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日本文学译文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0.50KB
约21页
文档ID:17945886
日本文学译文_第1页
1/21

第一课 一条路原作:东山魁夷在我心里有一条路那是条夏日清晨田野中的路看到青森县种差海岸牧场的时候,这条路就在眼前浮现了出来这是张从正面山丘可以望见灯塔的牧场速写我想到要去掉那些栅栏,放牧着的马什么的,只画这条路,又会如何?这么想着的时候,这条路的样子便萦绕心间,挥之不去虽然有些怀疑只画这条路能否构图,但是除了路,我不想画任何其他东西而且我想画的并不是现实世界里这条路的风景,而是想象中的一条路因此虽然所要画的不是哪个地方确实存在着的路,但考虑了一下各种因素考虑的话,觉得还是把种差牧场的路作为依据来构图似乎比较完整些不过这张牧场速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画的,距今也有十多年了那条路现在果真还是那样子吗?我毫无把握想来,去了也是白去吧也不要那么在乎那条路了吧那时是昭和 25 年,所以旅行条件也不好不过,我所担心的并非这个我担心的是,成为最初创作依据的这现实中的风景,假如完完全全地改变了,那么特意在心中形成的这条路的幻影不是就要黯淡下去吗虽说如此,但无论怎样还是想去一次东北线铁路受水灾所以停开了我就坐了奥羽线绕过青森,到达八户来到种差海岸的牧场,发现这条路还是荒凉着,它穿过保持着昔日模样的牧场,朝矗立着灯塔的山丘舒展开去。

太好了,我来对了 ”我站在那里自言自语着倾向海边的草坪斜坡中,这条路笔直而悠缓地向上伸展,两边杂生野草,然后只稍稍向右拐了个弯,便从视野中消失了我能看见一条线横穿远处的山丘,其实是这条路的延伸毕竟是十年前的速写了,在我心中呈现的路和这现实中的路,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我想作为概括扼要的构图,把这山丘和路结合起来会显得较为完美然而眼下这条路在夏日骄阳的灼晒下,土干草枯怀抱泥土的路给人以朴实感两旁的草点缀于其中,那交界处便充满细微的趣味凡此种种现却荡然无存对面山丘的天际线,从前是舒展而自然,如今却岩石露顶也许是历经十年风雨的洗练吧尽头的牧场之路也昭显着战争带来的荒废痕迹我想画的是鲜活,润泽的小路向牧场主说明来意后,我便留宿在牧场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趁太阳还未升起,就地这条路开始了写生从市川回来后,我就每天早晨去附近的河堤边散步看看被露水打湿的草地和泥土的色泽,也当作是写生的参考我就这样地进行着《路》创作的准备工作说到路的话,有时是回头看看来时走过的路,而也有时是想顺着前进的方向继续走下去我就想画今后将要走的路面对着平缓的上坡路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想沿此继续走下去的感觉而反之,在俯视下坡路的时候,往往就想要返回目前已走过的路。

我在画着这条路,想着这条继续延伸的路,偶尔想着想着就会将它看成是来时已经走过的路这是条失望和希望交织的路,是经历的结果之路也是新的开始之路是通向未来憧憬的路,也是引入过去无限乡愁的路我只要将画面远山上空稍稍加亮,将远远的路向画面右上移些,让它有种在画面外消失的感觉的话,就能加强这条路让你想继续走下去的感觉将人生比喻为路,这是很平常的然而芭蕉将他那不朽的游记题为《奥州小路》 ,从他文中所提到的奥州小路的山边等等词句来看,这个题目既可以是现实中的路名,也可以是奥州所有小路的总称不过这更可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芭蕉的人生观,艺术观,象征着他披荆斩棘,跋涉于偏僻小路的身影我也是经常旅游,常常把旅行当作人生,当作艺术作为游历象征的路,也就成为一种相当鲜明的影像,深深地烙印在了心中我走过许许多多的路有早春山坡的路在我记忆中有条纹状鲜绿色的麦田,还未抽芽的桑田,远山白色的积雪,翠绿色天空中轻浮的云还有溪流绕宅,投下幢幢衫树影的老街,它将寂寞冷清的山村连成一片有铺着石板的屋顶,昏暗的屋中的养蚕架,以及梭子织布的声音山毛榉,小橡子的树林深处的路上铺满落叶,踩上去软软的,发出落叶摩擦的声音这里,那里,处处都有白桦树鲜亮的树干挺立。

