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莆田话(莆仙方言)百科系列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2MB
约38页
文档ID:39979136
莆田话(莆仙方言)百科系列_第1页
1/38

莆田话(莆仙方言)百科系列第一篇:历史起源莆田话,通用于莆田市境内,目前使用者约有 500 万人学术上称莆田话为莆仙方言、兴化方言,最早出现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并在南朝隋朝逐步发展成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数次人口大迁移,其中有一部分中原汉人南下福建,带来了当时的古汉语,在莆田地区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莆田话因此,莆田话的本源是中原正统的古汉语在莆田话中,几乎每个读音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古汉字历史上的莆仙地区(莆田、仙游)开发比较早据史载,早在 7 世纪,这两个地方都已置县,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设立兴化军(后为兴化府)发展到宋代,这里已有 3 万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长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而且创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莆仙戏,是流行于这里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它不但保留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俗与思想,也保存着许多方言语汇甚至直到今天,莆田话和台湾话仍有超过 50%可互通,对于联络两岸感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千百年来,莆田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二县组成的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 2400 多名,更有文武状元 22 名、宰相14 名、尚书(中央政府各部部长)近 70 名——这些还不包括移民外地的莆田人。

可以说,莆田市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科举名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标准普通话的日益普及,莆田话的推广和传承受到严重冲击,莆仙地区已渐渐没有了那种淳朴而又古老的乡音氛围由于当代莆田人多数在外地经商,除了涵江、仙游、湄洲、南日等地区的还在说莆田话之外,在莆田市区等较发达地区的人们、以及 90 后新生代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说标准普通话有鉴于此,历史悠久的莆田话很可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2010 年 12 月 2 日,莆田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设时,参会同志认为,《建议》既要体现中央、省委精神,又要结合当地实际,既讲普通话,又讲莆田话要加强保护莆田话,避免因无人使用传承而日渐失传作为福建莆田人,大家应该自觉参与到保护莆田话的行动中来第二篇:发展演变莆仙方言(莆田话),是古代闽越族原住人和不断南迁的中原汉人产生文化交融的产物,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据史载,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兵南征东越王余善,部分汉兵就在莆仙地区定居下来汉朝末年,长江江南的汉人始入福建,这些汉人讲的是闽语的原祖古吴语(江东话)和古楚语,此时闽语(福建话)还未形成晋朝永嘉之乱之后,大批华北和中原汉人入闽,而带来了 3 世纪时期的北方口音,福建汉人的语言开始发生大变化,这是日后的闽南语的雏形。

五代时期,中原人士为躲避战乱迁入莆田地区,是较大规模的中原士族进入莆,也为莆仙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科举名邦、海滨邹鲁”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基因唐初,漳州发生“蛮獠啸乱”(土著暴乱),朝廷派兵入闽镇压之后,陈政、陈元光(开漳圣王)子孙四代镇守漳州 100 多年,促使闽南语在此时期形成当时莆田地区尚属泉州行政管辖,通用语言为闽南语 公元 979 年,宋太宗在今日仙游县北部的游洋镇设立兴化县,建兴化军,翌年划泉州的莆田县和仙游县来属,自此莆仙地区与闽南地区分离,本地语言开始脱离闽南语母体,独立发展而且,由于莆仙地区毗临福州地区,两地居民交往密切,莆田话又逐渐受福州话的影响,慢慢丧失原有的闽南特征,增加福州话的味道,特别在音韵上表现出向闽东靠近的趋势,其自身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进而发展为一种独立方言,兼具闽南语和福州话特色到了近代,莆田话更进一步向闽东靠近,原有的鼻化韵全部脱落,而与仙游话在韵母体系上产生差别可以说,正是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莆田话才演变成了具有闽南话和福州话过渡色彩的方言不论是从外地人或莆田本地人看来,这里的方言确实既不属于闽南方言、又不属于闽东方言,而是一个颇具特色、自成一系的独特方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方言普查之后,研究闽语的专家学者把这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同闽东方言、闽南方言进行详细比较后,提出了分立莆田话区的主张由于莆田话区面积小,莆田、仙游两县之间来往频繁,故而莆仙方言的内部差异比较小,彼此可以通话但莆田和仙游两地也有明显不同的口音,例如,莆田县一般无鼻化韵母,仙游县仍保存相当数量的鼻化韵母因此通常把莆仙方言分成两大地方口音,即以莆田城关为代表的“莆田腔”和仙游城关为代表的“仙游腔”除此之外,莆田非城区的地方也存在着“十里不同音”的有趣现象例如,莆田沿海一带通常都带有鼻化韵,俗称“界外腔”;莆田江口一带受福清话影响,俗称“江口腔”;仙游机亭和园庄一带口音则受闽南话影响,挟杂“闽南腔”;而游洋、石苍、钟山、象溪、庄边、新县、大洋等山区乡镇的口音,则有明显的“山里腔”在词汇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莆田方言一般把“海蛎”称为“蚮”,枫亭却说成“蛾”,大概是指其形状如蛾虫;又如涵江常把“蜘蛛”称为“八大爷”,是源于一个蜘蛛织网迷敌拯救了明朝正德皇帝的传说莆田方言称“儿子”为“囝”,仙游方言则叫“乃囝”等等,加上“乃”的称谓是古代人的习惯用法,如“乃父”“乃翁”等 由于莆田话分化出了数种口音,很难评选出一致的正宗发音,如果一定要问哪个地区的莆田话最地道?或许还是以莆田城关话为标准。

