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牡丹江街道的历史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49.85KB
约2页
文档ID:40718638
牡丹江街道的历史_第1页
1/2

黑龙江档案 2014 年第 6 期 总第 207 期牡丹江街道的历史誚高艳瞩 目龙江街道是城市的一个窗口它直接导致我们对一个 城市产生不同的印象与评价正如简 · 雅各布斯在 《美 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中写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街道有生气, 城市也就 有生气; 街道沉闷, 城市也就沉闷一般来说,街道是随着城市的形成而产生的(也有 沿着街道形成城市的例子)所以,街道的历史,是包含 在城市的历史里的既然有历史,街道的名称无疑会被 打上时代的烙印一1920~1930 年,中东铁路哈尔滨地亩管理局在牡 丹江站周围地段发放过三次街基号,街路地段不断扩 大,人口继续增加,店铺作坊日益兴起,逐步形成集镇这是三四十年代的太平路,被称为牡丹江的中央 大街, 是城市中最好的一条街道, 北端是牡丹江城市门 户——车站, 南端是城市规划的市中心1934 年建,命名太平路,1966 年太平路改为红卫 兵大路,1974 年同南端的大安路合一统称太平路,1976 年复名太平路1934 年 6 月,伪满电业株式会社直属营业所设立 的牡丹江支店,地址即现在太平路电业局次年,日本 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在牡丹江筹建领事分馆,地址也在 太平路上。

1937 年,太平路铺设柏油路面1939 年,伪 满禁烟总局在牡丹江省设专卖局,地址即太平路今第 二医院门诊部二新华路——1935 年建,原称远山大路, 1949 年更 此名1939 年,溥仪来牡丹江“巡幸”,经新华路登北山鸟 瞰市容 骳 髊 髖 -历 史钩沉黑龙江档案 2014 年第 6 期 总第 207 期萨布素与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 卡伦、巡边制度和驿站的建立誚刘秀忠萨布素(1629~1701 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 首任黑龙江将军1629 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 (今黑龙 江省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1664 年,为宁古塔骁骑校 时,曾带兵抗击沙俄入侵者后来累迁至黑龙江将军 1685 年,奉命率兵围攻雅克萨城,俄军首领托尔布津投 降,被遣返俄国1686 年,托尔布津又率兵至雅克萨筑 城盘踞,萨布素遂引兵抵雅克萨城下,大败俄军1689 年,清廷使团赴尼布楚与俄方代表戈洛文谈判,萨布素 为使团成员之一,率水师溯流至尼布楚,以保证清朝使 团的安全同年,双方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尼 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达 18 年之久,他不仅在抵抗 沙俄侵略的斗争中建立赫赫战功,而且还为建设中国 东北北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一提到萨布素,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反沙俄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功 绩,而往往忽视了他在黑龙江边防建设方面所建立的 伟业丰功萨布素在任期间,十分重视黑龙江的边防建 设,加强黑龙江地区的防务,为巩固黑龙江边防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也保证了当时黑龙江地区的长治久安这 集中体现在黑龙江地区卡伦、巡边制度和驿站的建设 上 卡伦,亦称“卡路”,满语把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叫 “卡伦”,即今之边防哨所卡伦的类型有三:常驻卡伦; 冬夏就水草移徙卡伦;随时建置卡伦,防务稍松,则撤 去常见的是常驻卡伦为了防止内地流民流入“龙兴之地”,早在康熙二十年(1683 年)就已在“呼兰设卡伦 八处”这是文献记载中黑龙江地区设立最早的卡伦 萨布素担任黑龙江将军之后,为了适应边防形势的需 要,着手在边防要地设置卡伦这是黑龙江地区作为防 止外侵而建立的最早卡伦不过当时卡伦还很少,也很 不完善尽管如此,卡伦的建立,仍然对加强黑龙江边 界地区的控制、防止外敌侵入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防 止沙俄侵略的重要军事前哨阵地,因而卡伦的设置在 黑龙江地区边防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给予充分 重视 巡边相当于现今边防部队的巡逻,谓之“察边”。

巡 边分为每年巡察和 3 年巡察两种在建立卡伦的同时, 萨布素也在黑龙江地区建立起巡边制度齐齐哈尔、墨 尔根和瑷珲三城副都统都分别负责一定的辖区,定期 派兵巡边这是当时边疆防务的一种形式,以此代替边 境线的守备部队,定期巡逻,一旦有事,担负各区的副 都统派兵前往国境线,应付非常事变据《龙沙纪略》记 载:每年六月,由黑龙江将军所辖三域(齐齐哈尔、墨尔 根、瑷珲)各派出协领一员,率领官兵百名,前往额尔古 纳河和格尔必齐河巡察边界齐齐哈尔派出的官兵,西 渡诺尼江(嫩江),翻越大兴安岭,沿海拉尔河前往到额 尔古纳河,顺界河向东北方向巡察,进抵额尔古纳河中 游的墨勒克河;墨尔根派出的官兵,也渡诺尼江,西北 行,翻过大兴安岭,前往额尔古纳河,负责从墨勒克河 口至额尔古纳河口一段的巡察;瑷珲派出的官兵,乘船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誚三爱民街,1934 年建命名时,太平路以东称紫云街, 以西称金铃街1947 年因爱民区政府驻在金铃街,改为 爱民街1966 年东西两街合并统称爱民街四东长安街,1920 年形成时命名,1966 年更名东方红大街,1974 年与太平路以西的长安大街合并统称长 安大街,1981 年地名普查时复名。

西长安街,1920 年形成,因位于原大安路西侧得名 1927 年,该街开始设公用煤油路灯1974 年,与太平路以 东的东长安街统称长安大街,1981 年地名普查时复名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档案局)[责编:吕海霞]- 骳 髊 髗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