密林深处的红枫闪着明亮的丹赤色大步走在被踩得结结实实的雪国之路上,就有雪橇从远处过来交错着从边上一擦而过,左摇右晃地踩进深深的白雪中年轻女子的头巾显得愈加色彩鲜艳屋檐下从容淌过溪水的古老小镇,花棂窗下排列着种有花草的花盆厚墙仓库壁上泥灰班驳脱落,映出明亮的夕阳商铺的门帘,招牌还保持着古风城市里雨中的柏油路从橱窗中流泻出繁华的灯光从地下室的酒吧间升腾起爵士的旋律一脸倦容的人们,流露的仍是寂寞戴着崭新的刻着漂亮徽章的学帽,从黄莺车站下来,踏着樱花,穿过博物馆的两边通向学校的路秋夜,美术馆墙上贴着入选者的名单黑暗中充满人们发出的响声他们带着初次入选的兴奋,迈着轻飘在半空的愉悦步伐走在通往邮局,公园的下坡路上——那是要向神户的双亲发电报骑驴的老人沿着城墙走了过来石桥下的村姑们用槌子捶洗着布匹河北省承德,路边的行道树白杨在风中微微作响罗马郊外的阿皮亚大街废墟,侧柏,伞松并排着这条路上,帕乌罗遇见了基督的幻影你看得见夏天的云,听得见远处的雷声有着古老的破风风格屋顶的住宅群城门钟塔的时钟上,安着鹳的窝还有广场的喷泉马车穿过薄暮将临的石路,踏出四散的火花这是德国巴伐利亚洲的古老城市从品川车站出来,走过灯火管制状态下的黑暗的街道,去区政府拿入伍通知书。

那是条下着雨的路还有空袭中熊本市的路发烫的瓦砾,切断的电线,死马,黑烟,日蚀般的太阳拉着母亲的灵车行进在荆泽的路上大风中的富士山在新雪的辉映下浮现在澄澈空明的天际我对路的回忆无穷无尽而今后,又会走过什么样的路呢?舒伯特在根据米勒的诗创作的歌曲集《冬之旅》中,全篇描写了走过冬天之路的旅人孤独的身影,歌唱了人生的寂寥有名的《菩提树》就是一首乡愁之歌它让你回想起,在漂泊的冬之旅的最高潮有这样一联诗;在城门边喷泉中倒映着的菩提树影里有个地方让你的心灵得以小憩而《路标》这首,则展现了这样的一条路徘徊在旷野的旅人发现了这路标,于是不再有人会返回这条路了最后旅人来到了《归宿》 ,这是个墓地归宿的标志就是吊丧的蓝色小花旅人真想在这冰冷的石房子里休息一下,可是却被墓主拒绝在外,只好再一次流浪着前行这是条冬天通往绝望尽头的路我走过了冬之路,终于站着面对泽沐于初夏朝露的草原之路《路》这幅作品于这年秋天,在第六届日本美术展上展出我把竖长画幅的大体中间位置的灰色的路处理成了略带点粉红色左右两边的草丛和山冈画成青绿色天空处理得窄一些,并让灰色调中突出蓝色我考虑了这三种色调的比例对比作为展出作品的话,这幅画的尺寸相当小。

不过要是画得大些的话,画面的紧凑感就会削弱我想就这幅画而言,让小幅画面显得充实些这是有必要的我就这样用分步进行的细心的画法进行着创作当年,我第一次担任了日本美术展的评委 《路》这幅展品让许许多多的人有了共鸣,它不但得到画坛也得到一般人的认同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种种的歧路,与其说靠我自身的意志,不如说,我是被更大的他人的力量所推动着,这点我在本书的开篇就写过这种想法至今也没改变,在我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种想要走过这条路的意念,于是就化成了这幅作品可以说我心灵的定位也即代表这样一种方向的东西还是相当明确的可是这既不是阳光普照,光明灿烂之路,也不是阴霾笼罩,黯淡无光之路而只是在微弱晨曦中静静呼吸着的坦坦荡荡地,普普通通地存在着的路第二课 瀬戸内晴美 「月夜」による人为相逢而别,为死离而生我这里有十几位少女就像被浪涛冲上来的樱蛤一样,呆了一阵又纷纷自立而去既有呆上十年长期相伴者,也有呆上三个月就匆匆离去的人我一次也没阻止她们的重新选择我想,即使她们人虽离去,可是肯定还会再来相见,我与她们这种缘分是不会断的离去之后,不知行踪者只有一人我仰望明月为她祈祷这时她那高高兴兴地准备赏月台的身影便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我也曾和她一起到嵯峨野赏月那之后不久,她便离庵而去现在她又在哪儿生活呢?我不禁涌起一种面月而问的情感——那无法写信或无心写信的她,如果也在哪儿仰望中秋明月的话,那么,她又会不会回想起嵯峨野的明月,思念起寂庵明月正圆的庭院呢?第 3 课 沙漠之旅 森本哲郎沙漠之旅中国有句谚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解释,  我想以我的理解重新解释一下   旅行千里路相当于破读万卷书  破读万卷书,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行万里路,在现代喷气飞机时代,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怀着读书的愿望出去旅行,世界就变成了一部鸿篇巨著展现在面前  的确,世界是一本书所谓旅行,就是翻阅这本书的内容迄今,我也曾游历世界许多地方,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连世界这本书的第一页都没有读完我经常在旅途中,对眼前的世界感到困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本高深莫测的书呢?  为什么旅行和读书具有相同的意义呢?无庸置言,旅行和读书一样,都能将自己狭小的世界扩展开来旅行就是从自己活动的井水中跳出来,走进缤纷的大千世界时的那种惊奇、迷茫,然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自我反思  人们常说,日本人是井水之蛙诚然,日本是一个很小的岛国,所以日本人易于自我封闭,不通世故。

