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本5篇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本1 教学目标: 1.学问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把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育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殊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育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看法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快乐纯真的情,培育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解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沟通字词整理状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久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顽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日,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索: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秀丽的心灵商量)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观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沟通)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观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商量,教师参加,点评商量状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爱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留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爱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缘由及走小路的缘由,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气氛)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爽淡雅的语言美。
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爱)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爱的缘由?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爽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许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终一段,感悟最终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表达了剧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本2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概雄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有名江流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表达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上黑板板书。
) 3、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板书: 天下奇观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很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许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雄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别出心裁?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概或观潮最正确地点) 特别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别的壮丽景象,这一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状况 1、检查预习状况: ⑴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涨(zhǎng)起颤(chàn)动风号(háo)浪吼(hǒu) ⑵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⑶指名读课文,正音。
⑷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⑴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⑵同桌沟通 ⑶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表达顺序 1、读课文: 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本3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和善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精神,培育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并描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制服大自然的美妙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学问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留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留意以下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缺乏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敬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预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最终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好的小说,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进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预备 高潮:最终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详情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筑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预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处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表达了父亲建筑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困乏的精神,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细致? 3、文章较细致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好像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范本4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精确地诵读本诗,并留意诗歌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