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1931),因步足常呈白垩状,俗称白脚虾(white-leg shrimp),曾有音译中文名凡纳对虾该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以厄瓜多尔(Ecuador)沿海的分布最为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厄瓜多尔率先试养,一举成功其后许多养虾国家或地区相继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南美白虾以其适温、适盐性强、抗病力强、离水耐受性强以及杂食习性、生长迅速等显著优点,成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大型虾类养殖种类之一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深受病害困扰,开始寻求抗病力强的对虾养殖新种台湾、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引进并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获得成功台湾率先推广,形成产业近三年大陆沿海省、区养殖南美白对虾规模迅速扩大一、 生物学概要1、分类 南美白对虾在分类系统的位置: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甲壳纲 Crastacea,软甲亚纲 Matantia十足目 Decapoda,游泳亚目 Natantia对虾科 Penaeidae对虾属 Penaeus分类特征 本种外形与中国对虾和墨吉对虾很相似。
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兰色,全身不具斑纹,步足常呈白垩色额角尖端不超出第一触角柄的第 2 节,其齿式为 5-9/2-4头胸甲较短,与腹部的比例为 1:3额角侧沟止于胃上刺下方头胸甲具肝刺和触角刺,不具鳃甲刺肝脊明显节 1-3 对步足具发达的上肢,第 4-5对步足无上肢,第 5 对步足具雏形外肢我国沿海天然分布的对虾属种类有:中国对虾(Panaeus chinensis kishinouye),日本对虾(P. japonicus Bate),长毛对虾(P.Penicileatus Alcork),斑节对虾(p.monodon Fabricius),短沟对虾(p.semisuleatus de Haon),墨吉对虾(p. merguiensis de Ham),宽沟对虾(P.latisulcatus Kishinouye),白须虾(P. terasi Kubo)等.南美白对虾在我国沿海尚无记录2、分布 南美白对虾为暖水性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即墨西哥至秘鲁中部沿岸,以厄瓜多尔沿岸水域较为集中,厄瓜多尔的爱丝米拉塔(Esmieraldes)沿岸周年都有怀卵雌虾出现。
太平沿中部夏威夷等热带岛屿目前亦有记录3、形态结构 南美白对虾具有对虾类一般的形态和构造略)4、生活习性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 0-70M,水温 25-32℃,盐度 29-34,PH 值 8.0±0.3成虾多生活于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则喜栖于饵料生物丰富的河口地区觅食生长,南美白对虾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入暮后则活动频繁本种对虾蜕皮都在晚上(上半夜间),两次蜕皮的时间间隔为 20 天左右实验室条件下很少见到个体间有互残现象发生5、 对水环境的适应南美白对虾对环境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可以较长时间离水而不死据报道,实验观察表明:体长 2-7CM 的幼虾,在湿毛巾包裹下(气温 27℃,室内相对湿度 80%以上),24 小时后的存活率为100%.上述体长组的个体还能容忍不同梯度的盐度突变,其允许范围为 2-78对高温的忍受极限可达 43.5℃(渐变幅度),但对低温的适应能力稍差.水温低于 18℃时,其摄食活动即受影响,9℃以下时侧倒.对抗低氧和耐饥饿能力也很突出,其最低溶氧阈值为 1.2×10-6,并且可以在完全停食的情况下存活 30 天左右1)盐度适应-南美白对虾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
