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医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6页
文档ID:312957755
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医学论文_第1页
1/6

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_医学论文 【摘要】 在汉字 发展 史上,西汉文字处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完成阶段,具体的用字现象在实物文字材料中体现得尤为真切通过调查考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成因和沿革,来反映西汉早期用字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脉书;异体字1 —喉(二例) 在 (喉)中,痛, (喉)踝简四)谨按:这里需先辨别“”、“侯”二字《说文·矢部》曰:“春飨所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在甲骨文金文就已经出现,还出现于范阳侯壶、孔碑等在这种意义上,传世 文献 多用“侯”,见于《广韵·侯部》,《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仪礼·乡射礼》曰:“乃张侯下网郑玄注:“侯,谓所射布也另见于曹全碑后来“侯”被借来表示官位与“侯”的不同是由篆转隶的过程中对笔画的取舍不同形成的,“”出现的时间比“侯”早,为造意的本字,后来“侯”逐渐代替“”,成为正字喉”、“”和“”、“”两组异体字与“”、“侯”的情况相同喉”,《说文·口部》曰:“喉,咽也从口侯声(段玉裁注作从口声) “”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另《正字通·口部》曰:“喉,声气所出入通于肺《说文》本作。

《集韵·韵》曰:“喉,《说文》:‘咽也’,或从肉还见于《类篇·肉部》:“咽也喉”二字是更换形符构成异体的关系未见于字书和其他文献2 —浸(二例) 在目,泣出为(浸),脉蔽童子为脉 (浸)简二)谨按:浸,《说文·水部》曰:“,水从水,声段玉裁注:“隶作浸《广韵·侵部》曰:“浸,浸淫也《康熙字典·水部》曰:“,与浸、同如《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扶,城阳顷王子司马贞索隐:“《汉表》作‘挟术’,在琅琊,音浸出土文献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令力黑浸行伏匿”(十六经·○八○)浸、字形右部的差异是汉字在篆变隶的过程中,对原篆形的取舍不同而已后世“浸”行而“”废3 —(一例) 在踝下,痈,为()简十二)谨按:“”,病名踝下生痈名《灵枢·痈论》曰:“(痈)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百日死走缓”与“四淫”都是浸淫蔓延之意,病名“”或取义于此《广韵·寝部》曰:“,痛字不见于后世字书和传世文献,笔者认为这与第2例的情况类似4 —痔(三例) 痈如枣,为牡(痔);其痈有空,汁出,为牝 (痔)简十二)(痔),痛,痛,足小指踝,为十二病简一九)谨按:痔,病名。

《说文·疒部》曰:“痔,后病也从疒,寺声《释名·释疾病》曰:“痔,食也虫食之也古人认为痔是虫食所致牡痔”、“牝痔”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从广,侍声,为书写简省并更换声符形成的异体,未见于字书和传世文献5 —(一例) 为()简一五)谨按:“”见于《说文·疒部》:“,恶疾也从疒,虿省声《玉篇·疒部》曰:“,疫气也传世文献中也多有用例,《战国策·楚策四》曰:“人怜王吴师道补注:“,癞也《论衡·刺孟》曰:“夫子不王,颜渊早夭,子夏失明,伯牛,四者行不顺与?何以不受王命!”出土文献见于睡虎地秦简,唐公房碑为书写简省所致,不见于字书和其他文献6 —殿(一例) 在足下,为(殿)简十二)殿,《说文·殳部》曰:“殿,击声也从殳,声”段玉裁注:“此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又假借为军后曰殿《广雅·释诂四》曰:“殿,后也作为“殿”的异体字,还见于睡虎地秦简(一○·一四),疑是篆书隶变造成的不同7 —臀(一例) 上穿(臀),出中,夹脊,出于项简一七)谨按:“臀”,《易》曰:“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国语·周语下》曰:“且吾闻之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与“”相似,是隶变过程中形成的异体,未见于其他字书和出土文献。

8 —胸—(二例) 肘,其从脊(胸)起,使腹张,得气而少可,气简七)(胸)痛,要以折,脾不可运,如结,如裂,此为简一八)谨按:“”字作为或体列于《说文·勹部》“匈”下,“匈,声也,从勹,凶声匈或从肉段玉裁注:“匈,膺也……今行而匈废矣改“声”为“膺”《集韵·锺韵》曰:“匈,或作、《字汇·肉部》曰:“”同“胸”从文献用例来看,唐宋以前在表示“膺”这个语素意义上,一般用“”、“”《战国策·秦策三》曰:“今臣之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唐皮日休《忧赋》曰:“神之居也,填塞臆,冥冥默默《太平广记》卷九十五引牛肃《纪闻》曰:“或穿其骨者,至有数万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曰:“魏伤于,公欲杀之,而爱其材《文选·左思〈魏都赋〉》曰:“开殷卫,跨蹑燕赵《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曰:“原闻丈人中之疑胸”的用例比较晚,宋·宋慈《洗冤录·尸伤杂说》曰:“两手紧抱胸前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卷二曰:“胸隔痞塞今“胸”行,而“”、“”废9 —颜(四例) 下(颜)(简一七) 环(颜)(简二三)(颜)墨(简二四) (颜)痛(简二五)谨按:《说文·页部》曰:“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段玉裁注作“眉之间也”颜”在古文献中的用例较多。

