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婴儿“剪胎发”习俗研究 古代汉族人生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冠礼、婚礼和丧葬礼,其中,“剪胎发”是诞生礼中最重要、也是婴儿自出生以来最隆重的礼仪活动[1] (P122-127)汉族为婴儿剪胎发的习俗古已有之,《礼记·内则》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2](P763)婴儿“剪胎发”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生育现象的认识和信仰,是社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汉族婴儿“剪胎发”习俗因为汉族分布地域广阔,婴儿“剪胎发”习俗具有历史性和广泛性的同时,又有较大的地域差异性,就其一般性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项程序一)寻找良辰吉日初生儿剃发讲究选择良辰吉日,《礼记》中就已经提到了“择日”,但是怎样择,择哪日并未提及晋代《玉匣记通书》卷上云:“小儿剃头吉日:初三欢乐,初四富贵,初五饮食,初七大吉,初八长命,初九吉,初十职禄,十一聪明,十三大吉,十四得财,十五大吉,十六益利,十九吉庆,二十二吉,二十三大吉,二十五财福,二十六祥瑞,二十九吉祥[3](P78)另外此书还记载了剃胎毛忌日:“忌丁火日初五日剃胎头,主儿黑。
三十日剃胎头,主儿夭[3](P79)至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五中,已明确记载剃头良日:“初剃儿头良日,寅丑日吉,丁未日凶[4](P1055)古籍中提及的丁日不可剃头,一说是按照五行来讲,丁为火,为了避免上火,故而丁日不宜剃头还有一说,“丁”与“疔”同音,故俗谓丁日剃头者必生疔疮[5](P104)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的三十日)又被称为“晦日”,唐代以前就有正月晦日送穷的习俗,唐代以后逐渐移至正月初五,[6](P290)这一日人们送穷祈福,剪头发如同断财,所以这两日忌剃小儿头至近代,青海省湟河地区,小儿剃头选日子的口诀是:“初七、十三、二十三,初八长命十五安[7](P64)还有的地方,笃信农历正月不宜剃头,因为“正”与“蒸”同音,如果正月剃头,孩子就会变成“蒸笼头”,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而在二月中满月的婴儿,大多在二月二举行剃头仪式,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杭州地区认为五月是“毒月”,该月毒虫滋生,易得灾病,有小孩不剃发的禁忌[8](P123)(二)仪程主要由新生儿姥姥(外婆)家主持全国大多数地区,满月剃头仪式由婴儿姥姥家赠礼,布置礼堂,婴儿的舅舅主持,或必须有舅舅参加。
山东一些地区,如果舅舅没来,则在婴儿身旁放一蒜臼,臼与舅同音,以示舅舅在场剃满月头这天,亲朋好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特别是姥姥家,更是要事先准备好孩子的衣裤鞋帽和各种食品,早早赶来,看望小外孙和女儿在浙江绍兴,满月剃头时外婆家礼物中必有圆镜、关[来自wWw.lW5u.CoM]刀、长命锁,圆镜照妖、关刀驱魔、长命锁锁命三)由剃头师傅为婴儿剃发 剃胎发时,必须预先约定好剃头师傅剃头师傅到家中时,最好能边走边唱喜歌,恭喜喜得贵子,如“一进大门步步宽,脚上踏着紫金砖,紫金砖上生莲子,莲子上面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状元一定出在你府上[9](P185)给婴儿剃头时,剃得不干净不要紧,但决不能把头皮剃破,边剃边唱口彩,如“金刀先剃状元头,剃后头发青幽幽二刀再剃卧蚕眉,八字剑眉分东西三刀再修韦陀脸,白面郎君无人赶四刀修耳修颈项,娃娃长得肥又壮[10](P1735)剃毕,则送给剃头师傅红包一个,以及熟鸡蛋或鸭蛋数枚作为酬谢,有些地方剃头师傅的喜钱(报酬)由婴儿舅舅负责剃满月头的报酬要比平时剃头丰厚,但是技术要求高,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担当有些地方负责剃头的人不一定是理发师,而是婴儿的舅舅剃发时还要布置礼堂,准备剪刀、蜡烛、葱和艾草等,这些物件都含有趋吉避凶的意味。