幼虾期(体长 1-6CM),在原生活盐度 20 的条件下,突然移入不同盐度梯度时,其可适盐度范围为 5-50,最佳适应范围是 10-40盐度小于 5 或者大于 50 时,对虾便出现死亡,但体长较大的对虾便出现死亡,但体长较大的对虾(5CM 左右)较小虾(体长 2CM 以内)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要大南美白对虾在盐度逐渐变化下的适应能力将会更大些从驯化盐度 5 逐渐下降到淡水(自来水)时(10 小时内完成淡化),24 小时内的死亡率占 36.4%,以后则趋于稳定,64 小时后发现对虾正常摄食和蜕皮,总存活率高过 54.4%,相反,对从高盐 45 逐渐上升到更高盐度 70 时,(每隔 2 小时调升 1)也未见有不良反应2)温度适应--南美白对虾自然栖息水温为 25-32℃,但是对温度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很大据报道①对虾在 15℃条件下突然移入不同温度水体后,其适应范围是 12-28℃(100%存活).超过该限值对虾开始出现不安、侧倒甚至死亡(死亡率随温度的离差增大而逐渐变大),其致死阈值(即全部死亡的界限)分别在 9℃和 28.5℃附近;②南美白对虾对高温方向变化的适应能力要明显地大于低温;③体质衰弱的个体(包括病虾和刚蜕皮的对虾)它们对温度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会明显变小,而体质健壮的对虾,即便因水温不适而侧倒后,只需将它们及时移入原生活水温,对虾仍可复苏;④个体越小(4CM 以内),它们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弱(水温上升到 41℃时,12 小时内全部死亡);⑤与盐度适应的情况相似,水温温度变化越缓,对虾的适温幅度越宽,反之则越窄。
3)对溶解氧变化的适应--南美白对虾不同体长的个体对低氧的耐力似有差异,个体愈大,适应能力愈差,缺氧窒息点分别为:小虾(2-4CM)2.0PPM,幼虾(2CM 以下)1.05PPM6、食性及摄食量南美白对虾为杂食性虾种和其他对虾一样,必须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不足或不全不仅影响生长还会发生营养性疾病但南美白对虾对饵料的固化效率较高,正常生长情况下,投饵量只占其体重的 5%(湿重);繁殖期间,特别是卵巢发育中、后期,摄食量会明显增大,通常为正常生长时期的 3-5 倍7、繁殖特点本种对虾的繁殖期较长,怀卵亲虾在主要分布区周年可见,但不同分布区的亲虾其繁殖时期的先后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厄瓜多尔沿岸一带大量出现,延续时间可长达 8 个月左右分布范围有时可延展到南部的圣·帕勃罗湾(San pablo),这一时期是当地虾苗捕捞的黄金季节,而南方的秘鲁(Peru)中部一带沿海,繁殖高峰一般在 12 月至翌年 4 月南美白对虾属于开放性纳精囊类型,其繁殖特点与闭锁性纳精囊类型者有很大差别开放型的繁殖顺序是:蜕皮(雌体)→ 成熟 → 交配(受精)→ 产卵 → 孵化;而闭锁型(例如中国对虾)为蜕皮(雌体)→ 交配 → 成熟 → 产卵(受精)→ 孵化。
8、交配南美白对虾交配都在日落时分通常发生在雌虾产卵前几个小时或者十几个时(多数在产卵前 2 小时内).交配前的成熟雌虾并不需要蜕皮.交配过程中先出现求偶行为(雄虾靠近并追逐雌虾,然后居身于雌体下方作同步游泳),继而雄虾转身而上(两性个体腹面相对,头尾一致,但偶尔也见到头尾颠倒的),将雌虾抱住,释放精荚,将它粘贴到雌体第 3-5 对步足间的位置上.如果交配不成,雄虾会立即转身,并重复上述动作.雄虾也会追逐卵巢并未成熟的雌虾,但是只有成熟者才能接受交配行为.新鲜的精荚在海水内具有较强的粘性,因此交配过程中很容易将它们粘贴在雌虾身上,但养殖条件下自然交配成功的机率很低9、怀卵量和产卵南美白对虾成熟卵巢的颜色为红色,但产出的卵粒为豆绿色头胸部卵巢的分叶呈簇状分布,仅头叶大而呈弯指状,其后部自心脏位置的前方出发,紧贴胃壁,向前侧方向(眼区)延伸;腹部的卵巢一般较小,宽带状,充分成熟时也不会向身体两侧下垂体长14CM 左右的对虾,其怀卵量一般只有 10 万-15 万粒与其它对虾一样,卵巢产空后可再次成熟南美对虾每两次产卵间隔的时间为 2-3 天(繁殖初期仅 50 小时左右),产卵次数高者可达十几次,但连续 3-4 次产卵后要伴随 1 次蜕皮。
