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网络使用自评量表初步分析

腾****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05.93KB
约5页
文档ID:46575517
网络使用自评量表初步分析_第1页
1/5

心理卫生评估 ? 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初步分析赵萌*? 黄悦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 北京 100191@ 通信作者 Emai:l dengy @ mail ?tsinghua?edu?cn)摘? 要! 目的: 对编制的网络使用自评量表进行试测, 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在本现况调查中,方便抽取北京市某非重点中学的 1240名学生进行网络使用自评量表测试,并随机选取其中的 130名学生进行三周后的重测;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试测样本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量表重测信度( r) 为 0?74(P 0?05);高一、高二和高三的阳性结果分别为 21人、 20人和 14人,检出率分别 为 9?3 %、 8?7 % 和 7?0 % ,经 Pearson卡方检验,3个年级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0?75 ,P > 0?05)3讨论本量表的题目从初选到最后的确定,均是在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多位研究领域广泛的资深专 家从网络成瘾的各种心理行为特征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为本量表提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保证了该量表较好的内容效度。

研究结果显示本量表提取 出的 8个因子包含了自我控制、损害症状、否认表现、戒断症状、情绪改变、时间标准、躯体症状和使用目的, 而量表在编制时设想了控制、戒断、否认、 评价、影响、情绪、躯体、原因、目的、时间 10个评定项目,分析结果发现损害症状因子包含了影响和 情绪两个项目,而情绪改变因子包含了评价和原因两66ChineseM entalHealth Journa, l Vol 23 , No?1, 2009个项目, 而其余的 6个因子与设想的其他 6个评定项目是相符的, 并且 8个因子与 10个项目间的大部分 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 所以本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另外,与 Davis的戴维斯认知量表[ 11]相比, 本量表更加注重了临床的应用性, 所包含的 8个因子与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联系更为紧密, 与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10]相比,注重了情绪方面的改变和使用网络的目的性,可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针 对性较强的指导本研究以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作为评价效标关联效度的标准, 以此确定了本次调查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量表在正常中学生群体中不 同的界值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这是以往关于网络成瘾量表或问卷的编制研究中所不具有的一个特点。

本研究对同一组受评者的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量表的因子分、编制项目分和总 分的重测信度较好因此, 本量表作为正常中学生群体的评定量表其结果较为稳定, 可以用于流行病学的评定工具在人群中推广研究显示本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 与陈淑惠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10]的内部一 致性系数相近,因此量表题目间的同质性较好, 所测结果可信本研究将单侧 95 %(即 x+ 1?645s) 这一点作为 阳性界值点, 即 91分为界值计算样本人群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 6?8 %,与国内研究报道的 4?08 % ~14?8 %[ 3?6]相近研究还显示男生的阳性检出率要高于女生, 与多数研究一致[ 3 , 12?13],说明性别是网络成 瘾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中生网络成瘾阳性检出率高于初中生,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14],说明年龄可能 是一个上网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复杂多变的高峰期,由于学习、生活和异性交往等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他们更加的趋向于独立,从而导致家长和学校对其管束变得困难提示,对于中 学生网络成瘾的宣传、教育和预防应该从进入初中开始, 并持续进行; 同时正确指引青少年由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转换, 并积极地培养和发展其健康的兴趣和爱 好, 教育他们适度使用网络。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 结构效度分析结果与量表编制的构想并未达到完全相符, 并且个别因子所包含的题目数较少此外, 本研究筛查出来的网络成瘾者 人数与临床诊断出的网络成瘾者人数差异较大, 因此尚需要深入的研究对量表进行不断的修正; 另外本研究取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代表中国青少年,需要大样本的研究来深入分析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点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8?[ 2] Goldberg I ?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http: //www? cog?brown? edu/brochure /people/duchon/ humor/ internet?addiction?htm, l 1995?[ 3] 谭三勤, 李增庆, 曾腊初, 等 ?长沙高校使用因特网学生中病理性使用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9): 649- 651?[ 4] 叶志海, 王声涛, 陈丽等 ? 互联网对广州地区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 ( 1) : 72?[ 5] 孙彩虹, 费学萍, 夏薇, 等 ? 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J] ?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 28( 4): 331- 332?[ 6] 邓艳霞, 胡明, 胡国清, 等 ?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 [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 5): 445- 448?[ 7] 庞天鉴 ?译 ? DS M - ∋分类与诊断标准 [M ]?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 ? 2001, 215- 216?[ 8]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 mergence of a new clini ?cal disorder[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meeting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Toronto , Canada ?August 11, 1996?[ 9] Young KS? Cyber?D isorders: TheM entalHealth Concern fortheN e w M illennium[ J]? Cyber PsycholBehav , 1999, 2 ( 5): 475- 479?[ 10]陈淑惠, 翁俪祯, 苏逸人, 等 ?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 J]? 中华心理学刊, 2003 , 45 ( 3): 279- 294?[ 11] DavisRA, FlettGL, Besser A? Validation of a New Scale forM easuring Problematic InternetU se : I mplications for Pre?e m?ployment Screening [ J]? Cyber Psychol Behav , 2002, 5: 331- 343?[ 12]Egger O? Internet and addiction ( Se mester thesis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Technology , Zurich) [OL]? Available : http: //www? ifap?bepr ?ethz?ch/ egger/ ibq/iddres ?htm? 1996?[ 13]Tho mpson S? Internet connectivity : addiction and dependencystudy (Unpublished honors thesis , Pennsylvania StateUniver ?sity , State College , PA )[ OL ] ? Available : http :person?al?psy?edu/sjt/112/iads/thesis/ht m1? 1996?[ 14]李晓驷, 李泽爱, 谢雯, 等 ?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1( 20): 51-54?责任编辑: 石川2008- 05- 14收稿, 2008- 09- 23修回67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 第 23卷? 第 1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