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陈连蜀老师主讲2014四川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82KB
约13页
文档ID:22768149
陈连蜀老师主讲2014四川高考历史试卷评析_第1页
1/13

陈连蜀老师主讲2014四川高考历史试卷评析陈老师今天主讲的2014四川高考历史试卷评析从三个方面展开:一、例说选择题二、主观题综评 三、领悟川卷风格,回望课堂教学(陈子斌老师提供)陈连蜀老师:先请老师们息怒,其实,高考命题就是博弈,既要让大多数学生能得分,又要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这就确实需要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相互协作命题了我以前学生时经常说,有2个选择题做错很正常,你按常理选答案多半要错,遇到这样的题,最好选你认为不可思议的答案,同仁们去看看全国卷1的30题和全国卷2的29题四川卷至少更人文一些,但也必须区分出万分之一呀,于是11题做错的同学大可不必埋怨,本题考得是历史素养,你有和没有这个素养,不是可以通过老师培养出来的现在探讨选择题一、例说选择题我们可以感觉到12道题目,侧重考查知识的有1、5、9、10;侧重考查对史实的推理和认识的有2、3、4、6、7、11、12;也就是对知识的考查以理解和运用为主我们还可以感觉到,题干叙述引用学者观点的只有第5题,其余都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的平实叙述,题干内容更为客观,这应该是一种趋势;同时也没有刻意设置阅读障碍所以有老师说更有历史味道我们还注意到,选项设计干扰项基本都扣了教材,明显体现出向教材回归的趋势。

下面和老师交流具体题目先表达两个观点:第一,期待我们能够尽量从试题中看到高校老师的影子;第二,期待能理性对待试题,领悟其风格,回望我们的教学,寻找并缩小教学与考核目标之间差距先说第2题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 “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中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都讲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知识附川师附中刘松柏:(陈子斌老师提供)关于2014年四川历史卷第2题,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首先,我引用人民版必修三 P74第一段中部分文字: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当时提出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困难接着,我要再次从上文中的第二段摘抄: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能不能开创新局面,确如所说“首先是解放思想” 国人对上届某领导人的评价虽然不一,但他说要警惕“文革”在中国的重演,还是引起了众多国人的共鸣 “万马齐喑”的时代过去后,几声春雷就能导致万物“真的”复苏吗?“文革”的阴魂,今天已经完全消散了吗?治国先治愚,那时的精英分子或者普罗大众不是想说想做什么就可以的第三,当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没有把上海列入经济特区首批开放,正是基于上海在当时中国“牵一发则动全身”的巨大影响的审慎决策为什么要这般“审慎”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党内党外、干部群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古代中国的所谓专制帝王做出有关国是的重大决策,都还要考虑“天视自我民视” ,现代社会的政治精英做出大政决策恐怕更不敢忽视民意和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吧?第四,本题的考查意图,我猜测:一是关注上海自贸区成立这一时政热点,二是关注“深化改革""起始年“另一时政热点,纪念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诞生110周年说试题的立意是在”歌颂“邓小平,我无从知晓命题者的意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使圣人,岂能无过?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不是”圣人“, ”贤人“还是算得上吧!我猜想,命题者如果真的想”歌颂“一下邓小平,还是不算过分吧。

历史上勇于下”罪己诏“的帝王很少,近现代敢于承认自己”大错误“的政治领袖,其实也不多见三是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在正向上都知道当时中国需要”思想解放“,但是在逆向上要得出当时”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的结论,则是一个能力层次的高低了第五,选项中“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中的“国人” ,恐怕不仅是一个“单数” ,更多的是一个“复数” 后来说,当时没有把上海列入经济特区是他的一个“大失误” ,表明像小平这样的伟人也承认自己在当时思想解放程度不足,至于像我这样的细民于今都觉思想解放得很不够一是上海和福建广东的比较,为什么当时不选择上海?二是邓小平两次改革背景的比较,邓在什么背景下说这句话?扣了教材“改开两个阶段”福建和广东有自己侨乡的优势,但上海有经济基础好和交通的区位优势问题关键不在区位优势,在改开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比较谨慎,包括邓思想也不可能那么开放;第二阶段有89-90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变化导致改革有可能停滞的背景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 《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第6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性信息解读能力和对中共民主革命的认识。