四)落发的处置剃掉的胎发不可随意丢弃,要悉心收藏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浴儿落胎发毕,以发入金银小合,盛以色线结绦络之,抱儿遍谢诸亲客[11](P190)明代《永乐大典》:“胎发落在手中安,双亲收向画堂前起家贵子由兹得,富贵荣华五福全[12](P3779)民间保存胎发,主要为了辟邪压惊,需要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然后缝缀在孩子枕头里或衣服内,或者放在褥子下面,或者挂于家堂高处,或者送入家庙浙江省富阳县一带,甚至会在胎发里混一点狗和猫的毛,再用红纸包好保存,寄希望孩子和狗、猫一样健康成长[13](P199)山东临沂一带会取婴儿的一缕头发踩在鞋里,象征孩子结实、健硕也有的地方不保存,将其带到村外让大风吹走,谚曰:“大风飘,小孩长得高;大风扬,小孩长得强此外,还有用婴儿剪落的胎发制成胎毛笔的习俗,这种习俗唐代就已存在,诗人齐己《送胎发笔寄仁公诗》:“内为胎发外秋毫,绿衣新裁管束牢[14](P22)当时文人使用胎毛笔蔚为风潮明清时,“胎毛笔”又称“状元笔”“神笔”,并寓有驱邪保平安之意[15](P42)今日虽然不再用毛笔写字,仍有不少家庭制作胎毛笔收藏或留作纪念五)挪窝挪窝又叫移窠,移巢、满月游走等,关于这一礼俗,《东京梦华录》:“满月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
婴儿刚出生时是不能随便走动的,满月剃头后母亲就可以抱着婴儿到别人的房间里去,四处游走,这便是移窠有些地方剃头后,家人给婴儿穿上新衣服,带上帽子,抱着婴儿上街,让他出门去见见世面,到各处去兜一圈,称为“兜喜神圈”浙江湖州一带“婴孩满月剃头之后,须与舅父怀抱前走,姑父撑雨伞遮于婴孩头上随之,赴街一圈”安徽寿春等地婴儿满月剃头后,也要请舅父抱着到大街上走一趟,如遇见行人,就同婴儿说:“认得吗?不要怕”这种习俗都是让婴儿外出见见世面,将来不怕生人,举止大方,出息能干,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16](P242)这个仪式似乎象征着孩子终将离开母亲的怀抱,走出家门,闯进外面的世界此外,有些地方有在这一天外婆或舅舅来接婴儿母子回娘家小住的风俗,俗称“走满月”“搬满月”或“叫满月”二、汉族婴儿“剪胎发”的文化蕴涵(一)健康祈福婴儿生活尚不能自理,剃剪胎发便于维护清洁卫生,有助于健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剪掉胎发可以使头部清凉,防止生痱子、皮疹、湿疹等古时民间还有头发过多,会吸吮婴儿血液的说法,所以在一定期限内婴儿头发必须剪掉,否则将影响健康,[17](P144)《韩非子·显学》就载有:“夫婴儿不剃首则腹痛”[18](P485)。
再者人们认为头发如果常剃就长得好,剃剪胎发、甚至眉毛,婴儿可以长出浓密的头发和眉毛汉族以密发、黑发为美,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不屑髢也[19](P177)《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20](P308)长着乌黑、浓密的头发代表着健康、好养,而发黄、稀疏的头发则意味着营养不良、不健康二)民俗祈愿除却健康因素,为婴儿剃剪胎发还出于民俗祈愿:去除血污,剃除秽气人们认为胎发沾染着生产时的血污和晦气,所以婴儿要在出月房(产妇坐月子时的卧房)前剃掉,避免触犯神灵清·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五《剃胎儿发》载:“小儿未剃胎头,不可抱近神祠司命之前,秽触神圣,令儿不安[21](P211)古时医疗条件差,婴儿夭折率高,三日、七日、满月、百日等,都可说是婴儿的生命关隘,在这些日子里,举行庆祝(如满月礼),既告知亲朋,婴儿平安无恙,又通过剃胎发、留胎发等活动为婴儿作进一步祈福,保佑婴儿继续健康成长剃剪胎发也寄予着家人对孩子从头开始、人生幸福圆满的希望和祝福在婴儿剃剪胎发的过程中,剃发师傅通常会吟唱祝福性的口彩,多是恭喜主人家喜得贵子,祝福婴儿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等,这些祝福性的口头语言直接映射了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生活安定的期盼,在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的古代是精神民俗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婴儿胎发的留发式样多模仿吉祥、辟邪的动植物,如牛角、鳖尾(yǐ)儿、寿桃等,祈求婴儿不受鬼怪伤害,祛病消灾;或具有佛教发式的特征,寓意佛子,受神灵、菩萨的保佑,健康成长,反映了民众驱邪纳福的心理[22](P81)大多地区会将剃落的胎发,细心收藏起来;少数不保存的地区则是借助大风将落发吹走,这两种方法看似不同,实则同是保护胎发不为他人所得因为头发被认为与主人存在同感关系,胎发为他人