更“彦”为“”,构成异体的关系,出土文献还见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后三一五》,扶风出土汉印等10 —(一例) 出于项,上头角,下颜,夹()简一七)谨按:,《说文·页部》曰:“鼻茎也,从页,安声多见于文献《孟子·梁惠王下》曰:“(百姓)举疾首蹙而相告《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汉扬雄《解嘲》曰:“蔡泽,山东之匹夫也,颐折未见于其他字书和文献,更“页”为“见”,是无理据地更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11 —动(十五例) 是(动)则病[简一七、二○、二三、二七、二九、三二、三三、三九、四四、四六、五二、五五、六四(3)]谨按:“动”,《说文·力部》曰:“动,作也从力,重声古童,重二形可互作为“动”更换声符形成的异体字《集韵·韵》曰:“动,或作《银雀山汉简·王兵》曰:“如雷神,起如飞鸟,往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汉《娄寿碑》曰:“故不心12 —膝(二例) 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廉痛,鱼股痛,(膝)外廉痛简二一)(膝)外简二六)谨按:,《说文·卩部》曰:“胫头也段玉裁注:“俗作膝《玉篇·卩部》:“,或作膝传世 文献 见《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谏之胡三省注:“,与膝同。

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都写作“” “膝”,《广韵·质韵》列于“”下,注明“同上”,表示与“”是异体的关系见于武威医简,汉永寿陶瓮《仪礼·既夕礼》曰:“明衣裳,用幕布,袂属幅,长下膝《庄子·渔父》曰:“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与“膝”,更换形符构成异体关系13 —癃(一例) 其所产病:热中,(癃),颓扁,山,为五病简三八)谨按:癃,《说文·疒部》曰:“罢病也从疒隆声籀文癃省”西汉文献《淮南子·览冥》曰:“平公癃病《史记·平原君传》曰:“臣不幸有罢癃之病《广韵·东韵》曰:“癃,病也在秦汉之间的出土文献中用例很多《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曰:“老弱病,衣食饥寒《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曰:“,燔陈刍若陈薪,令病者北火灸之,两人为靡其尻,已武威医简曰:“治诸,石出石,血出血,膏出膏,泔出泔,此五皆同乐治之这些用例说明虽然《说文》把“癃”作为当时的规范字,但是“”在日常的使用中还是比较常见14 膑—髌(一例) 穿膑(髌),出鱼股之廉,上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简二三)谨按:髌,《说文·骨部》曰:“髌,端也,从骨,宾声髌”更换形符构成异体字“膑”类似的异体关系的字还有:骼与胳,髓与胳,髀与脾等。

从肉和从骨在表示人体器官这个意义上有相似的构字理据《集韵·准韵》曰:“髌,或从肉《文选·潘岳〈西征赋〉》曰:“筑声厉而高奋,狙潜以脱膑15 坨—地(一例) 凡三阴,地(坨)气简五○)谨按:“坨”、“地”二字是声符不同造成的异体地”,《说文》小篆从土也声也”和“它”古文字形体没有区别,是分化字坨”、“地”的不同也是书写造成的分化类似于蛇、他佗等出土文献还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等坨”,《玉篇·土部》曰:“坨,地名也《正字通》曰:“坨,俗陀字不是以“地”的异体出现的东汉白石神君碑、熹平石经都写作“地”,可见作为异体的“坨”并没有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字书的规范可能是“坨”消失的主要原因16 —砭(八例) 气壹上壹下,当与之脉 (砭)之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痈有脓简五八)称其小大而为之 (砭) (砭)有四害,一曰脓深而(砭)浅,胃之不沓;二曰脓浅而(砭)深,胃之太过;三曰脓大而 (砭)小,胃之敛简五九)四曰脓小而 (砭)大,胃之泛,泛者伤良肉简六○)谨按:砭,《说文·石部》曰:“砭,以石刺病也从石, 声文献用例《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曰:“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六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辽史·义宗倍传》曰:“精医药,砭火芮之术《玉篇·石部》曰:“,刺也,以石刺病也砭,同上《集韵·盐韵》曰:“砭,或作出土文献中还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曰:“以穿其隋旁”我们认为这种异体关系是隶变过程中对笔画的取舍不同形成的17 ——跗(三例) 肠痛,外,(跗)上踝,为十二病简二六)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简三六)当与(跗)之脉而砭之简五八)谨按:“”,《说文·木部》曰:“,阑足也从木,付声段玉裁注:“、跗正俗字也,凡器之足皆曰《广雅·释器》曰:“凡器足谓之,之言跗也《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曰:“足(跗)(肿)跗”还见于汉印《正字通·足部》曰:“跗,花下萼曰跗〈正韵〉或作清毕沅《经典文字辨证书》卷二曰:“,正;跗,俗《集韵·虞韵》曰:“跗,足也三字更换形符构成异体关系18 —(一例) 其()谨视当脉之道简六五)谨按:,《说文》曰:“饶也,从食,余声马王堆汉墓帛书,史晨碑都写作“”从金,余声,其他字书和文献未见和从食,余声的“”相比,是更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 参考 文献】 [1]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徐莉莉.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1):34.[3]连劭名.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初探[J].文物,1989(7):2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