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必要性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3.05KB
约8页
文档ID:232453968
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必要性_第1页
1/8

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必要性历史地看,从零散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总结到17世纪德国的拉特克(olfgangRatke,1571-1635)^先阐释Pedagogy(教学论)止,传统意义上“教育学”的 ..内涵涵盖了包括Pedagogy(教学论)在内的“所有关于教育的知识和学科^(education)o其后,自赫尔 巴特的“教育学科学化,,运动到梅伊曼实证主义“实验教育学”的确立,“教育科学-(science of education)的地位口趋巩固,并有向传统“教育学”扩张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背景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随之,自然科学 意义上的“科学"(science)概念逐步侵入传统的“教育学领域,传统意义上“教育学"概念的外延 逐步减少,“教育科学,啲概念悄悄演变为咲于教育的知识和学科,啲代名词,science of education 正在取代education的概念,出现了“大教育科学小教育学,啲局面,为“教育科学”殖民 “教育学,,留下可趁之机在此背景下,“教育学"被模糊的概念以及不准确和内容空泛的假设或论点所 充斥20纪初,涂尔干曾提出要对“教育学”和“教育科学加以区分。

然而,该区分是以“科 学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思想为基础的,是为“教育科学独立于“教育学服务的一个世 纪之后的今天,“教育科学”与“教育学”之间的概念 … 整理交叉、混用、“殖民"的现象更为严重,不仅制约了传统意义上“教育学"的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因此,区 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尤为必要本文从两者的差异以及不加区分带來的后果两个方面來 讨论这种区分的必要性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差异(()) 研究对彖不同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科范围内,需要区分两类性质不 同的教育问题:一类是纯粹客观的与价值无涉的,另一类是牵涉主观价值和主体意愿的两 类教育问题的不同性质,可以作为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依据以第一类教育问 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域,可称之为“教育科学",一般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 究;以第二类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域,可称之为“教育学[研究与人的价值领域、意 义世界等相关的主观性的教育问题劳凯声认为,教育学是“非科学的一种专门化的教育研 究领域,该观点首先是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来谈的纯粹客观性的教育事实、规律” 是“教育科学”而非“教育学,,的研究对彖,就此意义而言,“教育学"是“非科学”的。

然而,在 传统的教育学教材中,“教育学”却一般被界定为“研究教育现彖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的科学”,显然,本属于“非科学"领域的“教育学”的定义界定的却是“教育科学啲内涵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前,人们一般接受的是笼统的“大教育学"概念,通常对 不同性质的两类教育问题不加区分然而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及近 代实证主义哲学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纯粹客观事物,,的science研究范式侵入传统教 育学领域,“教育科学,,从中分化出來成为必然,也使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成为必然曾 有学者为“教育科学冲的“科学概念辩解,认为可以理解为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意义上的讶斗学”概念,认为其最终冃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皿更有效的"因而也向进 一步批判“开放的"解释这是一种试图将教育 ・・学与“教育科学”融为一体的努力,却值得商榷因为“更好牵涉主观价值域,而“更有效”牵涉纯粹客观域从研究对象的性质差 异角度看,即使运用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方法论也难以解决“事实与价值不可通约"的“休 谟问题",必然导致“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进一步混乱)) 研究目的不同“教育科学”的研究冃的是研究与主观价值无涉的“教育事实",解释并预测纯 粹客观的“教育规律[从而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自然科学范式意义上的参考与借鉴。

而“教 育学啲研究目的则在于关薪逃謁煩岫诳咳说闹輔奂壑涤颉14.敲褐颉(14)庖逵颍壤佣烫有敖 逃謹蒲A?的发展提供伦理价值的考量与评判教育学"的研究冃的并不在于追求 所谓的终极规律,难怪劳凯声先生指出“我深感?规律?假说带给社会科学的不幸雹然而富有戏剧色彩 的是,在否定“规律,的绝对性时,却仍把社会人文“学科,解读为社会人文“科学S这种矛盾产 生的 ・・整理主要原因是没有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是将两者的 研究冃的混淆起来)) 语言表述方式不同布列钦卡指出,“教育科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二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只使 用唯 种语言功能,即信息功能语言只被用来描述和说明对象及其相互关系,而不被用 来表达其它要求和情感所以,他在《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着重从真实(现实问题 分析)和意义(语义分析)两个维度对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需要三个概念进行了详细分析与 之相区分,“教育学”的语言表述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 •使用“纲领性定义"(Programmatische Definition),表达一种道德抉择的结果,并包含一种行动的纲领譬如,“教育是达到个性和社 会成熟及发展的能力和决心”2.使用标语或口号(Schlag ort),包含一种要求性的或规定性的 成分,如“从儿童自身出发进行教育”。