毕竟从使用范围上看,莆田城关的方言特色基本通行于莆田市全区各个角落而莆仙戏的唱腔、道白,长期以来也以城关话为标准,所以,莆田城关话成为莆田话的代表是很自然的2014 年 8 月,由莆田市政府领衔的标准莆田话发音录制工作正式启动,此举将填补莆田话教材上的标准发音空白今后人们在学习莆田话时,终于有望采用官方出品的正规发音教材,这在莆田话的传承上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附:新闻报道附:新闻报道《《海峡都市报海峡都市报》2014.10.30》2014.10.30 政事版政事版 P04P04 页(摘选)页(摘选)经过一个多月的海选、初选、复选等层层选拔,备受关注的莆田话城关语音发音人昨日尘埃落定老年组和青年组共计 5 位发音人,将代表莆田城关 90 多万人口(含荔城区和城厢区),用最具代表性的老青两代莆田话城关口音,以语音的形式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莆田话录入中国语音资源有声数据库的采集工作,从今年 8 月开始筹备,共选取了 4个调查点,分别是莆田城关、涵江区、仙游县城关、枫亭镇发音人海选先从莆田城关开始,8 月底开始征集报名百人报名 5 人入选莆田城关发音的海选,从超过 100 名的报名者中初步筛选出了 20 名入围选手,10 月份复选,昨日最终确定,黄秀峰、尤如琴、陈秀云、欧欣欣和林俊杰为莆田话城关语音的发音人。

其中,黄秀峰、尤如琴负责老年莆仙方言发音,欧欣欣和林俊杰负责青年莆仙方言发音,莆仙腔普通话则由黄秀峰、尤如琴、陈秀云三人共同负责语音录制 预计耗时两月5 位发音候选人,接下来的两个月将进行语音录制据莆田学院的专家组成员黄国城副教授介绍说,5 位发音人将分担不同的课题任务:其中,老年男发音人需要用莆田话翻译 1000 个字、1200 个词、50 个句子;老年女发音人需要用方言翻译《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自选的莆仙风俗的故事(如送秋习俗等);女青发音人与老年女发音人任务相同;男青发音人,则仅需要翻译 1000 个字即可最后,5 名发音人还需录制 40 分钟聊天,内容必须和莆田有关黄国城副教授介绍,莆田话城关发音极具特色,在发音的“韵母”上,和其他调查点的莆田话均不同明年,预计将调查涵江区,涵江区和莆田城关发音极其接近,但在调声高低方面与莆田城关不同黄国城表示,选拔莆仙发音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记录莆仙话语音在历史发展中的变迁第三篇:发音特色一、古汉语音一、古汉语音莆田话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语音,也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许多古籍中可以看到的词汇,一直被莆田话继续沿用着,只是读音发生了变化而已莆田话在词汇上除了大量继承古汉语词汇外,另一特点是词汇的通用性较其他汉语方言发达,特别是动词。