考生获取的信息是多点多个层次的(军阀、资本家等) ,需要他们综合性分析提炼出一个主旨,这是其一;其二,要对信息进行解读,读出“资本家、富农“等中间阶层;读出九一八事变后的时间信息据材料,中共将”资本家“和地主等视为革命对象,忽视了九一八事变后社会矛盾的变化,反映了党内左倾错误;更涉及到如何认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的学术热点这既是大革命失败后左倾情绪的产物又与苏俄影响、复杂的国共关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变化有密切关系;解答本题考生要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许多知识,张力很大为降低难度,命题老师在选项上做了手脚,B 项的”全面“,D 项的”消除“,其实真的是仁至义尽了,起点高,落点在教材下面说第7题: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7题争议最大的是”依赖性“的表述,由于这个词语是学术界抗战史研究的一个新观点,不被接受正常。

老师们注意罗斯福,联合国创建过程中;这提示是抗战后期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成员罗斯福的”依赖性“从该学者的分析角度是成立的:一是军事战略依赖;二是维持战后亚洲”和平与安全“世界”四警察“的需要,包括遏制苏联引导我们教学在抗战史部分要关注大国之间的关系,阳老师,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课本后面还有一个表格数据探究题前挂后连,知识张力就在这里两极格局是考点吧我觉得老师们可以细细品味,命题老师如何体现选择时间点扩大知识的张力的,这对教学真是有用的第8题,简单吧,但是这段话可不简单这是杨奎松先生对现代中国外交的研究成果杨教授认为,建国初期的外交兼有意识形态外交和国家利益外交双重特点”依赖性“已做解释,那是学者新观点,他讲的依赖性是罗斯福对军事战略和二战后”世界警察“的思考,是罗认为”依赖“第8题,杨教授认为和平共处原则体现了中国对国家利益外交的探索,后来在70年代,又有所体现但学生不用考虑这些,用排除法就行,但命题老师的引领目的还是有的,也并不是把高考命题当做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同仁们应相信高校教师有良知的还是有,川卷真要感谢这些高校老师的努力,如王东杰老师第11题属于典型的考查历史素养的题目了11.图2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

该电影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B.提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历史素养是养成的,不是教成的;本题考生如果不知道卓别林,自然难谈好高的素养;第二,历史素养的关键在历史思维和人文关怀,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情意目标;第三,历史素养一定是生成的而非预设的,本题需要考生自己动手动脚找材料命题意图:表面考必修三,实际考必修二;对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的隐性介入考生要先获取图片中的信息元素:拿扳手的工人,婚礼的场景、一半变成机器的人身形象;然后结合信息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特别值得一说的是 C 项,不需要考生记住1935年该法被废除,但需要考生结合1936年思考新政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罗斯福逐渐减少对经济的调控,出现1937经济衰退,这样就可以知道 C 项是错误的这是人民版教材的新观点,体现了命题老师对人民版教材的尊重引导我们关注什么?从教材教学看,更多要关注新观点下面说12题吧黄勇老师已经说了考查意图和解法,我这里再强调一下,本题需要对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运用引起重视附省教科所黄勇(陈子斌老师提供)首先:题干用了社会调查方法,调查的是十月革命带来了什么而不是十月革命本身;其次,十月革命到底对俄国有什么影响?课本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以辅栏的形式提供了几个争鸣思考,从历史主义角度,不能因为苏联解体就否定十月革命对俄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大国情结呢?从材料中看,苏联解体后,民众对十月革命的积极影响的认识比例在增加,这说明从心理情结上,他们还是忘不了苏联历史上的辉煌。

从语义本身,大国情结是一个心态史学范畴,不权威的理解是指国民对大国的怀念、憧憬或向往十月革命使俄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实际上,俄国人历来就有大国情结,我们比较熟悉的沙俄,实际上宗教文化传统,俄国人以凯撒大帝的继承者自居你看俄国的国旗但是,真正是俄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应该是苏联了这个题考得是论证能力,从题目数据去分析结论,圈3用得是”依然“说法,是准确的十月革命是俄国现代化模式陷入困境后的一个新尝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我们不能否定十月革命为此模式奠定了基础过去的高考题目也考了请看例题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发生达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 A.适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适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选项为三个应该是形式上的创新二、主观题综评13. (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

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 “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 ,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8分)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