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摘要:抬杠多见于日常对话或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本文对抬 杠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分析抬杠言语行为的 语用策略,解释抬杠其会话功能及语用价值并从关联理论的视角, 对抬杠言语行为的推理过程进行阐释关键词:抬杠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关联理论一、抬杠的界定抬杠行为具有明显的施为性,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但要界定抬 杠是怎样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应首先考虑抬杠行为的起源、包含要 素以及与抬杠相关的几个概念1.1 抬杠的起源从抬杠的来源看,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有一种习俗,那就是 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 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 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地比赛斗 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以博众人一笑这种抬杠会,在 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抬杠”的起源据此来 源看,“抬杠”从源起时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言语行为1.2 抬杠言语行为包含的要素科特(1983)从分析言语环境入手,认为要确定一种言语行为, 必须考虑到七个要素: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的接触、所用的 是否为同一套语言代码、背景、话题和信息形式。
根据言语活动目标的指向性可以确定言语的中心功能对抬杠的要素进行分析能够揭示抬杠言语行为的实质抬杠言语行为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① 存在引发抬杠言语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话题等;② 实施抬杠行为的人具有否定性或对抗性态度:对事件/话题等持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③ 抬杠的实现手段:非常规理性的争辩话语;④ 抬杠者实施这一行为的目的:试图对特定的言行或对象进行讽刺、反驳等1.3 本文对抬杠的定义“抬杠”字典义为争辩或用杠抬运灵柩,本文我们所讨论的抬杠应该是争辩意考虑抬杠包含的要素,笔者将抬杠界定为:“说话者为表达否定、不满、揶揄等态度,对特定对象或言行进行非理性的争辩二、抬杠的语用策略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偏离产生语用意义,产生了间接话语意义这是实施间接语言策略的理论出发点抬杠言语行为的实施,需要一定的间接语言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受限语料,发现并总结了抬杠言语行为的间接语用策略2.1 语用策略与相关准则2.1.1 岔开策略岔开就是故意违背相关准则,扯开去说些与本题无关的话,因某 种原因不愿说的话便可暗中换为别的话题,偷换概念最终蒙混过 关对话中,抬杠者经常用岔开的方法与说话人争辩,达到抬扛的 效果。
1)乙:相声是论段儿甲:论段儿?乙:哎甲: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乙:啊?甲:不要头尾乙:噢,你这买鱼来啦?这个例子中,甲作为抬扛的一方,偷换了“段儿”这个概念,故 意用形容鱼部位的“段儿”去替换相声的计量单位“段儿”,从而 混淆视听,达到了与乙抬扛的目的2.2 语用策略与质量准则2.2.1 反问策略反问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没有疑问而提问,以表示一种言外 之意,对所述内容有强烈的感情和主观评价抬杠的人,往往利用 反问,达到反驳对方、肯定自己的目的2)有一个小孩到药铺里去买药,一进门,撇开嗓子说:“老板, 买药老板说:“人小,嗓子不小知了小,声大哩!”“知了有 舌头呗!”“簸箕有舌头,它咋不响?”这里买药的小孩,并不是提出疑问,他是利用先肯定后发问,来 否定老板的判断,反驳老板从而肯定自己的不同观点比如,老板说知了有舌头,所以声音大,小孩马上提出簸箕也有“舌头”,但 簸箕不响,这说明老板设定的声音大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不可靠的, 这时发问让老板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从而否定了老板的观点,表明 并非有舌头就能发声2.2.2 同语策略同语就是故意违背数量准则,话题和述题的重复,提供多余的信 息,甚至是废话,以表示言外之意,突出强调某种情感。
