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研读 复习提纲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乐府诗集》的作者、分类、基本内容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 100 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 5000 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 ,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作者简介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 ,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 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因此为学术界所重视诗词分类《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 12 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
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百度百科课件:诗→综合艺事→文学艺事民间诗→艺术诗↓歌诗 徒诗↓(不 入 乐 的 诗 )↓采集 配乐↓乐府民歌 文人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关之一的乐府,秦时已有,汉初沿之,但规模有限至汉武帝,以重定郊祀之礼为契机,扩充其规模,丰富其职能,乐府遂成为既掌管朝廷郊祀乐、也包融民间新俗乐的重要音乐官署乐府”一词的内涵,由单指朝廷的音乐机关,到同时指称该机关所辖的乐曲歌辞,以及其他具有入乐性能的诗歌文本,这一重要转关应发生的魏晋时期齐梁时期,以“乐府”代称“歌诗”已经被普遍接受刘勰《文心雕龙》 、萧统《文选》都设有“乐府”类目 《乐府诗集》其书 赵宋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纂辑、分类、研究于一体,实为汉唐乐府诗的集大成之作乐府诗的文体特点1.诗题具有入乐可歌的标志2.采用旧有的乐府曲调或诗题名称 3.语言、本事、体式等方面综合外现出乐府诗的独特风格。
2、重点章节:相和:1) 相和:先秦及汉初, “相和”一词,泛称人与人或人与乐器相配合的演唱方式2) 相和歌:汉代新兴的一种歌诗艺术,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演奏方式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辞即相和歌辞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汉代相和歌主要有三类调式:清调、平调、瑟调,统称相和三调3) 简明脉络: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 相和大曲(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徒歌→乐歌:艺术性、观赏性得以提升,歌辞分章解 相和而歌:有组织、有分工的团对协作表演,使歌辞内容日趋丰富饱满,叙事艺术(故事性)加强4) 曲式结构:相 和 歌 正 式 乐 曲 可 分 为 引 ﹑曲 ﹑大 曲 3 类 5)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法:宫、商、角、徵、羽清商:清商乐:以“商”声为基准音,融合相和歌中的“清调”曲配合清商乐的歌辞,是为清商曲辞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 “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汉魏时期清商乐十分流行,汉代新兴俗乐:相和清商乐 曹魏时期专门设置清商署管理这类音乐东晋以来,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江南吴地的民间歌曲开始受到上层统治者关注 北朝因仰慕南方礼乐文化,曾在双方交战中收并南朝乐舞 吴声歌曲的优秀代表——《子夜歌》 西曲歌依托于荆、扬两州之间繁茂的商业经济往来,主要反映贾客商旅、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 神弦歌:产生于江南建业一带的民间祭神乐歌,所祭皆地方鬼怪杂神横吹:横吹曲:乐府歌曲名汉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东汉以给边地将军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魏晋以后文人作品汉横吹曲,就是李延年依西域乐曲《摩诃兜勒》所制之新声二十八解梁鼓角横吹曲 狭义范畴:即梁代音乐机关所辖之“鼓角横吹曲”结合“鼓角横吹曲”的音乐性质,“梁鼓角横吹曲” 实为其时北地音乐歌诗之汇集 广义范畴:《乐府诗集》 “梁鼓角横吹曲”并不限于梁代音乐机关所奏,而是收录了李延年新声二十八解之外的所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总合: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胡吹旧曲1)反映北地人民英武豪爽的精神气质2)战争行役题材乐府诗,反映北方下层民众的厌战心理。
