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 2 单元《和的奇偶性》禹州市花石镇花南小学 王晓丹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学习了2.3.5 的倍数特征后安排的一个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主要 是通过探索活动, 让学生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并 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 提高推理能力, 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具有 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前后联系紧密,因此, 安排这一专题探 究活动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 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 学习方法,是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二、教学目标(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15 页的 例 2 例 2 是以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 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核心能力在探究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 获得举例、说理、 图示等解决 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探究过程中积累分类、 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解决问题经验三) 学习目标 1.通过举例验证,总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2.在老师的引导下,会用分类的思想思考问题,能把两数 之和的奇偶性规律推广到多数之和。
3.会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猜想、验证、推理、解决复杂 问题的策略四)学习重点 在探索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学习难点 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要性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和的奇偶性》教学课件、小正方形卡纸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 复习引入提问什么叫奇数 ?什么叫偶数?复习上节所学知识【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引入, 从简单到复杂, 引出探究和的 奇偶性的必要性2. 明确游戏规则,揭示课题 摸奖规则:任选一个袋子摸球, 每人只能摸一次奖, 从袋子里任 意摸出两个球,把球上的数相加,算出结果,和如果是偶数,就 没有奖和如果是奇数,有大奖;摸完奖后,把球放回袋子里提问: 怎么还没人得到大奖啊?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你怎 样做才能获奖?数与数的相加和有什么样的秘密呢?【设计意 图:利用游戏引入,引出探究和的奇偶性的必要性二) 小组合作探究猜想分小组合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得出结论,也可以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 注意做好记录全班交流,讨论1. 请用举例方法的同学介绍教师加以板书,如: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8 + 12= 20, 5 + 7= 12, 8 + 5= 1312+ 24= 36, 7 + 9= 16, 6 + 9= 15师:通过举例, 得出什么结论?像这样有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说明 的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
2. 请用小正方形拼摆的同学介绍: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例如,偶数+奇数的演示: 师:通过拼摆,使我们确信结论是正确的这种方法称作“数形 结合”学生反馈,交流3. 归纳结论将板书补充完整: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再问:有没有那个同学的举例不符合这些规律的?能不能举出反 例?4. 现在如果让你玩摸球游戏,你怎样才能出现大奖呢? 回顾与反思师:我们得到的结论正确吗?引导小结:可以再找大一些的数或者多个数验证一下1) 举一些大一点的数验证学生自我验证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精神 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 3)能力】(2) 推理验证多数之和的奇偶性师: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三个数的和、 四个数的和,甚至多个数的和的奇偶性为了研究方便,也要先分一分类:根据学生回答,概况为:全偶型 全奇型 混合型师:先研究全偶型的情况, 前面已经知道了两个偶数的和是 一个偶数,如果再加一个偶数,结果是什么数?再加一个呢?连 续加十个?学生自由发言师: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弓I导小结:无论多少个偶数相加,和都是偶数; 相加的和是偶数,与偶数的个数没有关系师:全奇型的情况请大家借助学习单二独立进行研究。
奇数的个数和的奇偶性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研究完,同桌交流,集体汇报引导总结:奇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奇数, 偶数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师:如果既有奇数又有偶数,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学生观察,总结:与偶数无关,只看奇数个数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判断多个数的和的奇偶学生自主发言弓I导小结:看加数,如果加数都是偶数,和是偶数;如果加 数都是奇数,再看加数的个数, 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 个数是偶 数和是偶数;如果加数里既有奇数又有偶数, 不看偶数只看奇数的个数,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个数是偶数和是偶数5.想一想:如果是减法呢 ?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并利用举例方法验证设计意图:在回顾反思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并在验证过程中,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四.课堂练习(1) 不计算直接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2+15= 16-12= 103-71= 114+25= 19-12=(2)远远到面包房去买面包,一个甜甜圈 2 元,一个三明 治 10 元,一个巧克力面包 3 元。
如果远远买了一些甜甜圈和三 明治,他付给售货员 50 元,找回 11 元,找得对吗?说明理【设计意图:及时的练习加强本节知识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六.板书设计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七•课堂反思:《两数和的奇偶性》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 倍 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 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两数相加、 相减运算 中的变化规律, 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 (或解决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和问题我的设计思路是: 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全方位 参与学习, 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探索方法, 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和趣味性通过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体会:1 、注重了趣味性学生最喜欢做游戏,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本节课,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两个盒子, 一个里面全是奇数, 一个里面全是偶数) 让学生分别从任意一个 里面中摸出两个数,探索和的奇偶性, 就此切入本节课主题, 营 造了探究的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致参与到认知活动之中。
2、注重了启发性在初步感知奇偶性的必要基础上,我接着 问学生“怎样才能获奖?”,进一步启发“两数之和得奇数的规 律”3、注重了探究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尝试“猜想—举 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进一步探索两数相减的规律,提高学 生推理能力 此过程中我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最后到放手 让学生发现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4、注重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先设计“想一想,方框里面 可以填几”作为基础练习, 其目的是巩固基本知识技能,接着设 计了让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达 到教学目标, 安排了逐层加大计算难度的判断题, 让学生在拾级 而上的练习中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值得今后改进之处: 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因 学而教、 因生而教的能力; 避免重复表述, 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能力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