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与《六韬》的将帅观比较《孙子》高度重视将帅在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孙子计篇》在论述五事时把将摆在次于道、天、地的第四位;在论述七计时,又把将孰有能摆在主孰有道之后的第二位,说明孙子充分认识到将帅在国家军事活动和实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孙子作战篇》在强调将帅的主导作用时指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谋攻篇》又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那么国必强,辅隙那么国必弱他把国家比喻成一辆大车,把将帅比喻成大车上的辅木,认为将帅与国君关系亲密无间,国家必定强盛;反之,国家必定衰弱正因为《孙子》与《六韬》都力举将帅的重要作用,所以都提出了兵权专一的思想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其它种种原因,两者又不同《孙子》在某些地方过高地强调了将帅的兵权专一,他认为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这就是说,将帅作为掌握国家军权的最高指挥者,在是否发动战争的决策上,并不根据主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政治的代言人的需要,而只是单纯从战道,即军事角度去考虑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否发动战争应该而且只应该从政治需要出发去决策,然后才是考虑能否打赢和怎样打赢的问题,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最终做出决策。
也正因为如此,我军从建军开始就高度强调军队一定要掌握在党的手里,军队要听党话、跟党走当然,不可否认《孙子》其它各篇中也论述了将帅只是国家的辅助,但以上论述一定程度上说明孙子对将帅地位作用的过高认识,甚至高于主,其客观性、科学性有待商榷《六韬》对将帅地位作用的认识比较符合客观规律首先通过对君主授命将帅仪式的描述,说明将帅应该服从和效劳于君主《六韬龙韬立将》指出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此论说明,出动军队是在国家政治有需求的情况下,将帅根据君主授意而率领军队通过战争到达国君的政治目的在此根底上,《六韬》论述了兵权专一的思想它认为,将帅必须具有独立性,不能为外力左右,必须能独当一面它把军事指挥看作是一项复杂严谨的工作,认为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因此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将帅应处于军事活动的核心地位,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此外,《六韬》在论述将帅兵权专一的同时,特别强调将帅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即首先要在政治上合格,认为二心不可以事君二、将帅的素质结构《孙子》和《六韬》均对将帅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且内容根本一致。
《孙子计篇》提出将帅五德: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方面是孙武对将帅的核心要求智,是孙武对将帅的首要要求他认识到兵者,诡道也,将帅要智,就是具备较为高超的谋略军事斗争是剧烈的武力拼争,孙武强调将帅的性格中要有比较突出的勇的气质,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孙武对将帅治军的要求是信、仁、严信就是要赏罚必信仁就是要以宽仁的态度对待部属,使他们能在战斗中出死力严就是严格约束士卒可以说,五德是《孙子》将帅观的总纲,其余关于将帅的论述不外乎是五德的具体阐述《六韬论将》提出将要具备五材,即勇、智、仁、信、忠,作为贤将的五条标准并且指出:考察将帅不能局限在其外在表现,更应看重其实际品质《六韬龙韬选将》还列举了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他认为贤而不肖者、温良而为盗者、精精而无情者为不仁;貌恭敬而心慢者、好谋而不决者为不智;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湛湛而无诚者为不忠;果敢而不能者、外勇而内怯者为不勇;悾悾而不信者为不信同时提出:天下所贱,圣人所贵,认为在选拔任用将帅时应逆向思维,善于发现包括天下所贱者在内的每个人的长处,并列举了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诡激而有成效者、肃肃而反易人者、嗃嗃而反静悫者、势虚行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认为该五类人可以为我所用。
