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京卫武学“幼官”考=“news_bd”> 一、武学幼官的年龄及在学年限 (一)武学幼官的年龄 幼官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幼官》一书中,有学者研究认为《管子》书中的幼官指的是祭官,跟节气有关而明代幼官是武官世袭制度的产物,是一个群体存在,之所以会称为幼官,显然跟他们承袭武职的年龄直接相关那么,幼官的年龄区间是多少呢?这又涉及明朝的另一项相关制度——优给制度所谓优给,是指因武官亡故、致残或老疾,而应袭舍人又年幼无法承袭时,官府要承担优恤年幼应袭舍人的责任,直到他们长大出幼袭职为止,而应袭舍人出幼袭职的时间也就可以看作是幼官年龄的下限洪武三十一年规定:凡故武官袭职子弟当优给者,令其读书,俟十五岁方许袭职若在外卫所来者,十岁以上即令袭职,还原卫所,仍俾读书及习闲弓马,以俟比试由此可知,一般的幼官承袭的最低年龄应在十五岁,而如果在外卫所,十岁就可以袭职这是洪武时期的情况又据张松梅《明代年幼应袭舍人优给时间考略》可知,永乐时期,新、旧官的划分直接影响了武官优给出幼袭职年龄自此以后,武官子弟袭职时间调整为旧官15岁出幼袭职;新官16岁出幼袭职,并永为定制,直到明亡。
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是对于整个幼官群体来说的 那么,进入京卫武学的幼官的年龄是多大呢?正统六年七月开办北京京卫武学时,收入了先前成国公朱勇奏准的熟闲骑射幼官赵广等一百员,遗憾的是并未记载这些幼官的年龄但我们根据上文可以肯定的是当京卫武学开办之时,进入武学学习的幼官最少应在15岁,这是武学幼官的年龄下限而武学幼官年龄的上限是多少呢?据黄明光、李启明在《论明代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中介绍说:青年武生的年龄,正统、成化初规定为年满10岁以上,隆庆年间改为16岁以上,35岁以下但并未标明出处,不知据何资料得出,且此处青年武生应包括应袭舍人、幼官、在职武官等,并不单指幼官对于在学幼官的年龄上限,据《潘司空奏疏》卷二载:臣窃惟武学之设所以储养人才,预为他日器使之地,立法非不详矣,但中间新袭人员尚有可议者查得武库司职掌内一款,各卫所指挥千百户二十五岁以下告入武学者送司案候季考,隆庆二年,据旗手等卫指挥张文等连名具呈本部会议:将十五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幼官,不系江操及堂弟、叔侄借袭者具通状付送收学作养,今后如遇各官袭替回还,武选司会同武库司官从公拣选,除年大不堪作养听付验发外,如有年十六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气质清秀及稍知文理、谙晓骑射者即准送学,候季考定夺。
又据《明会典》卷一五六《武学》载:成化十三年题准:各营总兵官会同提督内外官员与都指挥、千百户、镇抚,除坐营掌号头把总掌印不动,其余选年二十五岁以下一二百员与都督镇抚等官应袭儿男,俱送武学教习,嘉靖十二年题准,各都司卫所武职应袭儿男并幼官二十五岁以下、十五岁以上,俱照例考送各该府卫州县儒学肄业,嘉靖二十二年议准,各营各卫幼官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通查送学其中照例应指照京卫武学例 综合以上史料可知,明代幼官进入到京卫武学的年龄区间大致在十五岁至二十五岁之间正因为此,当成化元年规定幼官及应袭子弟若有年长而难于读诵者,也可与都指挥等官一样,五日一集听讲时,就有学者指出:都指挥等官因有职任在身,故行‘五日一集听讲’,尚属合理;但幼官及应袭子弟仅因‘年长’也行此制,显属放纵 (二)武学幼官的在学年限 宋代武学规定:在学及三年,则具艺业,保明考试,以等第班行安排未及格者,逾年再试,即在学三年,就可以参加毕业考试,分出等第高下,授予相应的职位;如果考试未及格,则不准毕业,需继续参加考试而明代武学并没有学制规定,而是采取淘汰制如《明史》卷七四载,京卫武学掌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说明京卫武学幼官可以参加科举、武举以及会举,而科举是三年一次,武举是六年一次,弘治十七年改为三年一试,渐成定制。
会举应指举荐为官,时间不定期成化初申定武学教条时,允许在学幼官,有策略精通,弓马熟闲者,从公礼荐赴部,会官试验,奏请任用,若积累至于能专其业,可以为将或坐营、把总、守备者,不次擢用可见幼官从进入武学到授予具体的职位,并未有确切的学制规定,但实际有最长在学年限,应为十年,超过十年,怠于进学则会被黜退如幼官武生考验累居优等者,十年一次,本部会同总兵官举送,各营各卫遇有坐营、把总掌印军政员缺相兼选用,其余尽行黜退别选成化二十二年,兵部也上言:请会各营总兵官,择其策略、弓马优者一二十人,送各营各卫俟有坐营把总及掌印军政员缺以次补之,余十年以上不堪作养者,宜悉黜之,上是之 二、武学幼官的来源及入学标准 (一)来源 武学幼官应来源于幼官营,据《明史职官五》载:又有围子手、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俱附五军营中可见幼官是来自五军营中的幼官营,而幼官营的确切含义,应该是青年军官营幼官营负责操練京衛幼官,有部分武学幼官也在幼官营中担任领队、管队官,在学业之外须参加操练如幼官内有领队、管队官,如遇操练之时,分作两班,轮下教场,三日一换,亦须报知本学,明注簿籍,操毕仍前赴学,不该操者依旧在学 (二)入武学的标准 明代京卫众多,随着武官亡故,或因年老、患疾等不能任职时,由子孙袭职或替职,由此产生一个幼官群体,当正统六年开设京卫武学之后,学校规模有限,并不是所有的京卫幼官都能被选入到武学中学习。
