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华生简介 华生曾经在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于 1903 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1908 年,应聘约翰* 霍普斯金大学教授霍普斯金大学是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日趋成 熟的温床,开始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业1913年,他在V心理学 评论〉上发表路了一篇题为V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的论文, 举起路反对机能主义,又反对构造主义的行为主义大旗,成为行为主 义学派的领袖一年后,他接触到巴甫洛夫的著作,并把条件反射作 为他的学说的基石19 16年,他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并于19 5 2年出版《婴儿与儿童的心理照顾》成为第一位把学习原则应用到发 展的代表性人物二)华生的心理发展观 他认为心理学并不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而应该以人和动物的行 为为研究对象,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行为公式是:S R 心理学的已经方法必须废除内省法,而采用观察法1、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华生的心理发展观的突出特点的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1)否认遗传的作用 华生明确指出:在心理学中已经不在需要本能的概念了华生否认行 为的遗传作用的原因有三: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S--R),从刺激可以预测反应,从反 应可以预测刺激。
行为的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 不是来自遗传,因此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华生承认机体在 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证明机能上 的遗传由遗传而来的构造,其未来形式如何,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 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 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行为的遗 传作用 2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华生从 S—R 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 件他提出,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 上的差异儿童一出世,在构造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仅仅是简单 反应而已,而较复杂的行为完全来自环境,尤其是早期训练 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从刺激 R 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环境和教育搜行为发展的唯 一条件第三:他的学习理论,他认为条件反射是学习的基础,学习的决定条 件是外部刺激,外部成绩是可控制的,所以不管是多么复杂的行为, 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这条规律完全适合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 的目的。
所以他十分重视学习他的学习观点为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 证2、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对儿童的情绪,主要兴趣在情绪的发展问题上,他指出,出生儿只有 三种非习得的情绪反应 怕、怒、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认为父母是儿童情绪的缔造者与种植者,直到儿童 3岁,他的全部情绪生 活和倾向,便已打好根基,已决定了儿童将来变成一个快活健康而品 质优良的人,或是一个神经病患者;或是一个睚眦必报、作威作福的 桀骜者;或是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夫怕:出生儿的惧怕表现为:呼吸加快,双手紧握或乱动,引起这种先 天惧怕的原因是:突然的噪声等其余惧怕都是此基础上建立的条件 反射华生称之为习得性惧怕,如惧怕生人、打针、怕挨打等因此, 惧怕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怒:最初的愤怒是身体运动受阻引起的,发怒的表现是整个身体僵硬, 双手、双臂、双腿乱舞、屏息、哭叫、脸色发青等成人在看管孩子 的过程中,经常会不经意的限制儿童的身体运动,导致孩子发怒,有 时一天会引发很多次,因此,华生特意提醒家长和保姆对孩子不要粗 手粗脚或匆匆忙忙爱:华生认为,产生爱的反应的刺激包括皮肤抚摩、挠痒、轻轻摇晃、 轻轻拍打、通过刺激“性感带区域”,如嘴唇、乳头、性器官等特别 容易唤起这种爱的反应。
这种爱的反应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亲爱 的”“善良的”“和蔼的”等成人两性间的爱,也起源于此所有能 引起最初爱的动作的人,都能激发儿童的情绪的发展如母亲的抚摸、 轻拍和喂奶动作引起儿童的爱的情绪以后,母亲的形象便与爱的情 绪紧密相连,再以后,与母亲相连系的人也能引发儿童同样的情绪 爱是从非习得性情绪转化成习得的情绪总之,儿童所具有的三种非习得情绪是以后在环境中发展为习得情绪 的基础此外,华生还研究了儿童嫉妒和羞耻的情绪,认为嫉妒是由于爱的刺 激受到限制而引发的反应,属于愤怒一类3、关于儿童行为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途径: 在产科医院里面设置实验观察室,每日或每时观察新生 儿,共观察 500 多新生儿在孤儿院里,观察 1—6 岁儿童,每天或 每周;在上层阶级家庭里,选择一群儿童做定期观察,与上述二者做 比较观察手段: 详细记录;拍摄儿童照片(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华生创设的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观察,如,在研究儿 童嫉妒情绪中,请儿童的父母当着儿童的面,热烈拥抱或互相撕打, 观察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华生在这一类的实验中,强调的环境 的自然性,如果撇开上述的研究内容,就其研究方式和手段来看,这 对后来的儿童心理研究是有着借鉴意义的。
条件反射的实验: 华生第一次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方法用于 儿童心理的研究,并以此闻名于世经典研究:阿尔伯特的惧怕实验 阿尔伯特的惧怕实验中,华生第一个将条件反射法用于婴儿(11 个月 大)身上,是一个成功的开创,但是在实验内容违反了发展心理学的 研究原则他开始并不害怕小动物,喜欢小白鼠华生用狗、兔、猴、鼠、圣诞 老人面具,以及燃烧的报纸吓唬他时,他都不知道害怕,只是发愣 后来,每当给小艾伯特看一只大白鼠、开始玩小白鼠时,就给予巨大 的尖锐的噪音刺激,猛地敲响铜锣把小艾伯特吓哭,让孩子感受到强 烈的情绪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反射实验以后,小艾伯特不仅对 大白鼠形成了恐惧的条件反射,从此也害怕狗、兔等其他有毛皮的动 物再后来甚至就连圣诞老人面具上的胡子、皮大衣上的皮毛和医用 棉球都能引起小艾伯特的恐惧反应这就是刺激反应的理论,通过条 件反射学习一些适应行为,例如对毒蛇保持警惕和恐惧,是一个人生 存所必需的;通过条件反射学习获得害怕别人不怕的东西,比如白鼠、 小兔等,则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是一种不适应行为华生的 实验表明人可以习得某些行为,而个体的某些行为是否也可以人为地 消除掉呢?华生也曾设想要把艾伯特的恐惧行为再消除掉,但小艾伯 特被母亲带走了,他没有完成这一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