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世界航空发展史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78KB
约22页
文档ID:545702587
世界航空发展史_第1页
1/22

民航运输机发展史前言飞机是人类 20 世纪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莱特 兄弟在 1903 年发明飞机的最初几年里,各国的军方一直是航空 发明的主要资助者,莱特兄弟飞机的第一个买家就是美国陆军通 信兵团,还曾因安全因素连续造成十一名军官因失事而殉职,被 飞行安全界称作“最初的十一人”(the first eleven)直到 一次大战结束后,随着军事需要的剧然减少,才开始将之应用于 民间的邮政及交通运输早期受机械可靠度及天气等因素限制, 搭乘飞机旅行往往被看作一种冒险性的时尚方式,直到 60 年代 后期,随着喷射机飞行高度高过大部分的天气变化(三万英尺左 右)、同时可提供快捷而又平稳舒适的旅程,搭机旅行才逐渐广 为大众接受目前全球每年搭乘飞机的旅客约有 16 亿人次之多, 还在逐年不断成长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飞机的优点是快捷与机动:快捷在 追求高效率的今天,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时间其次是机动,飞机 不受高山、河川、沙漠、海洋的阻隔,且可根据客货源数量随时 增减班次而在众所瞩目的安全性上来说,拜科技进步之赐,世 界民航定期航线失事率已大幅降低,目前西方国家设计制造飞机 的平均百万操作小时(飞时)失事率仅约 0.37,远较陆路运输 为低;但因为空难事件的单一死亡率较高,故其安全性仍为舆论 关注与质疑焦点。

依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七号附约规定,航空器依其 升力来源之不同可归类为( 1)飞机( 2)旋翼机( 3)滑翔机( 4) 气球或飞艇等4 个类别根据「白努利原理」,飞机的升力来自 依本身前进时行经翅膀的气流所产生,旋翼机(或俗称的直昇机) 则利用「旋翼」的圆周运动产生升力,改变旋翼的运动即能改变 其飞行状态滑翔机本身不具有动力,需靠外力拖曳运动後再利 用长长的翅膀产生升力,然後顺着地表的上升气流「御风而行」; 前述三种航空器都比空气要重,气球或飞艇则比空气要轻,完全 利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浮於空中,除了供作交通工具外, 在一次大战时曾被广泛运用作为对敌方城市轰炸或战线观测的 载具第二节、展翅初飞在飞机大量使用之前,1909 年 11 月 16 日,德国发明家齐 伯林创办了德国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DELAG,後来转为国营 DZR 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性质的民航运输业者该公司 自 1910 年开始用飞艇载客收费,到 1913 年 11 月第一次世界大 战爆发前夕,该公司在德国各城市间运送了 34000 旅次,无一伤 亡,确立了「航空公司」的基本经营型态一次大战结束後,该 公司及其後续者的齐伯林飞艇继续用於客运并成为新兴粹纳政 权展示国力的标志;直到1937 年5月,填充氢气的飞艇「兴登 堡号」在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时,於纽泽西州降落场地不幸着火 失事,事件照片及目击者惊悚证词被当时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无线电广播)广泛散布,终止了各国继续发展飞艇的意 愿;而媒体报导与飞航事故间的隐晦而又复杂的关系才方兴未 艾。

固定翼航空器定期商业客运则开始於1914年1月1日,美 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开辟了一条飞越海湾、连接圣彼得堡 (St.Petersburg)和谭巴市(Tampa)的旅游航线(Air Boat Line), 每天两个班次,飞行时间仅23分钟,在旅游旺季共经营了5个 月,载客1204人次这个航线充份展现了空运快捷的长处:两 地间搭船需要2小时,乘火车绕一大圈需要12小时,汽车更要 花上24小时,搭飞机只需23分钟,航空的优势显而易见第三节、一次大战後的发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各国倾全力将航 空力量展现在军事活动上飞机性能经过4年激烈战争历练,无 论在飞行性能还是结构强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昇战後,大量 剩余飞机被欧美各国政府以低价抛售求现,数以千计的飞行或技 术人员急需谋求军事以外的出路,造就了第一次「军转民」的浪 潮,同样的情况也再度发生於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後蓬勃发展 的民用航空市场上时至今日,军方资源仍是许多国家民航事业 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Commerical,当时被称作「维梅机」或「维美机」,该机 因性能不佳,在欧洲只卖出了3架,幸而有北洋政府的订单方能 维持生产,不过该机北洋政府进口数量虽多,主要用途还在供作 军阀混战时轰炸和侦察之用,真正在民航运输上发挥者极少。

