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融合新闻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解析

li45****605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25.14KB
约5页
文档ID:29791792
融合新闻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解析_第1页
1/5

舒闻界ISSN 1007—2438 2o1 4年第o3期 案例观察 融合新闻里程碑之作一一 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解析 韩士皓彭兰 近年来,在全球数字化的浪潮下,各种各样的新媒体陆续进入传播领域 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带来机遇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 方式的面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媒介融合 被许多学者称为媒体的必然归宿在此背景之下,“融合新闻”的理念应运而 生本文所使用的“融合新闻”的概念主要着眼于应用新闻学意义上的内容 呈现融合融合新闻”又称“多媒体新闻”,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 动,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不同的媒体形态集中在一篇报道中,提 高信息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融合新闻理念的指导下,一篇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新闻报道问世,该报道即为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雪崩》 2013ff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Feature Writing)的获奖作品是《雪崩》 (Snow Fal1),作者为《纽约时报》体育频道记者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 《雪崩》的报道灵感来自于对滑雪场上高死亡率的高度关注这组报道16位 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的特稿,通过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 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及每个当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雪崩》成为传统新闻向融合新闻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报道仅在发布后 六天,这一报道就以出色的表现力获得了290万访问量和350万页面浏览量[” 同时,传统纸质报纸还出了5叠报道,并很快推出了电子书,之后在周末版《纽 约时报》上推出了特别报道这组报道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现代化的 技术引起了读者的关注,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成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 强化报道效果的范例 打开《雪崩》专题,我们可以感受到雪崩那一刻的情景,伴随着呼啸狂风 1)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供稿 作者韩士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案例观察 视频运用增强该特稿的效果文中对所采 访的人物进行描述时,还会用点击即可播放的视 频加以佐证,强烈增加了描述的具体程度和读者 的投入度每个视频长度都控制在1分钟左右, 时间较短,这种做法也不会打断整篇文章流畅的 行文该网页还会根据读者鼠标浏览动作的快 慢,自动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真正实现了实时 互动,优化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在介绍滑 雪场的背景信息时,对于一些大的场景,编辑使 用了类似电影的剪辑手段,通过场景的切换和画 面的动态效果,营造出了好莱坞大片一般的视觉 冲击力。

这种手法很好地渲染了山谷滑雪场极 致的美感,也传递给读者一个信息一一正是这种 极致的美感吸引着人们选择在这块危险的滑雪 场滑雪 对多媒体元素“度”的把握是作品设计的一 大成功之处网络报道比起传统的印刷版报道 具有表现形式多样的优势,然而,多媒体技术的 运用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雪崩》这篇报道 融合了音频、动画、电影制作等技术,这些技术虽 然对单调枯燥的文字阅读有调节作用,但是也有 可能会有打断读者阅读节奏、分散注意力的负面 效果没有这些技术,一篇长文单调乏味,但是, 这些元素过度运用,同样不利于读者的阅读一一 “度”的把握因此成为艺术《雪崩》报道对多媒 体元素“度”的把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多 媒体元素干扰读者的阅读路径以灰白色为主 要色调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既反映了当时雪崩 的真实情况,又不至于吸引过多读者注意力,将 用户的阅读路径始终锁定在文章附近设计人 员在特定的位置放置特定的视觉元素,将占网页 面积较大的动画放在文章的首尾处,并非插在文 字中间,这样就可以不打断读者的阅读过程,既 保证了读者“以阅读为主”的体验,又能用多媒体 元素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为了不打断用户阅读 的连续性,编辑在媒体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技巧上 下了很多功夫。

对色调的调整使得与文章混排 的图片减少了突兀感,流畅而又简单朴素的动画 特效也减少了读者分神的可能性尽管文章中 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素材,但编辑只会在文字无 法发挥较佳作用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其他媒体素 材来辅助说明,这也避免了图片、视频等素材的 冗杂现象 总之,《雪崩》并没有将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 动地搬到网络上,而是基于“融合新闻”的理念,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而创造新产品不同于当 前不少媒介融合的妥协之举,《雪崩》的作者不仅 限于传播方式的改变,而是创造新的内容,创造更 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雪崩》成功的意义就在 于告诉传统媒体人,根据新媒体的特点来制作自 主创新内容才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王道 二、《雪崩》如何产生一一制作思路 据统计,在《雪崩》上线的短短6天内,这篇 报道访问量超过了290万这篇如此成功的报道 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撰稿人以生死矛盾为主线,巧妙地将数据 事实穿插进报道,做足了功课布兰奇为了写作 这篇报道,采访了亲历这次雪崩的幸存者及其家 人,专程远赴阿拉斯加向雪地科学奖请教为了 获得准确的海拔、滑行速度、风俗等资料和数据, 他还穿上了装备,到达雪崩的发生地,力图最大 程度了解雪崩当天的情景。

此外,《雪崩》对多媒体元素的运用合理,值 得我们探究《雪崩》的多媒体制作班底的架构和 思路,这对于未来的新闻工作会有一定的启发意 义《雪崩》的整个制作过程花了六个月时间 在选题策划阶段,布兰奇便与该报网络版数字设 计部进行沟通,确定这篇报道要以一种新的融合 多媒体和文本的报道形式呈现出来为了满足 后期音视频、图片、动画制作的需要,布兰奇在采 写阶段就已经与视频记者、摄影记者有了密切的 合作为了给后期多媒体制作留下更多的空间,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推敲比如,为了能用动 画模拟出雪崩事故现场逃生的情况,布兰奇除了 了解所有当事人的逃生情况外,还搜集事发地的 地理资料(例如卫星图片、气象信息)、事发时的 风俗、雪崩的速度等细节,以便计算机建模[6] 《雪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数字 版式设计的编辑们,因为在进入多媒体制作阶 案例观察 段之前,负责版式设计的六位编辑就达成了共 识一一所有的技术均要服务于文本具体而言, 编辑团队将重点放在故事本身,包括故事叙述的 节奏和叙事内在的冲突,确保每种多媒体元素都 能让读者对于故事产生不同的体验他们只在 文章需要的地方添加多媒体手段,制造一种微妙 的氛围。