亲虾产卵都在 21:00 至黎明 3:00 之间,每次从产卵开始到排空为止历时仅 1-2 分钟雄性精荚也可反复形成,但成熟期较长,据观察,从前一枚精荚排出到后一枚精荚完全成熟一般需要 20 天但摘除单侧眼柄后精荚的发育速度会明显加快黑暗(50LX 以内)和低温(20℃以下)能有效地抑制卵巢的发育,特别是卵巢发育正处于第四期以前更是如此未经交配的雌虾,只有卵巢已经成熟,也可以正常产卵,但不能孵化10、早期发育南美白对虾受精卵的直径约为 0.28mm在水温 28-31℃,盐度29 条件下,从受精开始到孵化为止只需 12 小时.刚孵出的幼虫为无节幼体,经 6 次蜕皮后成为溞状幼体,再经 3 次蜕皮后成为糠虾幼体,再经 3 次蜕皮后成为仔虾上述变态过程历经 12 次蜕皮,正常情况下历时 12-13 天仔虾经过 10 次蜕皮后成为幼虾,除了生殖器官外,形态结构基本完善11、生长与寿命南美白对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 20-40,水温 30-32℃,正常环境条件,不投食的情况下,180 天可收获,期间体长由 4cm 长至 14cm 以上,平均每尾体重可过 40g,采取合理人工池养措施、南方 50-60 天,可达到 50 尾/斤。
一般雌虾性成熟需要 12 周以上平均寿命至少可以超过 32 个月本种在池养条件下卵巢不易成熟,但在自然生长的海域,头胸甲达到 40mm 左右时,便有怀卵的个体出现二、种苗人工培育南美白对虾种苗培育的场地设施设备以及方法、技术措施与斑节对虾(草虾)的种苗培育大致相近种苗培育业者有各自的经验措施台湾业者一般采取暗室育苗和较高投饵量的方法,而大陆业者没有一致的规范1、亲虾蓄养、交配、产卵选择体躯硕大亲虾雌雄分池蓄养,为提高交配率,雌雄比例应在 1:2 以上蓄养水深 80-120cm水温 29℃-30℃投喂以富含高热营养的沙蚕为主的鲜活动物饵料,选用的种类通常是围沙蚕,易于采捕雌虾池日换水量一般为 3/5,雄虾池日换水量一般为 4/5或更多,同时采取吸污措施,保持较清澈的水环境以摘除单侧眼柄的方法促进亲虾性腺加快发育成熟检查性腺发育成熟的雌虾,将其移入雄虾池,控制雌雄比例为1:4 以上,以利于提高交配成功率捞出已成功交配的雌虾移入产卵孵化池,应细心操作,避免原纳精囊附着的精荚脱落已交配的雌虾于当天深夜至黎明产卵,产卵时精荚同时释放精子,卵子迅速受精受精卵卵膜明显扩大翌日清晨,捞出雌虾移回蓄养池。
受精卵在孵化池孵化蓄养交配及产卵过程,池中充气量不宜大,孵化时则加大充气量2、幼体发育各期形态的鉴别水温 29±1℃,盐度 29 条件下,从受精开始到第一期无节幼虫孵出大约经过 12-15 小时此后经过 12 次脱皮变态(无节 6 期,溞状幼虫 3 期和糠虾 3 期),历时 12-13 天发育为仔虾区别幼体形态特征简述如下:无节幼体各期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体不分节;具 3 对附肢,即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故又称六肢幼虫);有一红色眼点;尾端有成对的尾棘(随着变态发育由 1 对增至 7 对)第一期无节幼体尾棘 1 对,光滑第二期,尾棘仍然 1 对,肢体刚毛变为羽状刚毛第三期,尾棘 3 对,尾部末缘中凹(尾凹),大颚后方出现第一、第二小颚和第二颚足的雏形,不显露第四期,尾棘 4 对,上一期的 m1、m2、和 mp1 雏形增大而显露第五期,尾棘 6 对,出现头胸甲雏形第六期,尾棘 7 对,头胸甲呈椭圆形,体躯明显增大、拉长溞状幼体形态逐期变化,以额角和复眼的有无作为第 1 期与第2 期的主要鉴别特征,而以尾节和尾肢的形成与否作为第 2 期与第3 期的主要鉴别特征第 1 期,头胸甲光滑,无额角,仍具中眼,无复眼。
第 2 期,头胸甲长出额角,复眼显露,尾节尚未分出,尾肢仅具雏形,不显露第 3 期,尾节显露,尾肢外露糠虾幼体基本特征:头胸部与腹部分界清楚,各部附肢俱全,已初具虾形,复眼显著,仍具中眼糠虾幼体各期的主要区别特征是,第 1 期,步足短小,尚无螯和爪的分化,腹部游泳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