同 时,德人容克斯由战时的JTO型轰炸机改良成世界上第一架全 金属单翼的F-13型4人座民航机,此机性能优异,在民航运输 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被60多家航?空公司采用,巴西航空甚至 使用到1954年民初各方军阀及北伐军(俄援装备)以至国民 政府时期均曾使用过F-13型机一战刚结束时的民航机多由军用轰炸机改装而来,荷兰人 安东尼?福克从1919年的4人座单发动机的F.2开始,才开发了 一系列纯民用飞机1925年,福克再度以他的木质福克F.7a/ 3m 开创三发动机飞机设计的新潮流这种飞机实际上是单发动 机F.7的三发衍生型,後来还有F.12和F.20等後续机型一时 之间,三发动机的设计除了在欧洲造成风潮外,也影响了大西洋 彼端的美国:位於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公司在1926年推出一种全 金属三个发动机的Ford Tri Motor 14人座客机,因外型酷似被 称作「锡鹅」(Tin Goose) 0 1928年,波音公司也生产了非常 类似但体型较小的Boeing 80型三发动机双翼机国民政府时期 与美方合办的中国航空公司曾引进福特「锡鹅」机,而另一家与 德国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为了在市场上与其竞争,紧急进口了大 名鼎鼎的德制容克斯Ju-52机多架,被称作「大容机」。

其中有 一架还售予国民政府成为 蒋公座机,民国 25 年西安事变时由 蒋夫人乘座该机前往西安营救,从而留下了历史镜头0德国容克斯公司在1930年推出了单发动机的Ju-52/1M 并在1932年改为装置三个发动机的Ju-52/3M这种飞机采用与 该厂 F-13 型机相同的波浪形金属蒙皮,结构坚固可靠,复翼式 的襟翼及副翼组合,具有良好短场起降能力,曾参与西班牙内战 及二次大战,成为纳粹空军运输主力,也是德国伞兵的标准突击 运具,被昵称为「钢铁安妮」 1929 年,容克斯另外还生产了 外型巨大的30人座的G-38,部分旅客居然被安置在该型机宽大 的机翼里20 年代欧洲在民用飞机的发展处於领先地位,除了英、法、 德等国各自发展外,小国荷兰的福克厂一系列优秀的民用飞机迭 创长程飞行记录,也开发了三发动机飞机设计的新潮流二次大 战後,该厂还陆续发展 FK-27、FK-28、FK-50、FK-70、FK-100 等机型,但在 90 年代航空界不景气中仍以破产告终,其产品目 前由该厂员工组成的「Fokker Service」来维系,国内华信航空 仍是其大宗用户第四节、经典年代进入30年代後,世界航空发展的优势逐步落到地大物博的 美国人手中,我们可以从一些统计数字中略窥一端:在1926年, 美国一年只有5,800 人次搭过飞机;但在1930年,虽逢经济大 萧条,却仍有417,000人次的搭乘量。

这股热潮要感谢一个称为 林白的美国航空邮件公司飞行员, 1927年5月,林白独力以33 小时冒险飞越大西洋,成为首位由美洲到欧洲不停靠的飞行员, 他的壮举给予美国政府、民航业界及飞机制造厂极大的鼓励,投入大量资源从事相关的发展,这种优势仍保持到今天1931 年,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外观现代化的轰炸机B-9,参与当时美国陆 军航空兵的竞标案,不幸落败波音遂以B-9为基础开发出一种 新型民用飞机,称为B-247,它的外形新颖,采用半硬壳机身及 可收放式起落架等新技术,可载客 10 人,性能超过当时所有的 民航机,被公认是第一种“现代化”的民航机,连爱好新事物的 少帅张学良也曾购买一架作为专机,後来转为国府空军所用该 机於1933年2月首飞,3月起投入联合航空公司(UA)营运, 在该年的夏天便创造了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只需1 9小时45分 钟的速度纪录因为波音公司最初只肯将B-247卖给当时属同一 个集团旗下的UA,使UA的对手环球航空(TWA)非常不满,转 而求向另一家飞机制造厂道格拉斯公司,成功开发出了 DC 系列 客机道格拉斯公司於1933年推出DC-1,1934年为了与波音公 司的B-247抗衡,再推出加长型的14座DC-2(我空军使用者称 为「大达机」),航空公司反应不错,遂又开发了加宽机身、21 人座可带卧铺并有空厨提供热食的DC-3,从此掀开了波音和道 格拉斯(後来的麦道公司)两家公司长达数十年的竞争,直到 1996年底波音将麦道合并为止。