正是秉持这种制作思路,《雪崩》很好地 嵌入了文本和多媒体元素,令读者获得了愉快的 阅读体验 在版式设计的同时,时报网络开始对《雪崩》 的发布进行策划为了适应不同的操作平台,该 报数字设计部专门开发了适用于各类操作系统、 各类浏览器的版本,还有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测试 他们使用了html5等技术手段,这使得他们可以一 次制作多处发布,不仅在网络上,在平板电脑和智 能上也可以获得良好的重现参与这一项目 的技术人员敏特(Myint)表示,希望这些行为能够 将浏览器的表现能力“挖掘到极限”[71 在发布策略方面,《雪崩》选择了网络优先, 多种平台同时推进的策略这种网络优先的发 布策略符合“融合新闻”的本质特性2012年 12月20日上线之初,首先在Twitter上发布公告, 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推广与网络版推出的同时, 《纽约时报》在亚马逊网站上推出2.99美元的电 子书一周后,《纽约时报》印刷版才以专版形式 予以刊登 三、《■崩》之后一一反响与争论 作为一直被唱衰的传统报业的代表,《纽约 时报》的这一次创新引起了足够的舆论关注围 绕着纽约时报的数字化专题报道《雪崩》,传统媒 体与新兴媒体各界都加入了讨论。

由于投人巨 大,对其商业模式可行性的争论尤为激烈 《雪崩》获多方称赞,并于2013年荣获美国新 闻界最高荣誉一一普利策新闻奖清华大学新闻 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称之为“传统媒体向融合媒 体转型的最佳范例”美国资深科技记者欧姆·马 利克也对《雪崩》项目大加赞赏他认为,《雪 崩》项目的新媒体探索具有很高的价值,《纽约时 报》完全可以沿着目前的路子走下去,“以这类型 的数字化报道模式为起点,开创一种新的商业模 式,重新定义新闻报道”l 8l在《纽约时报》推出 经典的《雪崩》之后,国内外的多家媒体也开始了 相关融合新闻报道的探索,例如《中国日报》推出 《继续活着:中国失独者调查》,英国《卫报》推出 《解密国安局档案》 在舆论一片叫好的前提下,也有一些人认 为《雪崩》的成本过高据悉,该项目由11人的 制作团队共耗时6个月完成,期间的耗资更是高 达25万美元《纽约时报》网络方面的负责人也 表示,《雪崩》不是该报纸网站的常规项目,因为 这“十分奢侈”[9]他们认为《雪崩》投入巨大, 却难见盈利,大规模推广会让《纽约时报》陷入 被动 对此,本文笔者不敢苟同,仍然看好其前景 对于这次《雪崩》报道的运营模式,《纽约时报》 显然是有备而来,不仅对该内容多次利用,发布 渠道包括网站、报纸、APP,甚至还开辟思路,而 且还发行了单行本。

在上线的一周内,这篇报道 浏览量超过了350万,一周之后,《雪崩》的网页 上被植入了广告,大量的访问量也能带来一笔可 观的广告收入同时,《纽约时报》在亚马逊网站 上发行《雪崩》电子书,售价2.99美元由于前期 的技术准备,将网页内容转制成电子书的成本很 低《雪崩》团队还在2013年以这种模式出版了 约12本电子书再者,比起向用户收费,内容的 深度开发才是报纸最擅长的领域此外,《雪崩》 充其量就是一则专题报道,为什么非要对一则报 道要求盈利呢?如果因为制作成本高就要求必 须实现盈利的话,那互联网领域的很多革命性的 产品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况且,《雪崩》的回 报不能仅仅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我们必须注 意到这次大制作除了为《纽约时报》网站带来了 新的访客之外,还再次巩固了《纽约时报》在新媒 体领域开拓进取的形象,斩获普利策新闻奖,为 报纸带来了声誉 当然,内容如此精彩的《雪崩》也确实存在 资金投入较大的实际情况,而国内对新闻产品直 接收费的概念也尚未形成,依靠电子书、收费APP 等方式实现融合新闻产品盈利的可行性不大 案例观察 从这个角度来看,融合新闻的推广存在障碍 然而,对于国内外大型媒体而言,《雪崩》的经验 也并非完全不可学习,但前提是需要对此类融合 新闻作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和足够投 入。

尤其,如果将来能够打造融合新闻产品批量 化生产平台,运用技术手段将添加多媒体元素的 过程简单化、模式化、流程化,不仅可以极大降低 成本,解决融合新闻投入大的难题,而且可以提高 融合新闻产品生产的效率,那时候将真正能够将 融合新闻发扬光大 《雪崩》作为融合新闻的产物,能够赢得如此 欢迎,值得国内媒体和媒体研究者深思和总结 我们也很期待以《雪崩》为代表的融合新闻能够 给新闻业带来“雪崩效应”,引领互联网时代新闻 的主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f7】7马涛.《纽约时报》雪崩专题的革命断想ⅡJ_媒 体,2013(7). 【2】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 fall/#/?part tunnel——creek [3]http://www.nytimes.corn/projects/2012/snow— fall/#/?part tunnel——creek 【41]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 fall/#/?part tunnel——creek [5]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 fall/#/?part…to the peak [6】http://www.poynter.org/latest—news/top— stories/198970/how——the——new——york——t。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