所得,被拿去入药①(免不了受到火烧水淹,可谓是饱受“酷刑”),被拿去做法②,都将影响婴儿的身心健康,招致疾病或灾难,人们自然不愿意将自家婴儿剃落的胎发随意丢弃胎发的处置是家人希望婴儿胎发不为他人所得,以免对婴儿造成伤害的一种保护行为,也反映了家人祈求婴儿健康成长的祈福心理三)传承孝道婴儿胎发的剃剪通常采用剃剪但不剃光的方式,[来自www.LW]这又与汉族独特的发文化有关在古人心中,头发在传承孝道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孝之始也[23](P2)汉族认为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的,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胎发更是被认为直接受之于父母,是母亲孕育的产物,留住胎发就保住了父母精血,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先秦时,剪胎发后所留的鬌发将继续生长至眉时方可剪去,幼儿垂至眉边的短发称为“髦”,髦除了用以描述幼儿的发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古时男子侍奉父母时所戴的发饰品,郑玄注:“髦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24](P233)男子戴髦是为了讨父母欢心,并且时刻提醒着要以赤子之心孝事父母,父母去世方可摘除虽然男子戴髦的习俗至汉代已不复存在,但是其象征意义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婴儿头上留发不剪的部分又被称为“血发”“孝顺发”,就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意”,象征着婴儿长大后孝敬长辈山西一些地方这部分留发又称“舅舅发”,以示不忘娘舅,如果外甥有失礼之处,就会被舅舅指责:摸摸看,你后脑壳的头发是从哪里来的?(四)社会身份的认同在先秦时,无论贵贱,婴儿都要剪掉胎发后才能见父亲(之前都是与父亲分居的),由父亲为之取名《礼记·内则》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贵人则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浣,……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2](P763)孩子的名字将被告知家属和宾客,记载在书简上收藏起来,并逐级向上申报备案[25](P114)后来,随着剃胎发日提前至满月,又演变出满月命名的习俗,在《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中亦有记载。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通过仪式使他们为社会认同,成为社会成员和社会中某一特殊群体的成员[26](P191)很显然,在熬过多个生命的关隘后,身体健康的婴儿通过剃胎发仪式,由父亲为之命名,正式被家族接受,成为家族的一员,与亲友们见面,接受祝贺剃发仪式的参与人员除婴儿家庭成员——本姓亲属外,还包括外婆(姥姥)家、姑家、姨家、街坊邻居等外姓亲属,各种身份成员通过赠送礼物参与到社会身份的认同中来而在满月游走的过程中,婴儿活动地点由家庭扩大至整个村落,参与人员扩大至其他未参加仪式的乡邻,以获得他们的认同继而通过“走满月”习俗,把婴儿介绍给外婆家未参加剃满月头仪式的其他社会成员,婴儿活动地点也扩大至其他村落,与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成员发生关系,将这种社会关系的认同扩大至外亲关系中,实现了婴儿外亲关系的确认随着婴儿活动地点不断扩大,与更多人进行更广泛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同时,婴儿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又将逐级申报至各级官府备案,在法律上正式成为社会一员,也将会履行官方规定的赋税、徭役等社会责任和义务五)舅权关系的体现舅权是一种社会关系,即舅舅与外甥之间存在的特别亲近的联系和相关的权利与义务,舅权关系虽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产物,到父系氏族时代,生活中仍有残留。
[27](P25)舅舅虽然不是家庭成员,但是备受尊敬,外甥出生、满月、结婚等喜事舅舅是必到的贵客,外甥婚嫁、分家、母亲去世等重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