在此根底上,《六韬龙韬选将》提出了八征这一选拔将帅的方法《六韬》论将与《孙子》论将,有同有不同二者相同的是,都有智、勇、信、仁不同的是,孙武以智为首,以严为殿,《六韬》以勇为首,以忠为殿;《孙子》多了一个严字,《六韬》多了一个忠字《孙子》作为孙武向君王觐见的礼物,前提必须是将帅对君王的忠诚,这点无须多费笔墨《六韬》作为姜尚和君王的对话,在一定程度更加表达了君王的思维立场,那就是将帅必须首先对君王和国家忠诚,在此根底上考察其能力才有意义,这种思想也表达于其它各个方面比方,它指出对于将帅知之有八征,其中之一就是与之间谍以观其诚而《六韬》论将之特点那么在于它从反面指出为将者最不宜有的种种缺陷,《六韬龙韬论将篇》中列举: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这是对五材说法的辨证补充,勇而轻死非为勇,仁而不忍人非为仁,信而喜信人非为信,智而心缓非为智,唯有智、勇兼备,不苟于小仁、小信者,其品质方称完美对于将帅来说,五材缺一不可,十过那么一个也不可沾边人不免有情感上的弱点,但是对于将帅来说,任何的感情用事以及气质方面不健全都可能对其正确决策产生消极影响。
上述缺陷由于往往被良好的一面掩盖,因此它的危害性也特别大同时,它还有一层教科书的意义,那就是针对敌方将帅品质上的某种缺陷,提出了可采取的击败他的对应措施《六韬龙韬论将》专门列举了其所以致命的原因: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亦即,以上任何一种过失都可能授人以可乘之机,从而给自己招来严重后果十过中最常见的如勇而轻死、急而心速、刚毅自用等,均为兵家之大忌,军事史上因此而覆军杀将者可谓屡见不鲜如晋、楚城濮之战的楚方主帅子玉,楚汉成皋之战的楚方大司马曹咎,都因本身的这种重大缺陷导致兵败身亡其他种种之危害也被历史事实所证实因此,《六韬》十过之说,具有重要的告诫意义《六韬》论将的高明之处更表达在率先提出建立类似现代统帅部的最高指挥机构的设想为使战争机器得以更有效地运转,《六韬龙韬王翼》提出建立一个类似现代统帅部的最高指挥机关,在统帅手下集中各类专门人员72人作为他的股肱羽翼这72人覆盖了参谋、作战、后勤、情报、外交等各个方面,换言之,国君率领军队,必须要有得力的辅佐。
全军的生命掌握在将帅的手中,但是将帅的职责应是全面领导,不能局限在一个局部,同时,建立一个这样的参谋部,根据各人的才能授予相应的职务,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是我国军事史上最早的见于明文规定的参谋部组织法,是《六韬》的一大创造中国古代兵书大都高度重视将帅的决定性作用,但将帅的功能作用应当凭借和通过组织严密、分工科学的指挥机构的运作来实现,或者说,建立一个由各种专门人员分工负责的指挥机构作为将帅行使指挥职能的助手,这种思想那么是《六韬》率先提出的,它标志着中国军事学术到达了一个新水平三、将帅的知兵爱兵《孙子地形篇》指出,将帅应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在知胜有五中也提出上下同欲者胜但同时,《孙子九变篇》在将有五危中指出爱民可烦这里的民,也可以理解为包括士卒在内的民这是将帅五德中仁的具体表达它认为将帅的仁,应该是一种大仁,即是从大局出发,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最大的仁,最大的爱兵爱民为此不惜付出必要的牺牲为代价,而不应念念于小的爱兵和不忍那样会被敌人的一些暴行所烦扰,以致顾此失彼,忙于应付,甚至被敌所诱,还可能由于不忍牺牲局部而危及整个成局此外,即使从两书的语言上,我们也能感觉到明显的差异。
《孙子》一书语言简洁流畅,而《六韬》那么显得有些细致以致略显繁琐通观两书,在有关将帅的地位作用和素质要求等认识上根本都是一致的,都要求将帅从严治军和赤胆忠心,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保证军队的政治合格;都需要将帅智慧非凡、赏罚有信、仁义兼备、勇气过人但是,两书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差异总的来说,《孙子》从宏观上论将,而《六韬》从微观层面论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二者之精华,为我所用,并用于指导我军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其它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