但是,人类无论生活在哪里,其实无一例外都是井水之蛙或者说,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自然会变成井水之蛙  当然,即使生活在井中,也会有相应的文化但是,历史文明告诉我们人类从井水中跳出来,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人类正是通过旅行创造了文化,是通过面对茫茫世界,在茫然不知所措中自我反思而创造了人类文明  我有一个探险家朋友,他曾讲过一个故事,在新基内亚的偏僻村庄,如果一对未婚男女青年单独就餐,就被视为很不光彩的行为这种“绯闻”很快会传遍全村,男的遭遇流放,女的终身禁嫁但是,未婚男女青年在竹丛里共度良宵,却不会引起丝毫的非议也就是说,可以共度良宵,不许共同就餐探险家朋友讲到最后瞪大双眼感叹:“世界真大啊!”   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我自己也在旅行途中,常常会有一种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并为同样是人类,竟有如此大的区别而感叹又如,印度人忌讳葬礼上落眼泪在恒河流域的古都贝拿勒斯,我曾几次见过葬礼,也参加过送葬仪式但是没看到一个人在流眼泪在葬礼上很难看到女性,这是顾虑女人感情脆弱,难以控制眼泪的缘故  据印度朋友讲,对印度人来说,离开人世,意味着回归象征母亲的恒河的怀抱,所以不应该悲戚。

而埃及开罗的葬礼上,妇女排成长队并大声哭泣同行的埃及人介绍说,这些妇女是葬礼上专门雇佣的恸哭女据传,在古代中国也有恸哭女风俗连葬礼这样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世界各地竟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其他风俗方面的差异就不难想象了  日本人抚摸孩子的头是表示怜爱,而东南亚国家却非常反感别人抚摸小孩或婴儿的头对他们来说,头是人最重要的部位,如果随意去触摸,就等同于对人格的侮辱日本人在餐桌上喜欢大声喝汤,而欧洲人要是听到喝汤的声音就会皱眉头很不高兴但是,欧洲人在餐桌上大声擤鼻子却习以为常还有,日本人、美国人与别人约会,如果相约时间超出 5 分钟就会非常着急,要是等待 30 分钟就足以让人大发雷霆然而,对于阿拉伯人和南美人来说,让对方等 30 分钟是最低的时间限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谓世界,对于那些各自生活圈内的井水之蛙来说,就是“相反世界”的集合体世界上旅行就是“相反世界” 的旅行  我曾经去过几次沙漠一听到旅行,不知为什么,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天空和沙海融为一体的茫茫沙漠风景这种沙漠风光浮现的瞬间,立刻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愿望,令人倾心向往  为什么沙漠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想沙漠风景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相反世界”的原因吧。

  可以说沙漠风景和日本风土是世界的两极和 tsge 哲郎的名著《风土》把世界划分为季风型、牧场型和沙漠型三类沙漠型与季风型气候带的日本是相对的两极生活在季风型世界,并认为“世界处处青山绿茵”的日本人一旦踏上阿拉伯半岛,就会为展现在眼前那无边无际的沙漠而震撼  沙漠世界只有天空和沙粒,这对生活在青山环绕的人们无异是一种精神冲击不过,在沙漠里多呆上几天后,就会有了与之沟通的语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