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歌的审美艺术解读韩愈是韩孟诗派的核心人物,他与中唐其他杰出诗人一样,坚持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实践,但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具有奇险怪异的创新趋 向韩愈奇险怪异的审美追求既受到中唐“好奇尚怪”的时代氛围的影响,又与 其好奇反俗的个性特征有关,同时韩愈仕途的备受压抑对其险怪诗风的形成起着 重要作用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仅在古文改革和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而且在诗歌风格的探索方面也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中唐韩孟诗派的核心 人物韩愈一生实践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与他的 人生经历是一致的,有着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对此,笔者试从韩愈的个性特征 和成长历程解析其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特征一、韩愈对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实践《全唐诗》编存韩愈诗歌 10 卷共 300 多首,这些诗歌大多具有孤僻、冷峭、艰涩的 特征韩愈同中唐其它杰出诗人一样,一生实践对诗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追求, 其诗歌有古朴近似汉魏的歌赋,如《青青7k.中蒲》:“青青7k.中蒲,下有 一双鱼君-4-上垅去,我在与谁居?青青水中蒲,长在7k.中居寄语浮萍草, 相随我不如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妇人不下堂,行子在千里。
这是韩愈 思念内人而设想内人怀念自己的诗,叙述儿女离别之情,抒发丈夫四海之志,也 是韩愈生平唯一的情诗,显然是摹仿东汉文人诗他还有一些作品受陶渊明的影响,语言清新自然,如《南溪始泛》叙事一往情深、淳朴真挚、耐人寻 味,再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杉I满皇都 更是平易清新,天然去雕饰,而《秋怀诗》,则是奇警与清新兼而有之另外, 《陆诨山火》、《叉鱼》、《石鼓歌》等许多诗歌新颖奇突、色彩瑰丽对此, 唐末诗人兼诗论家司空图称之为“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 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韩愈有意识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其诗歌风的变化与其人生经历相一致,有着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综观韩愈的诗歌创作,其早期作品平正古者居多,而 对雄奇险怪诗风的追求则是在被贬阳山之后才明显出现的,到了晚年,随着境遇 心情的转变,创作风格又渐趋平缓元和十年以后,他很少创雄肆有力的古诗而多写清新蕴藉的闲适诗,如《南始泛》、《早春》等二、韩愈诗歌的主导性审美追求 尽管韩愈诗歌风格各异,但是人们在评价其诗时,都是归结为“奇伟”和 “奇诡”,他与孟郊等人一构成中唐时期一个独具特色的诗歌流派——“奇险” 诗派。
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为奇险怪的创新趋向,这也是韩愈诗歌风格 多样化背景下的主导性审美追求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讲:荆公云:诗人 各有所得,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所得也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老杜所得也横空盘硬语,妥 帖力排再,此韩愈所也阐述了李白、杜甫、韩愈各自不同的审美理,韩愈鲜明地提出了诗歌崇尚奇险的主张韩愈歌 “奇崛险怪”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在语言、艺术思、主观思想感情等方面一)通过追求险语奇句创造“横空硬语”的艺术境界为了追求奇险的艺术效果,韩愈在语言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他好用奇字新语, 正如袁枚所说:“昌黎好生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 不妥耳韩愈在岳阳楼别窦司直》、荐士》、《送无本师归范阳》等名篇,遣 词造句都诙诡奇崛,造成独特的效果同时,他对同时代诗人作品的评价也体现 了他诗歌语言尚奇的审美标准,如“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其实便是他对孟 郊诗歌的评价所谓“硬语”,即语言文字要奇诡怪异;“横空”即纵横空中; “力排界”即诗歌要笔力雄健,而要做到诗歌语言的奇险必须具体以下条件:第 一,要通过大量的读书,积累丰富的书本知识,这是追求奇险语言的前提条件; 第二,诗人要有创新精神,要狂放不羁,这是创作险怪诗的主观条件;第三,要 花费心思雕饰语言,他称赞孟郊的“苦吟”与贾岛的“推敲”,认为精雕细刻、 苦思冥想是写出险语怪词的必要条件。
韩愈认为,只有勇敢大胆、充满自信才能 创作出不同于世俗的险语奇句,因此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一些奇崛险怪的动词 如刮、斫、拗、崩、劈等二)通过奇异的艺术构思和内容来追求奇崛的艺术效果 奇异的艺术构思对创造险怪的艺术境界有重要作用赵翼称:“盘空硬语, 须有精思结撰若徒摭奇字,诘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 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涩,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他认 为韩愈诗歌奇崛的艺术效果来自构思的磊落豪横此外,诗中奇异的内容也有助 于创造奇险怪异的艺术境界,例如在《陆浑山火》中描写燎原的大火:“摆磨出 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 垣,神焦鬼烂无逃门”;在《洞庭湖阻风》中描写掀天的巨浪:“雾雨晦争泻, 波涛怒相投”;在《叉鱼》中描写的奇情奇景:“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中 鳞怜锦碎,当日讶珠销”真可谓集天下之奇三)通过强烈的忧惠意识铸就奇险怪异的艺术境界韩愈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构成其奇险怪异的艺术境界的重要 方面忧世和忧己是韩愈在险怪诗中表现的主要感情和思想,其内涵是对人生遭 遇和自我生命的感怀悲叹忧世与忧己的心态影响到韩愈的审美情趣,他追求险 怪的审美体验与精神愉悦,建构了一个奇险怪异的艺术境界。
韩愈《华山女》赏析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如浮萍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晨星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輧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幔深金屏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这首《华山女》,在韩愈的诗作中,是另外一种风格它和《落齿》比,是 不怪,没有散文气和《山石》比,是从清淡变为秾艳这首诗也是四句一绝,一韵到底第一绝四句是叙述街东街西处处都有和尚 在讲佛经撞钟,吹法螺,使寺院里喧闹得很,宫庭是指梵王宫庭,即寺院,不 是指皇帝的宫庭和尚们宣扬积福赎罪,以此来诱骗、威胁愚民,听众像浮萍一 样挤得满满的第二绝和第三绝共八句,叙述穿黄衣的道士也在讲道家经典,以对抗佛教 可是讲座下没有几个人听可见当时佛教势力大于道教忽然,这时来了一个华 山女道士,她一心要驱逐佛教,使群众归依道教于是她洗妆拭面,穿著起华美 的道家冠帔。