3.使用比n^(Metapher),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比如将教 育过程描述为一种“唤醒换言之,除了需要使用语言的信息功能外,“教育学”还需运用 语言的要求功能与情感功能)) 研究范式不同杜威指出,过分量化、忽视历史和哲学的趋势会极大地限制教育研究这句 话可解读为,不加区分地采用量化范式去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所有问题,会限制教育研究的发展 换言之应该针对"教育学"与“教育科学‘采取不同的研究范式人们最初提出“科学"(science)这个概念的时候,曾设置了三条原则,即自然一 致性原则、实体永恒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这三条原则的背后蕴含着一个重要思想,即确定 性科学"把所谓的确定性知识从中分离出来,这三条原则成为讶斗学知识的试金石,其研 究范式的基础假设是:1•决定论假定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中,发现这种因果 关系并对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预测是“科学"的主要任务2•还原论即“奥卡姆剃刀S对现象 的最好解释是最简单、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任何多余的假设、概念、理论都应尽可 能排 ・・除,比如把行为还原为刺激与反应3.机械唯物论把整个世界,包括人,都视 作一部运行和谐的机器,以机械运动的方式呈现反射的过程。

4.元素主义认为客观对象尽 管丰富多彩,但在木质上都由共同的元素组成,比如把“幸福碎见作多巴胺与内啡肽的混合物 既然澈育科学,,属“科学,,范畴,它就应遵循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原则或条件限制,亦即所 有陈述或判断必须能用经验来检验它包括:1 •在教育科学的陈述中,只能使用与可经 验的现实有关的概念,亦即使用的概念必须具有经验特征2.判断必须包含对事物关联或特 征的阐述,它们原则上同样也应该是可经验的,亦即判断具有经验特征3•判断原则上是可 以反驳的教育讶斗学”研究的重要原则是要提出可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使研究假设和结论 具有可验证性(testability)和可证伪性(refutability),并且其研究结论要可以重复验证(replicate) 和研究推J (generalize)o然而,“教育学研究则不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牵涉主观价值域、精神域、 意义域、政治主张、利益驱使、人的意愿等问题,其研究多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强调研究 者自身成为研究工具的一部分,通过与研究对彖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教育学,,的研究不能排除价值,不能排斥研究者的介入 •・整理与影响,不能追求所谓的客观规律和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一个可重复的“教育科学”研究未必是一项好的“教育学” 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在于其说理言事的解释力,在于读者阅读时所产牛的共鸣与认同, 在于研究所建构、所呈现出的开阔的思维空间与理性空间之中教育学"研究更多的是 探索性研究而非验证性研究恰如威廉,狄尔泰所说:“自然界需要说明,对人则必须去理 解狄尔泰反对19世纪以来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化,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说明,而文化教育学方法论的根本点在于“体验"和“理解”,即个人主观的心理体验及对这 种体验的解释0二、不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可能导致的后果(一) 研究对象差异导致研究边界的模糊与混乱由于研究对象在性质上的差异,“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与“教育科学"的研究范 围木应是边界清晰的:“教育学坯开究“与价值有涉”的教育问题;“教育科学汀研究“与价值 无涉”的教育问题然而,当我们笼统地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掺杂在一 起时,就会导致由于"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研究边界不清晰而产生的混乱例如,具 有殖民化倾向的“教育科学”试图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比如价值体验等问题)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再如,许多翻译教材不加考量地将文化教育学派译作精神“科学”教育学, 相当于试图将“教育学啲研究对象割让”给“教育科学这样一来,研究边界的模糊与混乱 直接阻滞了教育学科的发展,造成教育学科内部“争抢”研究对象的无所适从。

二) 研究目的差异导致教育学科体系内部“本土概念”间的冲突“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意义,提供伦理价值尺度;而“教育科学"的研 究目的在于探究客观教育事实,揭示客观教育规律因此,为了确保达到自身的研究目 的,“教育学"和“教育科学”都必须确立各自的“本土概念”以标识自身,从而确认自身的独立 性与专业性比如,“唤醒咻为“教育学,啲本土概念,是为了突出“教育学杠价值导引" 的学科特点;而“教育事实”作为“教育科学"的本土概念,是为了强调“教育科学"探究 纯粹客观教育规律的研究目的也就是说,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研究目的差异, 而研究目的差异导致了本土概念的差异换言之,“唤醒"与“教育事实‘是分属于“教育学”与"教 育科学,,的不同性质的两类本土概念如果不加区分,误认为“唤醒”与“教育事实” 在性 ..质上相同,即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只存在单一性质的“木土概念二那么,两者之间 固有的性质差别就导致了本土概念间的冲突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混乱局面:使用"教育学” 的本土概念试图实现“教育科学"的研究冃的,或者使用“教育科学”的本土概念意图实现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明智的做法是对整个教育学科体系(包括“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两个部分)内 部的“本土概念"进行分类,使其相互借鉴支撑,避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混用和 不确切。

通过清晰的分类才能避免相互扯皮,才能实现借鉴与互补,才能保证“教育学"和 “教育科学”实现各自的研究目的三) 语言表述方式差异导致理论表述的混乱由于“教育学”的理论表达可以采用语言的要求功能、情感功能及信息功能, 而“教育科学”的理论表达只能采用语言的信息功能因此,“教育学,的理论表达与“教育 科学”的理论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 ..整理予以说明首先,形式风格上的差异例如,“教育学的理论表达可带有鼓动性和感召力,而“教育科学”的理论 体系则较为严谨,侧重于客观的事实描绘其次,实质风格上的差异所谓“实质风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