3)反映北朝社会风习、家庭生活的乐府歌辞琴曲:琴曲歌辞:乐府的一种作品已亡佚殆尽,所存者多为后人伪托主要流行于唐虞之时至隋唐时代如 《 南 风 歌 》 琴曲歌辞的题名标志:畅、操、引、弄《胡笳十八拍》:传为东汉蔡琰作近代曲辞:隋唐燕乐歌辞→《乐府诗集·近代曲辞》燕乐:1、亦作宴乐,宴席间所奏之歌舞音乐2、隋唐时期音乐的新品种,为隋唐以来各民族音乐融合的产物二、问答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1、清商曲辞(《子夜》)吴声歌曲的优秀代表——《子夜歌》(见《子夜歌翻译》)《 子 夜 歌 》 是 乐 府 吴 声 歌 曲 名 曲 调 相 传 是 晋 代 一 个 叫 子 夜 的 女 子 所 创 作 现 存 晋 、 宋 、齐 三 代 歌 词 四 十 二 首 , 收 入 《 乐 府 诗 集 》 中 其 内 容 均 写 男 女 恋 情 , 是 女 子 吟 唱 其 爱 情生 活 的 悲 欢 , 形 式 为 四 句 五 言 句 诗 中 多 用 双 关 隐 语 , 活 泼 自 然 由 《 子 夜 歌 》 后 又衍 生 出 《 大 子 夜 歌 》 、 《 子 夜 四 时 歌 》 等 曲 谐音·双关新鲜奇特的联想、比喻,细腻、传神的情感表达。
《子夜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子夜夏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昔别春风起,今还夏云浮路遥日月促,非是我淹留《子夜秋歌》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秋夜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冬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涂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若不信侬时,但看雪上迹2、汉铙歌(诗意讲解)石 留 石 留 凉 阳 凉 石 , 水 流 为 沙 锡 以 微 河 为 香 向 始 冷 , 将 风 阳 北 逝 , 肯 无 敢 与 于 扬 心 邪 怀 兰 志 , 金 安 薄 北 方 开 留 离 兰 【 注 】 逯 钦 立 注 : 留 、 凉 双 声 阳 、 凉 叠 韵 皆 石 之 形 容 锡 读 为 细 与 前 曲 高 以 大 语法 同 言 细 又 微 也 冷 将 风 阳 北 逝 冬 日 行 北 陆 故 曰 阳 北 逝 盖 上 言 石 沙 之 销 毁 下言 时 光 之 迅 速 ( 此 逯 钦 立 注 供 参 考 ) 概 《 石 留 》 曲 或 为 残 篇 , 或 为 夹 杂 曲 谱 标 记 ,故 千 余 年 来 , 至 今 无 人 可 以 做 出 准 确 断 句 。
古 籍 上 , “石 留 ”或 作 “石 流 ”《石留》篇试读: 石留(流)凉阳凉,石水流为沙,锡(细)以微向始奚禾(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心邪!怀兰志金,安薄(泊)北方!开留(流)离兰 石流凉阳凉,石水流为沙,细以微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心邪!怀兰志金,安泊北方?开流离兰朱鹭 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谏者以:同“已”乌:通歍(wū),食而欲吐路訾邪:表声,无义茄:古“荷”字茄下,指鱼问:赠予,赠送《雉子班》 “雉子,斑如此!之于雉粱毋以俉翁孺,雉子!”//得知雉子高飞止,黄鹄飞,之以千里,旺可思!//雄来飞从雌,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腾,被生送行所中翱翔飞从王孙行 郑文《汉诗选笺》评《雉子班》曰:“尤能道出天下父母之心也 体会诗中老雉三次呼唤“雉子”的感情变化:爱抚→叮嘱→哀呼《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乐府解题》曰:“古词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 巫山、淮水,泛指山高水深 害:读如“曷”,何。
集:止高曳:同篙枻(yì),或篙栧《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余冠英注:晨风,鸟名;飔,疾速也 高:通“皜”、“皓”,东方发白三、乐府诗赏评(20*2):1、郊庙歌辞:《日出入》、《天马》“郊庙歌辞”是《乐府诗集》所收录十二类乐府诗的第一类著录了汉至唐五代时期,历代帝王用于郊祭和庙祭的乐章歌辞但凡改朝换代,都要产生新的郊庙歌辞其作者非帝王,即重臣 《郊祀歌》十九章的艺术成就1、抒情色彩非常浓厚,情感充沛,不同于魏晋以后祭乐多为脱离现实、毫无生命力的乐章2、句式多样、语言丰富生动,体现出西汉前期诗歌艺术的新旧融合与进步3、从音乐文学的层面,折射出西汉盛世时期的礼乐精神、文化观念、政治格局等《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来下?[末句一作:訾!黄其何不来下?]清朱乾《乐府正义》谓此诗:“叹日之循环无穷,而人之年寿有限,因有乘龙上升之想。
【赏析】汉武帝惑神仙不死之说,敬天地鬼神之祀元狩(前 122-前 117)年间,曾令司马相如等作辞、李延年“弦歌”,制作了一组祠祀天地诸神的乐歌——《郊祀歌》因为歌辞有十九章,故又称《十九章之歌》这首《日出入》,即为其中之一章,祭的是日神 提到日神,读者自然会想起屈原的《九歌·东君》《东君》所歌咏的,正是这位驭龙乘雷、衣袂飘飘,勇射“天狼”而斗酌桂浆的豪侠日神其辞采之缤纷、想象之神奇,足以令后世文豪搁笔兴叹司马相如等辈虽学富五车、赋称“凌云”,大约也自知对日神的描摹,再不能与屈原媲美故此歌入笔即别开蹊径,对日神不作丝毫描绘,径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邈情思:“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意谓:滚滚红日,出入天地之间,何有穷止之期!它的时空,年寿短暂的世人,又何可窥觎?前句从日之运行,凭虚而起,突然发问,问得空阔而邈远;后句则又一折,于日运无穷而人世有尽的慨叹中,抒写人们的惆怅之情,意蕴极为深长接着“故春非我春”四句,思致奇崛,极富哲理意味春夏秋冬的更替,从来与人间的作息稼穑密切相关,它们似乎都是为人间的生存需求而存在的现在,人们突然发觉:人之一生,不过是电光石火般的一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