抬杠者往 往也利用这种方式,故意通过赘述和提供多余信息,来表达否定性 情感,与说话人抬杠3)乙: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甲:我怎么不痛快啊?乙:有点儿啊,不高兴甲:我为什么不高兴呢?乙:就有点儿别扭甲:我跟谁别扭呢?乙:你跟我别扭!例(3)中甲将乙所说的话进行重复,不断发问不做直接回答作 为抬杠者甲意在言外,甲装作没有生气,但是却只是重复乙所说的 话,实际上是让乙理解自己的言外之意,就是故意与乙抬杠,表达 不满情绪2.2.3 夸张策略夸张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显 示言外之意抬杠者经常利用夸张的手段,针对特定的对象和事件 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从而达到抬杠的目的4)有锔锅匠说自己技艺很高,所带的砧子大小什么东西都能打 于是有人说打个绣花针吧,锔锅匠说太小打不了;又说打个犁辕吧, 锔锅匠又说太大打不了这个例子中,锔锅匠说什么东西都能打是自夸的话,抬扛者针对 他能打造器物这件事进行抬杠,提出打造绣花针和梨辕两个器物, 显然是缩小和夸大了锔锅匠能力范围,所以锔锅匠自然打不了夸 大与缩小锔锅匠的能力范围,使得锔锅匠说自己什么东西都能打造 的“言”与打不了具体两个器物的“行”相悖,抬扛的目的就达到 了。
2.2.4 降用策略降用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用语义所指对象比较庄重,正式的 词用于琐细一般的事物上,大词小用,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5)交警:“您好,这里禁止停车,您违反了交通法规 车主:“街道是人民的,我是人民吧?我在自己的街上随便停车你 管得着?”例(5)中车主作为抬杠者,将“人民”一词大词小用,强加因果 因为街道是人民的,车主也是“人民”,所以人民的街道人民做主, 言外之意是交警的处罚并不生效2.2.5 反语策略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违背质量准则,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 说成好的,来显示一种言外之意抬杠者说反语,表达否定性的态 度,实现抬杠的目的6)甲:“你看我,这件外套穿着多好看,人看上去苗条不少 乙:“可不是,好看极了,大水桶的腰都变成小水桶了 例(6)中乙作为抬杠者,表面上是赞成甲的说法,即衣服好看显 瘦,但实际上说的是反语,大水桶腰与小水桶腰本质上都是形容衣 服并没有神奇的修饰效果,甲的实际情况就是肥胖乙一方面否定 了对衣服的极好评价,另一方面讽刺甲并不瘦2.2.6 易色策略 易色就是故意违背质量准则,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以显示一种 言外信息,即幽默和讽刺的意味7)甲:“六级考得怎么样啊?”乙:“题很难啊,考得不太好。
甲:“那是,你就不如我吧,脑袋灵活着点,这次题难,可是咱能 过啊!”乙:“那是,我可比不上你抄袭作弊的丰功伟绩啊例(7)中乙是抬杠者,甲认为考试作弊取得优异成绩是头脑灵活 的表现,乙用抬杠的方式进行了反驳丰功伟绩本是褒义词,用在 这里来形容作弊行为,是褒词贬用,目的在于讽刺甲乙没有直接 指出甲作弊是不正确的行为,有违道德和考试要求,而是选择用抬 杠的方式,讽刺甲的言行,表达批判态度2.3 对比策略对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二者相近或 相异的特点抬扛者往往举出与说话人话题中相异的事物,按照说 话人的方式,进行逻辑对比,得出相异的特点,从而进行反驳8)某人肤色很白,在谈论此人为何肤色白时,甲说:“他整天 坐屋里,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能不白吗?”乙马上反驳说: “我不信,那煤炭不知在地底下埋了多少朝、多少代了,挖出来看 看还是乌黑的例(8)中甲以坐在屋里不受风吹雨淋为理由,说明某人皮肤白的 原因抬扛者乙马上以煤炭对比,指出同样是没有风吹雨淋,但是 煤炭就不白,从而对甲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4 超论域词语的所指总是从属于特定范围的,这个范围就是它的论域论 域同参照体和视点等相关。
