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第二课时:简便计算和稳固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那么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计算中可以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1.用简便方法计算62×37+38×37 36×99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展简便计算二、新授1.导语在分数四那么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稳固练习)2.教学例3出例如3:计算(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老师板书:(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学生把题目做完:三、稳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2.练习十五的第7题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敏3.练习十五第8题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四、全课小结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2.在分数四那么混合运算中,假如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五、作业练习十五第6、9、10题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一、教材《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互相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根底。
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根底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展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的根底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即:1、在详细情景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步学生观察与考虑相结合的才能以及分析^p 问题的才能确定了两个情感目的,即:1、培养学生擅长考虑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重难点目的是: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步学生观察与考虑相结合的才能以及分析^p 问题的才能。
对于两个重难点目的,我将采取直观教学的形式〔既PPT课件演示〕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相结合,以此来分解难点,从而打破难点,化难为易二、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和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PPT课件进展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如今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考虑与交流如: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展探究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展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考虑,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展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鼓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展两次探究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究……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通过学生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展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才能、操作才能和观察才能,又培养学生擅长考虑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才能也就进步了。
四、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1、温故而知新我设计了两道题,都是用PPT课件展示出来,一是什么是正比例的填空题,二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两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既是复习旧知,也是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这一过程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汇报交流——师生评价的方式2、初探尝试,引入新课首先用PPT课件展示出来,这一内容是教材第22页的内容,通过填表、说一说、连线、交流、展示等来提醒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提出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3、探究与研究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结合实际安排了两个探究内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究与研究能更准确地从活动中得出结论,更深化的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同时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更准确地进展描点、连线和估计这一过程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利用PPT课件进展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到达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目的4、反应练习我安排了3道题,一题是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二题和三题是有关正比例图像的练习以及利用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络。
练习题在我设计的题单中,同时我也利用PPT课件进展逐一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进步教学效益,使本节课的第3个教学目的得以完成,充分打破重点和难点5、课堂总结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教材分析^p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展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根本性质;可以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根底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展分数除法计算学情分析^p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根底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根底上开场学习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究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开展分析^p 、比拟、抽象、概括的才能教学目的1.通过详细的问题情境,探究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展分数除法的计算3.培养学生分析^p 、推理才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那么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100×3=300〔g〕〔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300÷3=100(g)〔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300÷ 100=3〔盒〕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都是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出示问题1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5÷2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5÷2=4÷2/5=2/5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5÷2=4/5×1/2=2/5〔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展示学生的分法师〔指着涂色局部〕:你所表示的这一局部是4/5的多少?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3〕比拟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三、稳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四、课堂小结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那么是什么?〔学生总结〕五、作业布置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 第四课时: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内容: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步学生用方程解容许用题的才能教学重点:分析^p 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教学难点: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准备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 x)(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 x)(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 x)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____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二、新课一)学习例3.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出例如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____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二)变式练习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1)题目中的数量____了什么变化?(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