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韧性:逆境中个体成长与复原机制的新 探索[摘要] 韧性是尽管面临挑战、逆境,但能够成功适应的能力、结果、过程本文对韧性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从韧性的概念、结构、测量等方面总结了韧性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韧性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韧性 应激 韧性概念 韧性结构内涵 应激理论表明应激源可以是重大的事件(战争、灾难、贫穷),也可以是日常琐细(人际交往不和谐、恋爱失败、受人排挤等)由此可见,人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创伤、悲剧等生活逆境面对这些,人们怎样承受和度过这一危机时刻?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为什么许多身处逆境的儿童并没有被打倒,甚至发展成为“有信心、有能力、有爱心”的人?关于这些问题,国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关注,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研究主题——韧性(resilience)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围绕这个主题做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形成了对个体面临逆境时应激心理反应研究的独特视角本文将从韧性的起源、概念、理论与内涵、测量、发展趋势等方面对韧性的研究成果做一回顾与总结 一、韧性研究的起源 纵观应激研究过程,从应激理论模型可以发现,韧性的概念是从应激理论的研究中发展而来。
Selye(1956)提出的应激反应模型,该模型把应激看作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重点是应激产生的躯体症状应激的刺激理论模式:该模型将应激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经常反应的外部刺激,比如,工作失业、比赛失败等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者往往2看重应激源Holme(1967)等人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1978)提出的应激的 CPI 模型,即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模型此模型强调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过程,认为思维、经验以及个体所体验到的事件是决定应激反应的直接动因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研究重点看重认知对应激事件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应激系统模型,它采用系统的观点来了解自我调节系统,从而实现了内部平衡状态的控制即系统会采取自我调节行为来恢复到理想状态Carver 和Scheier(1982)把应激系统模型应用于健康心理学中,创立了应激心理学研究新模式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主要针对长期处在严重困境和压力之下,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促进了韧性作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的确立 由以上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前三者的研究侧重调查逆境的压力、疾病、缺陷。
后者研究侧重研究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点和潜能由此可见韧性是结合了应激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摒弃了以往病理心理学模式转而倡导积极心理学思想,开启了个体面临挫折时应激心理反应研究的新概念 二、韧性的概念 韧性概念是在对抗性、易染性、应对和抗压力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从危机应对的观点出发,探讨了保护性因子对个体发展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此起初使用的是保护因子,保护机制概念在随后的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逐渐用resilience 来代表保护因子和机制 韧性是个复杂的现象,目前对于韧性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对于韧性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为人格特质的韧性,如把韧性定义为一种能够从痛苦的经历中恢复、甚至获得力量和成长的能力 32.作为适应过程的韧性,如 Luthar 等人认为,韧性是指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个体面对重大生活逆境,保护性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致使个体积极适应的过程 3.作为适应结果的韧性,如 Fonagy,Steele,Higgitt 等人,描述韧性是在困难状态中的正常发展Rutter 将韧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这些结果有时比预期的还要好。
无论是把韧性定义成能力、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在强调其行为改变是朝向积极的、正向的目标,是描述成功克服逆境的过程 三、韧性的理论 韧性有三种理论模型,Lewis 研究者指出韧性的理论模型最大的贡献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韧性的概念,并且为研究者了解韧性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Mrazek 和 Mrazek 两位研究者形成了韧性的生态模型,这种模型结构是指危险因素和个人特质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者定义了十二种人格特质它是高韧性的内在特质:(1)成熟;(2)对于危险的快速反应;(3)寻找信息;(4)决定危险;(5)利他主义;(6)重新认知痛苦经历;(7)积极参与活动;(8)积极抵抗的能力;(9)对于关系的理解;(10)坚信被爱;(11)乐观、希望;(12)与不利影响的分离 一年以后,韧性的生态模型得到发展,Flzch 形成了生命循环的模型Flzch 指出个体一生经历八个阶段:出生、儿童期、青少年、单身、结婚、为人父母、中年期、老年期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的挑战、责任、特点、要求人们恰当的适应与改变,以便有效的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十年后,生态模型和生命循环模型都得到发展,Glantz 和 Johnson 形成了韧性的转变模型,他们定义韧性为交互作用过程的结果。
包括以下几方面:(1)具有韧性个体的个人人格特点;(2)外在资源;(3)个人特质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三种理论模型,无论是生态模型、生命循环模型、还是转变模型核心点都在挖4掘个体个人特质、应对技巧和外在资源,正是这些因素能够与生命中的转折点或者一些危险因素进行抗衡,最终达到良好的适应可见,韧性理论的基础就是如果保护性因素在个体或者是个人环境中出现的话,危机中的个体能够克服逆境,保持积极适应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感兴趣,认为韧性的内涵就是内外保护性因素 四、韧性的内涵 韧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内外的保护性因素Rutter 定义保护性因素是指影响个体调整、改善或改变其对危险环境反应的因素,这种调整、改善和改变的目的是对适应不良的预先应对,即防止适应不良的产生因此国外研究者对于内外保护性因子做了大量的研究 大陆学者,刘取芝,吴远根据以往的研究为基础,对保护性因素做了全面的总结 1.保护性因素分成两类 (1)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是早期关于保护性因素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指个体内部的,有助于逆境中的个体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研究者们发现,内控性、高自尊、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忠诚的宗教信仰等都是有韧性能力 (resilient)个体的个性特征。