DC-3是一种性能良好、安全又 可靠的飞机,堪称目前最为长寿的一种飞机,直到今天仍有少数 还在世界各地飞翔其强化机身底部的军用型 C-47 除了在二战 时空投盟军的伞兵,飞越驼峰运送支援中国抗战物资外,战後的1948年和C-54 (DC-4军用型)共同执行柏林空运任务,在军事 运输上占有历史性的地位DC-3以其更大载运能力抢在波音B-247前面,成为当时世 界上最成功的设计波音为了重新夺回B-247失去的优势,便开 始生产的革命性的B-307「同温层客机」,於1938年首飞这 是一种从由B-17「飞行堡垒」轰炸机发展出来的设计,成为世 界上第一种座舱增压客机(机身截面也由B-17的方型改为圆筒 型以均衡内部压力),它可以飞得更高(一万尺以上)以避开大 部分的天气变化,却又使旅客在高空飞行时不受稀薄空气的影 响第一批B-307於1940年中左右由环球航空和泛美航空(PAN AM)使用,但是因为舱压可靠性等问题并没有大量被市场接受从30年代至50年代的20年间里,由於飞机的续航力有限, 曾使水上飞机(或水陆两用机)一度大行其道水上飞机最大的 优点是使用时不需要专门的场地为了多载载客、飞得远,飞机 的尺寸不怕大,因为在浩瀚的江洋湖面上总会找到供飞机起降的 地方,其巨大者如德国多尼尔公司的Do X型等;美国泛美航空 也曾使用波音公司制造的B-314飞艇,运作於「中」美间定期航 线(旧金山至上海及香港等地),中国航空公司也曾使用过 Loening公司的C2H水陆两用飞机(洛宁机)经营长江航线,直 至中航引进DC-2後方才退居第二线,抗战时期还曾纳编为我空 军後备兵力。

随着客机性能的提昇和二次大战时因军事需要在各 地广建机场,战后水上飞机就逐步退出了空运市场30 年代的美国,除了波音和道格拉斯公司之外,还有一家 洛克希德公司也致力开发新型的民用客机,以代替该公司最早发 展,但并不受欢迎的「猎户座」(不是该公司制造的另一种P-3 「猎户座」反潜机,但显然洛克希德公司很喜欢这个名字)为 满足环球航空公司对增压座舱、不着陆横跨美洲和越洋飞行的要 求,洛克希德公司自1939年开始了 L-049/1049/1649系列「星 座式/超级星座式」客机的设计(军用型称C-69/C-121),这种 客机後来成为该公司最富盛名的流线设计第一架星座机於1943 年1月飞行,它比竞争对手:DC-3的后继机DC-4更大、飞得更 快,於 1946 年初交付给环球航空公司,投入纽约至巴黎之间的 大西洋航线第五节、二次大战後的发展二战期间发展的道格拉斯DC-4/C-54是第一种采用前三点 式起落架的客机/运输机战後更有许多航空公司把战时军用剩 余物资的C-54运输机改装为DC-4民航机使用,我国民航空运公 司(CAT )及中华航空均在其中同时为了和星座机竞争,道格 拉斯公司还研制了 DC-4的加长型,86人座的DC-6 (军用型称为 C-118,曾为我国「中美号」总统座机,到70年代初期被另一架 波音 720「中美号」取代),於1947 年 4 月投入使用,後来又 特别为泛美航空的大西洋航线设计了加长型的DC-7。

与此同时 的DC-5,则是种没有被大规模运用的小型飞机波音公司也在B-29 “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