如:莆田人的“打”字,可表达 120 多种不同意思的动作;仙游人的“装”字,则几乎可代替所有动词使用 二、八个声调二、八个声调在现代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田话因受宋代白话影响比较大,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哪些字是仄声,用莆田话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虽然分布在莆田市内各乡镇的口音略有不同,但概括起来,莆田话多由七个传统调类和一个新调类组成七个传统调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大家可以试着用莆田话念一遍“诗时死四寺失实”,恰好是七个不同音调)在这七个音调中,上声不分阴阳,部分浊上归阳去,其余仍归上声而部分阴入白读字舒化转阳去,阳入白读字舒化转阴去 一个新调类,指的是因为声母类化影响导致少数字促化(大多为上声字)成类似上声、但短促的调型例如三个人称的“你、我、他”莆田城关话各调类调值:阴平 533,阳平 24,上声 453,阴去 42,阳去21,阴入 21,阳入 24 仙游城关话各调类调值:阴平 54,阳平 24,上声 32,阴去 52,阳去21,阴入 2,阳入 4 。

三、清齿龈边擦音三、清齿龈边擦音在莆田话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发音,就是国际音标中的清齿龈边擦音“ ɬ ”(在国际 X-SAMPA 符号体系中用 K 表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发 s 和 sh 的音,在莆田话中都念做“ ɬ ”(如:四、十的发音) ɬ ”音主要见于美洲原住民语言除此之外,欧洲语系中的威尔士语也有这个音,并因此而闻名(在威尔士语,此音以字母“ll”来表示)另外,在中国的苗语、壮语、临高语、黎语、粤语四邑方言、海南话也有这个音有意思的是,在《指环王》系列中的精灵语辛达林与昆雅也有出现这个音,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以 lh 和 hl 表示应该说,清齿龈边擦音是莆田话中最有特色、也是最难掌握的一个发音,其学习技巧如下:1.发音方法是摩擦,要让气流通过位于发音部位的狭窄通道,发生湍流2.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舌叶)抵住上齿龈脊发音3.发声类型是清音,意味着发音时声带不颤动4.本辅音是口腔辅音(口音),发音时空气从只从口里流出5.本辅音是边辅音,气流从舌两侧流过,不从中部流过6.气流特点是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喉门流出四、没有前后鼻音和平卷舌音四、没有前后鼻音和平卷舌音莆田话在语音上的一个特点是,无前后鼻音之分,只有鼻音尾韵;无平卷舌音之分,仅有舌齿音。

因此,年龄较大的莆田人说普通话常闹笑话好在这个现象在年轻一代中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五、音变复杂五、音变复杂莆田话难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莆田话有着独特的音变特征所谓音变就是某些字、词在同其他字、词连读时,语音发生了变化虽然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征,但远比莆田话来的简单丰富多彩的音变,也是莆田话被称为“最难破译的语言”之一,据说在战争年代还曾作为军队暗号使用,立下大功六、文白异读六、文白异读莆田话是由古代闽南话演化而来的,其汉字读音系统里边同样存在着和古代闽南话类似的汉字文白异读现象(官话和大白话的读法迥异)比如,莆田话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有文读和白读两种截然不同的发音通常,莆田话的词语应该念文读音、还是念白读音都是约定俗成的,一般本土的词汇用白读音,而新近产生或者从官话引入的词汇用文音来读有的词汇既可以读文音,又可以念白读话,但是意义却有差别例如“行动”一词,两个字都用白读音念为 kia taŋ 的时候,其意思是“走动”,而两个字都用文读音念为 hɛŋ tɒaŋ 的时候,其意思是“进行某种行为”第四篇:书面教材关于莆田话的书面教材,比较系统的文献资料有以下四套:一、一、《《莆田市志:方言篇莆田市志:方言篇》》《莆田市志》是由莆田市政府 2001 年汇编出版的,其中第 43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