从现有资料可知,幼官能够进入武学,除了在年龄上有限制之外,在身体素质、技艺、外貌等方面也有一些相应的要求与标准,如: 1.熟闲骑射当正统六年复设京卫武学时,由于有儒学以及前代武学的借鉴,从开始并显得比较规范,在首批进入武学的生员中就有熟闲骑射幼官赵广等一百员,虽然记载比较简略,但是我们也能推断出当时幼官得以进入到武学,在骑射等实用技能方面应当表现不错 2.精壮俊秀,敦敏英俊除了在技艺方面有要求,在身体素质以及长相方面也有一些相应的标准,如正统十一年七月,英宗下令五十以上者操练听讲;五十以下者令入学读书兵部便选精壮俊秀幼官并军职应袭儿男送武学又据《春明梦余录》卷四二载,朱鑑在《设京卫武学疏》中奏请自公侯伯都督以下等官、应袭儿男及敦敏英俊幼官,趂其年少,不妨操备,选送武学,习读《历代臣鑑》等书,讲明《武经》、《孙》、《吴》等法可见,身材健硕、面目俊秀的幼官更有机会被选入武学 三、幼官入武学的利弊 幼官入武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有三: 第一,于幼官而言,进入武学,其利大致有三:一是有利于保守禄位,不废前人之功京卫武学开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承袭幼官未尝讲读,罔知戒勉,往往贪暴罹法,应使其广智识,知劝戒,亦以保禄位于悠久。
二是有机会升职任事幼官进入京卫武学可以获得更多升职机会,如可以参加武举,不仅可以不用参加武举乡试,考中武举者还可以根据成绩的高低获得一级或二级的升迁,另外在学时也可以凭借平时考核成绩被举荐为官,为自身和家族带来巨大荣耀,光显门第三是可以享受更好待遇如在正统年间设立的学规中规定幼官可以在本有俸禄之外获得每月食米三斗的待遇;又可在兵部每月下学考验时获得额外的恩赏,如在学幼官一次策文理可观又马步俱中箭者,赏钞百贯;策可观而马步止中三箭者,半之 第二,幼官已是袭职武官,作为军队管理者的新生力量,宣力握兵多出于此,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培养,讲读儒书,使知仁义忠信之道;读讲兵书,使知制胜御敌之方,又于讲武之时,使观习进退疾徐之节,旌麾金鼓之仪,弓马驰射之法,一旦举而用之,则谙练已素,必有超然出众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阻止武官子弟向纨绔转化以及军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延缓军力衰弱 第三,有利于调节供给与官缺之间的矛盾,延缓就业压力承平时期,对军官的需求减少,但由于武官世袭制度的实施,武官储备越来越多,产生供需矛盾而武学的开办,幼官进入武学学习,在学期限可以长达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就业压力 但是幼官进入武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能够进入到京卫武学的幼官普遍是善闲骑射、精壮俊秀等佼佼者对这一部分生员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标示着军队的战斗力和精神面貌然而幼官已是袭职武官,进入武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进修性质换言之,武学对幼官而言没有多大的约束力,不影响其切身利益又加上武学学规虽严,却很快流于形式,无法切实执行,造成实际培养效果并不显著武学成立不久,在景泰元年四月就有官员上奏武学官舍,有肄业五七年未尝学习弓马者,弘治时平江伯陈锐言比来生徒庸劣,盖由师道不尊,学规废弛所致,诸生有入学三五年《武经七书》尚不能讲解记诵者,甚至有经年不肯肄业者,况原选六百人今止二百余人,甚至后来可以不操练,专事读书,与武官的本职不符,不利于军事技能的培养,对其他武职子弟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其次,由于明代建立了以儒学和科举为轴心的教育体系,武学教育逐渐沦为儒学的附庸,其正常职能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武学生员争习举业,以窃科名,韬略弓马邈不相识,到明朝后期竟出现纳银纳马入监之例,这实际上与武学建学宗旨相悖,直接导致军官新生力量的弱化与将帅乏人 再次,于幼官而言,增加了工作任务如正统十一年秋七月,兵部奏武学读书幼官年玉等告称家无人丁,每遇歇操入学,倩人牧养官马,要照都指挥纪广等例,五日听讲,并欲取堪京卫优给官未曾出幼不养马操练者入学读书,并未得到许可。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幼官本有一定的差事,而进入武学,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