Tusaic 和 Dyer(2004)将个性中的保护性因素分为两类:认知因素(cognitive factors)和特殊能力(specific competencies)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更大的社会范围的积极因素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和最重要场所,其环境和氛围是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家庭经历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与家庭有关的保护性因素其次是“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氛围也是韧性的5重要影响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 “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对于韧性的培养非常有意义再次是社区环境因素,社区环境同样被认为对韧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认为,成长于较差社区的孩子比成长于较好社区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 国外学者 Polk 根据韧性定义的发展,把保护性因素进行了重新的分类,从而帮助大家理解韧性动态过程 2.韧性的内涵与结构应该分成四类 (1)性格类型,指那些个体具有的,作为保护因子的特质,包括身体与心理特征,如智力、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2)关系类型,指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社交技巧、自觉服从社会规范和群体规范 (3)哲学类型,包括有意义的人生经验、目标感和对生活的合理认识。
(4)环境类型,指与环境联系的应对策略、认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目标管理策略和预测事情结果的能力等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将韧性的内涵与结构分成:一种关系——与家人与其他人保持一种良好的支持关系,这种关系能够创造爱和信任,能够规范角色,能够给予鼓励和让人安心,从而增强个人的韧性;一种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目标的能力;一种态度——积极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一种技能——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一种力量——一种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韧性的结构和内涵仍然没有达成一致,但是韧性的内涵与结构正在不断的完善,由简单的保护性因素发展到对保护性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建构上 五、对测量工具的研究 6韧性概念的不统一,导致了对韧性的测量有不同的思路,不同学者根据自己对韧性概念的理解,编制不同的韧性量表韧性作为个人特质的量表,例如 Wagnild, Young 根据对适应良好的丧偶的老年妇女的研究而编制的成人韧性量表韧性作为一种过程的量表,例如由 Constantine 等编制健康青少年韧性量表,主要通过测量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的丰富性程度来测量个体的韧性。
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有Connor 和 Davidson 的韧性量表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它能较好地反映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 PTSD)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整体适应状况的改善,这个量表涉及到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等 5 个因素 Block 和 Kreman 的韧性量表权威性较高,这个量表因为题量少(14 个题目)又可与其它人格量表一起使用而受到欢迎 六、未来的研究方向 1.研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以及灾难后青少年的研究,今后研究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例如可以对癌症病、艾滋病、恐怖事件 、虐待、种族歧视等更多种类的高危情境进行研究研究年龄跨度也应进一步扩大,由青少年扩大到中年人和老年人例如一个老化研究发现,韧性强的老年人会认识到身体机能的衰退并不意味着生活走下坡路,收入低不等于不幸福,他们依然意志高昂,对生活很满意 2.研究领域应进一步细化 韧性是尽管面临挑战、逆境,但能够成功适应的能力、结果、过程后续研究者对定义中的成功适应这个状态提出了质疑,因为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并不能在所有的领域都显示出成功的适应,例如 Luthar 等人证明一些高危环境的儿童,在一领域中显示出积极适应,在另一领域显示出问题。
由此可见研究者应该具体说明特7殊的领域,应该澄清在一些领域的适应决不意味着在所有领域都积极适应鼓励研究者越来越多的使用限制性的术语,例如“学业韧性”“情绪韧性”和“行为韧性”,从而不仅使得韧性的术语更加精确,而且使得韧性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3.研究理论应进一步完善 韧性的研究缺乏完善和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韧性的结构、内涵、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每个测验的编制者都有自己的理论构想和操作性定义,致使韧性研究的推广性、可信性受到质疑另外韧性的内涵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静态的保护性因素研究上,对于“韧性是如何产生作用”的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例如,韧性所涉及的这些保护性因素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互相激发和促进的?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提出一种理论,此理论可以通过探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式,去解释韧性,及把静态因素变成过程机制 参考文献: [1]于肖南:心理应激理论透视及教育应用.现代教育科学,2002,12(8):14~16 [2]Werner E E. Children of the Garden Island. Scientific American, 1989,260(4):106~111 [3]Selye H.The stress of life [M].NewYork:McGraw-Hill,1956 [4]Holmes T H, Rahe R H.The social read justment rating scale.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67, (11):213~218 [5]Lazarus R 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