同一论域的词语就构成了一个语义场 某些抬杠者,针对说话人所涉及的问题,有意为难反驳,回答内容 超出问题涉及的论域9)甲问乙:“中午吃什么?”乙回答说:“随便甲说:“那好吧,那就吃板凳吧这个例子中,乙说吃什么随便,甲便抬杠说吃板凳吧很明显, 话题“午饭”涉及的论域应该是吃的食物,板凳显然不是“食物” 这个论域的,但是“板凳”符合“随便”所指任何东西这个论域 甲不满意乙的回答,明知道板凳不是食物,故意说吃板凳,这就达 到了抬杠的目的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抬杠实际交际过程颇为复杂,由于语境、认知差异以及会话参与者的 目的等因素,有时听话人不一定或不一定愿意生成最佳关联性的话 语,这就造成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潜在的冲突我们所谈的抬杠, 其本质在于一个“辩”字,由此可见交际冲突理应普遍存在于抬杠 言语行为之中,不过我们发现抬杠的冲突程度不强,它体现为听话 者故意回避最佳关联,目的是为表达否定态度或幽默效果,与说话 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不歪,笑不来”10)警察开导小偷说:“你偷东西时就没有为你年老的母亲想想 吗?”小偷说:“我想过了,就是找不到适合她的东西例(10)中,警察开导教育小偷,目的是使其意识到偷盗行为的 错误性,让小偷改正错误。
警察让小偷想想自己的母亲,是让小偷 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教导,认识到自己偷盗犯罪即辜负母亲的期 望,又不能陪伴母亲而行孝道最佳关联应该是“想到母亲——惭 愧后悔——认识错误”但是小偷故意回避警察的明示,抬杠说自 己偷盗时想到母亲了,想到给母亲也偷些什么,不过没有适合母亲 用的东西小偷有意造成交际矛盾,达到否定警察教育的目的11)一位女士去水库洗澡,当她脱掉衣服要下水时,水库管理 员跑来说:“小姐这里不准洗澡和游泳女士生气的问:“为什 么不在我脱衣服前说?”管理员说:“这里并不禁止人脱衣服啊!”例(11)中,水库管理员阻止女士野浴,女士很生气地质问她为 什么不在自己脱衣服前阻止自己,她的意思是管理员阻止得不及 时,造成了她的尴尬处境最佳关联和合理理解是“脱衣服前—— 阻止野浴——及时”,但是管理员不满女士的气愤,抬杠说水库不 禁止人脱衣服,没有将脱衣服和洗澡理解成两个相关的事件,说明 自己的职责只是阻止别人野浴,而不是阻止别人脱衣服对女士的 气愤进行反驳,表示女士的尴尬不是自己的过错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抬杠者总是回避最佳关联,没有与说话者 获得共同认知,达到互明抬杠者的认知与说话者意图相差越远, 则表达否定、不满和幽默的效果就越好。
四、结语抬杠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策略,这些策略往往是对语用常规的积极 突破听话人也就是抬杠者根据相关联系进行推理,他的言语往往 不是最佳关联的话语,而是有意为之的曲解抬杠的最大特点就在 于一个“辩”字,但是,与争吵或吵架相比,抬杠的激烈程度已大 为减弱,不会带有尖刻的攻击性言语,通常是较真不是激烈冲突 人们抬杠就是表达情绪,抬杠是一种言语行为,是兼具争辩技巧和 幽默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活泼颇富生命力参考文献:[1] 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j].民俗研究,2010, (2).[2] 袁毓林.简论语用常规的修辞偏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6,(2.3)(合刊) .[3] 武瑗华.透过反驳话语看言语交际的对抗性[j].外语学刊, 2008,( 4) .[4] 熊立胜.以毒攻毒以谬制谬——对谬反驳及其语言表达[j].现 代交际, 1996,(3) .[5] 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0,(1) .[6] 刘森林.语用策略与言语行为[j].外语教学,2003,(5).[7] 刘曲洋.相声包袱的语用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7,(6) .[8] 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