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高中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王安国 吴斌主编 目 录 2 第一篇 《标准》研制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 第二章 高中音乐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三章 高中音乐课程目标 第二篇 课程结构的设计思路及其说明 第四章 艺术领域中的音乐课程 第五章 音乐课程设计思路——模块、学分 第六章 选修与选课 第三篇 内容标准 第七章 音乐鉴赏 第八章 歌唱 第九章 演奏 第十章 创作 第十一章 音乐与舞蹈 第十二章 音乐与戏剧表演 第四篇 《标准》的实施 第十三章 教学建议 第十四章 评价建议 第十五章 教材编写建议 第十六章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第五篇 问题讨论与展望 第十七章 比较与评价 第十八章 《标准》实验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第十九章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前景展望 后记 第一篇 《标准》研制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3 第一章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 1、为什么要进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标准》的研制具有怎样的背景?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浪潮,有力地推进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并以令人瞩目的速度顺利推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依据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使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象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实验区中小学校园,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尚存在着诸多自身发展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性质、理念、目标、内容问题、教学方法、评价方式问题,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等问题尤其是高中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 21 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是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和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一大举措。
《标准》的研制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在认真总结和充分吸收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力求超前与创新,在立足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力求面向世界,为完善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高中音乐课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建国初期,部分城市的高中开设了音乐课,但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多数地区不开高中音乐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90 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初步建立起了基础音乐教育的管理、咨询、教研机构,改变了过去一直无专门机构和无专人管理音乐教育的状态;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法规和文件,改变了音乐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特别是从 1996 年开始,国家统一在高中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学科) ,从而结束了高中没有音乐教育的局面,随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 ,使高中音乐课的开课率逐步上升,改变了高中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着大面积空白的状况;高中音乐教师队伍逐步壮大,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教材建设、器材配备、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
这些,都有效地推动了整个高中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在高中音乐课程中不仅同样存在,而且还面临许多自身体系不适应时代 4 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目前高中开设的并非是音乐课程现行课程名称为“艺术欣赏课” ,包括音乐、美术两个学科课程内容仅为“欣赏” ,同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内容(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相距甚远高中与初中、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不能正常衔接,使基础音乐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二)学时及开课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对高中开设音乐课均认识不足,以为高考不考,音乐课在高中就无存在必要,担心占了其它科目的学习时间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中音乐课不仅学时偏少(1996 年为 36 学时,2000 年调整为 48 学时) ,而且许多学校以各种理由不开课或少开课从全国来看,开课率不足 50% (三)应试化倾向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学校的高中艺术欣赏课变成了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高考的预备班教学内容被随意改动,欣赏内容被声乐、琴法、乐理、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加试内容所取代。
这种状况不仅与国家开设艺术欣赏课的初衷相悖,偏离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传承式教学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讲解音乐、分析音乐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几乎是普遍的做法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3、国际上高中音乐课程发展状况怎样? 20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和音乐教育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纵览近百年的世界音乐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突出的两个基本特点:一、反映在音乐教育理念方面,是对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和确立,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 ;二、表现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则普遍扩展了音乐教学领域,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倡导和关注学习者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体验,强调学习者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对音乐的学习应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德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情感” 、 “美化人的生活” ,强调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把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乐成为个性的表达方法。
对世界音乐教育有着广泛影响的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本人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学校音乐教育深受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让音乐属于每个人” 、 “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 ”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他指出,对音乐的学习应淡化和抛弃那种功利性的目的, “如果不把音乐当成谋生的手段,那么生活将更加美好”即是其著名的音乐教育箴言 在前苏联,人本主义音乐教育价值观也被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 “为了人的发展”成为该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 5 性的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
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辨证关系前苏联的另一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人的精神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就没有资格称为普通教育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在 20 世纪 100 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为之奋斗和献身的音乐教育家,如被誉为“美国音乐教育之夫”的洛威尔·梅森,担任“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首届主席的菲利普·海登,成功研究《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与开创音乐心理学独立学科的卡尔·西肖尔,著有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音乐教育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的詹姆斯- 默赛尔和梅布尔- 格连等这些卓越的音乐教育家都是人本主义者,其教育理念均闪烁着“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人格”的思想光辉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教育的全国性大规模改革给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得到强化其核心价值观为:1.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传达人类间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的精神生活。
2.音乐是发展人的美感的重要途径是理解和联系人与人间的愿望、体验生活的内涵和美的手段3.音乐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并为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途径 在亚洲的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 、 “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他获得一棵美丽的心 ” 铃木镇一的方法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内容,但其音乐教育思想对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具有相当的影响在日本最新颁布的“学校音乐课程框架”中, “领略音乐之美,培养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养成通过音乐体验充实日常生活的习惯和态度”等人本主义目标被明确地列入到学习目的之中 音乐教学领域与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拓展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又一趋势 例如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1993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这是一项宏伟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中有两个重点引起国际音教界的关注:一是该文件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增列为美国普通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大大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学校地位;二是该计划提出了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宏伟目标,即要把美国教育办成“世界级”的一流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研制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从这个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学领域又有了新的扩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一)创造和表演 1、歌唱 2、器乐演奏 3、即兴和作曲 4、识谱 (二)感知和分析 1、听赏 2、分析 3、判断 4、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和学科的联系 (三)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6 1、理解西方音乐 2、理解世界音乐 又如德国:各州都在为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致力研制新的课程标准在新的音乐课程结构中,进一步体现了教学领域的丰富变化,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 (一)音乐的一般见解 1、音乐材料 2、音乐形式 3、音乐功能 4、时代与文化背景 (二)音乐实践领域 1、音乐要素 2、创作与表演中的方法 3、音乐表达 4、音乐功能及情感效果 5、社会音乐 (三)各种类型的音乐 1、创作性音乐 2、摇滚音乐、通俗音乐和爵士音乐 3、实用性音乐 4、民间或其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 再如日本,其高中音乐课程设置为音乐Ⅰ、音乐Ⅱ、音乐Ⅲ,三者为程度与水平的递进关系其教学领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表现” ,一个是“鉴赏” 。
在早期的日本学校音乐教育中, “表现”领域中的“唱歌”一直居于音乐教学的中心地位,并结合歌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