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应用研究 [摘 要]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纵观已经获批的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顶层设计、深化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双创、整合资源、开放创新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大胆探索,为不断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Key]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经验[] G322.7 [] A [] 1671-0037(2017)3-4-3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Innovative Policies in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Yuan Jinxing(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Abstract: 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to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granted 17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s have made bold exploration on top-level design, deepening reform,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developing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opening up innovation and so on, which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Key words: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construction;experience黨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1]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几经扩围,已经达到17个,从区域上看,东中西部都有布局,全国中东西创新网络逐渐完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政策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区域环境、国际化程度全面跃升,成为新形势下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要抓手纵观这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别是较早设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践探索,其发展经验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1 强化顶层设计,形成示范区建设合力从现设立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看,都按照国务院和所在省、市相关要求部署,积极主动抓好顶层设计,将顶层设计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点,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谋划推进示范区发展1.1 成立领导小组,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各地都从省级层面成立了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建设主体和相关协调部门,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如湖南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建设思路,确保三市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广东明确了在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单位和珠三角各市具体参与,对示范区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和统筹。
1.2 突出规划引领,明确目标任务各示范区都深刻领会国务院批复精神,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凝聚发展共识如长株潭示范区明确了“核心先行、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一区三谷多园”的空间布局以及“5+5+X”的产业布局,提出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成都示范区按照“三区一极”战略定位,制订了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1.3 注重法制保障,确保顺利实施各地政府坚持把发展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提供有力法律支撑和法制保障如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深圳等地均出台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等,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开展[2]2 推进先行先试,全方位释放改革红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允许在相关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探索,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建设示范区最大价值所在,各示范区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深化改革2.1 抓紧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获得先行先试政策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各示范区都将落实中关村“6+4”政策作为开展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如2015年前三季度,长株潭示范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的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了20.3%和16.4%,企业创新活动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2 积极出台先行先试政策[3]各示范区结合国务院批复,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打出了创新驱动政策“组合拳”如苏南示范区出台了若干突破性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改革措施,推动形成了专业化、社团化、国际化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2.3 深化政府体制机制创新如西安高新区示范区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六项服务制度,205项审批服务事项中90%以上做到即来即办;成都高新区率先在四川省试点“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开展“一窗式”行政审批改革,实行对外“一窗进出”,全程代办、同步审批,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3 突出特色优势,大胆探索发挥主动性各示范区发展基础、产业特点、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等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是都特别注重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3.1 突出地区区位特色珠三角示范区发挥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搭建了粤港科技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等港澳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合理流动。
3.2 突出科技资源特色西安高新区示范区依托西安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有效促进军工企业与各类企业合作、互动融合发展,占据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高地3.3 突出政策高地特色天津示范区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园区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双自联动”政策框架,实现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攻关,目前正在探索“区内注册、区外运营”模式,支持企业在自贸区注册、享受其政策,在示范区运营、享受其服务;东湖示范区围绕东湖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内陆自由贸易区建设,搭建跨境贸易平台,加快高新区产品、技术、资本、标准“走出去”步伐,成为了中部地区内陆开放的高地3.4 突出全局工作特色杭州实施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人才集聚、服务提升等六大工程,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势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杭州创新工作一盘棋4 完善双创体系,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点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双创”加快科技创新、推進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共性路径,各示范区都把加快“双创”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4]。
4.1 以环境优化服务双创苏南示范区建立了“好创网”平台,成立了2 500人的创业导师团队;张江示范区搭建了实施产权服务平台、企业专利联盟建设试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服务4.2 以平台建设支撑双创深圳示范区设立了2亿规模的创客专项资金、3亿规模的创客母基金,引导构建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多层次的创客空间,创客创新创业空间平台体系已初步规模,满足了不同层次创业团队的空间需求4.3 以赛事活动引领双创东湖示范区持续举办中国创业服务峰会、“硅谷-光谷”双谷双创节、全球黑客马拉松、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创业赛事活动,通过赛事扩大了影响,激发了创业热情4.4 以品牌塑造带动双创东湖示范区深入实施“青桐计划”,一大批项目成功融资,影响不断扩大,“光谷青桐会”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届的一个重要知名品牌,已在成都、西安、合肥、长沙、青岛等地复制以机制创新促进双创成都高新区示范区不断深化投融资改革,形成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专业化私募基金、产业投资股权融资产品链,集聚了近400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750亿元,有力支撑了区域双创发展5 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近两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容速度加快,2015年批复增设6个,2016年增设6个,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提速,各示范区也紧跟中央步伐,积极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
5.1 推进创新功能集聚张江示范区完成了空间优化和布局调整方案的制定,在示范区布局了上海量子通信产业园、胶囊内镜机器人试生产线等若干世界首创、国际领先、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启动了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建设,形成了资源集聚的高地,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5.2 整体联动统筹发展苏南示范区统筹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启动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构建了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统筹创新空间布局,形成了“五城九区多园”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区域创新呈现出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5.3 深入开展区域合作张江示范区联合武汉东湖、重庆两江、南京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发起成立了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构建了园区协同发展平台,牵头组织推进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支持张家口上海“北方硅谷”建设;通过合作建设科技园区,形成了“基金+基地”的合作园区市场化运营模式,加速了技术、资本、人才等的溢出,辐射作用进一步发挥,区域协同创新迈上了新台阶5.4 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天津示范区积极对接京津冀发展战略,不断加快中关村-滨海科技园建设,全面强化天津示范区和中关村深度合作,探索双区联动新机制,实现双区联动、功能互补、错位突进、协同共赢。
6 链接全球资源,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高地、战略高地,示范区必须面向国际,真正代表国家水平,因此各示范区也都把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作为了一项重要任务[5]6.1 开展国际合作促开放成都示范区正在规划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孵化园、中韩创新创业产业化基地、中古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同时依托欧盟项目中心深化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实现了世界级的创新团队、资本、技术双向流动6.2 举办大型会议促开放中关村示范区通过举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2015年世界大会,吸引了48个国家近700名代表参会,国内外200多个科技园区和500余家中外企业参加技术交流活动,直接促成芬兰创新创业大会“SLUSH CHINA”、瑞士中心总部办公室等26个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