的(金箍棒带有竹骨节的外型特征),而改良后的沾水笔是将铁笔头安装在棒管的端部制成的(悟空将绣花针插进自己的耳朵里) 随后道学家又借鉴了儒家的文房三宝,从而形成了完备的道文书法用具(悟空借来北海藕丝步云履--墨,西海黄金索子甲---竹书,南海凤翅紫金冠—砚台),由于沾水笔的发明,和道文构字方法的改革,道家开创了简洁适用的道文硬笔书法(悟空穿戴停当,对众龙说声“聒噪,聒噪”,挥舞金箍棒一路打将出去)(悟空之“聒噪”———暗喻了道学家仅仅对儒文化中精华感兴趣,而对儒文化中的繁文缛节(庸性)却表现出了厌烦心态)。

后来道学家又将硬笔书法与毛笔嫁接形成了完美的道家楷书书法楷书字体之所以骨感硬朗,与其来源于硬笔书法有关(楷书---见水帘洞碑文提示) 随着道教文化的发展,道家书法艺术达到了致美、透力、滑腾、展拓、端庄、灵透、神形并茂的境界(美猴王与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犭禺狨王结拜七兄弟) 自有了道文,道家理论得到了快速传播自有了道文书籍,道理论才得以永存因而再不会因师傅的生老病死而断代失传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章道家理论 第一节多元归一 “金箍棒”不但是道家文化传播的核心武器---书写用笔的化形,还是“道生万物,万物归一”哲学理论核心的化形 道家之人性论是“人本善”,人本性之善良如良马抚顺(悟空驯养天马,与天马为朋,放逐天河畔两者的友情近乎达到了人马合一的程度)这种善性的特点是不墨守陈规(悟空不羁天规管束,殴打天官,返回花果山)具虚荣之心(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很象猴性(悟空最爱吃桃子,尤其是极品桃----王母娘娘蟠桃园的桃子) 道学是辩真假、分虚实的学问(实封“大圣”,却为虚职);也是研究事物运动规律的学问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按太极周天率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物极必反的规律特征(1悟空在花果山--2上天—3上天当上齐天大圣——4当上大圣管蟠桃园---5管理蟠桃园偷吃仙桃——6偷吃了蟠桃又闹蟠桃会---7闹了蟠桃会继而登上九宵宫----8登上九宵宫偷吃了太上老君之金丹---9又回到花果山)。

道学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学理论之高深若登临九霄云天(太上老君掌管炼丹仙炉,居于九宵云天的兜率宫),得道之人可长生不老(吃了老君的仙丹可长生不老) 道学的初期是多元论(老君五葫芦里的金丹暗了喻多个思想派别)随着道学理论的发展,多元学说逐渐融合成了一元学说---金丹学(悟空打上九天,钻进兜率宫,偷吃了老君的仙丹,将金丹化为了一体,成就了不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