红红的面颊,雪白的颈子,青黛的长眉,非常美艳她就来到道观 里升座讲道叫人把大门关上,不许人开闭真诀就是仙诀,使人成仙的秘诀 演真诀,就是演讲道家经典第四绝和第五绝八句,叙述这位美艳的女道士正在讲道的消息,不知给什么 人传了出去,一下子群众轰动,如雷震一般在各个寺院里听讲佛经的人跑空了 骑马的男子,乘车的妇女,都一齐涌到道观里来道观里人坐满了,后来的人止 得坐在院子里,没有地方挤,也听不到这位女道士讲经的收获,是许多妇女布 施了金珠饰物,堆金叠玉,宝光青荧第六绝四句叙述这位女道士轰动京城的讲道,被皇帝知道了就传出诏书召 唤她进宫去,说是皇后妃子等都要见见她在皇宫里耽了一时之后,皇帝才点头 允许她回去于是她乘着云龙仙鹤的车子从皇宫里回来了天门贵人,指宫中派 来的使者,如太监之类玉皇,指皇帝青冥是天的代词来青冥,即来自天上 天上,即指皇宫最后六句叙述这位女道士自从进过皇宫以后,名气越大就有许多豪家子弟 来追求她这些少年並不是真要修道,而是恋慕她的美色他们两脚不停地在观 门外面绕着走,尽管买通了人去传达情意,可是他们到底是俗缘太重,够不上成 仙得道,托人也是浪费至于那位女道士呢?她住在云窗雾阁之中,有重重翠幔 和混金屏风遮掩着。
她屋子里的一切事情,都是恍恍惚惚,不是外人所能看见、 所能知道的了整首诗的创作方法是赋,即描写和叙述最后六句的赋体是隐寓讽刺意义的, 但辞句也写得恍恍惚惚,使读者捉摸不定,不知道作者对这位华山女道士的态度 到底如何,我们如果把这六句中的第三、四句抽出,把一、二、五、六句连起来 读,可知豪家少年都没有能够攀上仙梯,获得女道士的青睐如果这样讲,那么 中间二句的意思,止是说那位女道士是深居修道,非讲经不露面的规矩人物了韩愈另外有一首《谢自然诗》,叙述贞元十年果州南充县一位女道士白日升 天成仙的异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其末尾一大段是正面批判在秦皇、汉武的 影响之下,人民崇道求仙的愚昧以《谢自然诗》和《华山女》相比较,显然可 见前诗主题明确,后诗主题隐晦因为隐晦,所以这最后六句可以解为诗人对这 位女道士还是肯定的宋人许彦周说:“退之此诗,颇用假借《彦周诗话》)这“假借”二 字,意义非常含蓄他的意思是:韩愈虽然不喜欢佛道二教,但在二教之间,他 的态度微有不同他更反对佛教因为这是外来的异端,而道教是唐朝的国教 一位女道士能讲经打垮佛教徒,他是赞扬的至于这位女道士的私生活,尽管有 各种流言,但豪家少年到底无人能勾搭到她。
韩愈虽然没有从正面肯定她,但诗 意並没有贬斥她这就是“假借”的涵义但多数人讲这首诗,都以为是有讽刺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云:“《谢 自然》诗,显斥之,《华山女》诗,微刺之总见神仙之说惑人也又在“云 窗雾阁”下批道:“中藏亵慢之意这两条批语,说明了沈德潜对此诗的体会 他以为从“云窗雾阁”这一句看来,作者透露了这位女道士的私生活是有暧昧的以一个淫泆的女道士而能倾动京城里的男男女女,可见神仙之说很能迷惑人因 此,得出评断,说这首诗只是微微地讽刺了一下,不象《谢自然》诗那样明显地三百年来,大家都依照沈德潜的讲法,说这首诗是讽刺“神仙之说”的“惑 人”而且讽刺得並不尖锐,因为作者对这位女道士还有肯定的一面我几次读 这首诗,总觉得还有可疑这首诗前半篇十韵二十句,可以说是笔酣墨舞地赞扬 这位女道士“扫除众寺人迹绝”的功劳开头四句叙述和尚讲经的盛况,显然是 用了贬斥语气广张罪福资诱胁”是说佛家之说惑人,而接下去十六句描写女 道士讲经,却全是正面舞墨,並没有揭出神仙之说惑人的意思后半篇最后六句, 除了“事恍惚”三字有点隐晦之外,其馀辞气也都明白豪门少年追求不到这个 女道士,那么她也並不坏啊!能说她是以神仙之说惑人吗?我认为这首诗是讽刺诗,並不是微微地刺了一下,而是狠狠地刺了一下。
不 过所刺的不是“神仙之说之惑人”,而是当今那“玉皇”和女道士之间的宫闱秘 史这首诗的关键全在“天门贵人”以下四句这四句隐约地透露了一件事:皇 帝派人来宣召华山女道士进宫去,说是六宫后妃都要见见她既然是后妃要见她, 那么见过之后,后妃就可以允许她回去为什么要皇帝点头,她才能从宫中回来? 如果“玉皇”不“颔首”,她还能回来吗?由此可以恍然大悟,原来“六宫愿识 师颜形”,不过是“玉皇”的托辞懂得了这个秘密,才能解释“事恍惚”的“事” 字华山女道士既然和皇帝有过关系,她还瞧得起那些豪家子弟吗?佛道二教极盛于唐代,和尚道士不必劳动而享受十方供养,生活比一般人民 富裕得多不但男子争求出家,妇女也愿出家不过出家做尼姑要剃光头发,妇 女不很愿意,因此女道士多于尼姑,妇女出家做女道士,称为“入道”唐诗中 有许多“送宫人入道”诗,就是送年老宫人出家的诗她们止有入道,才能出宫, 否则就得老死在宫中道士又称为炼师唐人有许多赠炼师的诗,多半是赠女道 士的许多妇女以入道为摆脱礼教束缚,取得生活自由的手段唐朝有许多公主都 出家做女道士著名的有睿宗李旦的两个女儿: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玄宗李隆 基的女儿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