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朝的文论其实南北朝最该说的,当然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崂的《文论》, 不过简单了解一下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大概脉络,也是应有之义啦I南北比照与风格之争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文学比拟兴旺繁荣,北朝文学的开展那么是比拟萧 条的,可以说是远远落后于南朝不过北朝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 风格,一般认为南朝重文,北朝重质,具体说来,那么是南方多词采华 艳的抒情诗,北方多文辞质朴的说理文,南朝文学重视缘情新变,北 朝重视宗经崇古,这种区分已经成了一种定论和常识,在魏征的《隋 书•文学传序》中,有江左清绮,何朔贞刚的说法,可为一例南北有文质之别,而南方自己也分两种主流风格,那就是芙蓉出水式 的清新和错彩缕金式的雕饰,这俩词出自钟蝶引用汤惠休对颜延之和 谢灵运诗歌特色的概括,其在南朝是具有代表性的前者追求清新自 然的审美风格,后者追求繁复雕饰的审美风格,这两类在创作中都有 比拟突出的表现北朝的质朴(或许,更多是建安的慷慨之风,质朴只是指相对不重视 辞藻,而不是内容朴实)、南朝的清新和繁复,南北朝奠定的这三类文风对后世艺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北朝文风不兴,但许多北方文人仍有不同于南方的审美趣味和艺 术追求。
在北朝后期,政局渐渐平稳,于是开始开展文化事业,其策 略就是加强这种独特的风格,以此来与南方文风对抗比方西魏宇文 泰,他没有很多具体论述存世,但史书记载他性好朴素,不尚虚饰, 其常组织文学活动,号召革除晋代文风华艳之弊,提倡学习经典的质 朴文风,还重用苏绰柳虬等具有这一类文风偏好的文人柳虬据说有《文质论》,但今不存苏绰的很多说法那么流传至今,它 是北朝文人中明确反对南朝艳丽文风,提倡质朴说理的代表人物,对 北方之前崇拜学习模仿南方文学的行为表示不满除却整体风格取向的差异以外,南北朝还有另一些具体的差异,比方 用典上北方一般主张要用得诗人看不出,好像自己“胸臆语” 一样, 我们能在庾信的作品中看到这类追求I文学性讨论和文笔之争在南北朝时期,对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进行了更加广泛深入的讨论 晋代所指文章写作,既有仅仅出于艺术目的的诗赋创作,也有以说理 等为目的的各类应用文而南北朝时期那么渐渐开始意识到这种区分, 在北朝是单纯的排斥前者崇尚后者,而在南朝引发了文人热衷一时的 文笔之争,讨论什么特征使得这个划分成立所谓文就是文学创作, 笔就是应用文写作,这只是一种提法,或称诗笔,或称辞笔,或称诗 文,不过实质都一样,就是区分这俩。
另外,应用文中还可以细分, 颜延之就分说理为言,记史为笔,这倒是无所谓的事情当时南朝比拟流行的说法是按照有韵无韵来划分,有韵的就是文,不 用韵的就是笔,《文心雕龙》就记载了这种说法有的学者,比方黄 侃认为这种说法出自声律学的兴盛,这大抵是不为错的虽然在这之 前也有类似的观点,讲究音律和谐顿挫的大抵是纯艺创作,但沈约等 人将声律开展为一门学问,还创设了新体诗这种规范的体例,大力提 倡讲究声律,这起码是促进了这种观点深入人心在当时,诗赋都是 押韵的,以此为区分大概不会出问题之后呢,人们渐渐开始认为用这个单一标准来区分不够确切,之后还 有一些新的说法比方萧统在《文笔序》中说选文标准是“事出于沉 思,义归乎翰藻”,虽然还比拟含糊,但实际做起来那么是明确指出不 收经史子方面的著作梁元帝萧绎那么在《金楼子•立言》中指出,文 学和学术是不同的,感情充分,音韵流畅、词采华美的才是文,也是 更为具体的划分标准这个问题我们当代人还在讨论哈,也就是所谓的文学性问题这让我 想到一点别的,就是科普或者别的什么学科普及文章的写作,和学术 论文的写作之间的区别,学科体制已然建立以后,正经的学术论文和 著作当然已经算不上是文学性的散文写作一一说实在话,我个人也不 太算不上爱读散文一一但是前者,科普文章或者历史普及,或者什么 XX学科普及的文章,比方XX导论之类,恐怕还有那么点文学性,或 许理应开发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和研究。
还有……非虚构写作?比方 传记类,还有特稿写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也开展了一套很不错的东西, 感觉还是有价值学一下,谁说这玩意不是文学呢I玄佛合流和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佛家在南北朝的南朝大为兴盛,其思想与玄学合流一处,也或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文艺理论吧比方在言意关系和形神关系方面进一步加 深了重神重意不重形和言的倾向,可以说是更加玄虚了除了哲学思 想,其传播还有很多别的影响,比方其翻译引发了译文繁和约的问题, 在翻译中还创造了不少新鲜词汇,其宗教寓言和偈语也影响了文学创 作,其转读对汉语音韵的认识有促进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