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话语标记“来”的分析.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4.50KB
约7页
文档ID:206126826
话语标记“来”的分析._第1页
1/7

话语标记“来”的分析摘 要:在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里,话语标记是近年来学者所热衷研 讨的课题人们的日常交谈或者电视节目的对话,出现话语标记也是很常 见的语言现象,这些话语标记是很难从句法功能方面来分析解释的文章 以转写对话式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话语语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出现在 节目对话中的话语标记“来”,并将仔细地说明它处于对话中的位置,具 有的功能以及特殊的表现形式关键词:话语标记 来 功能 表现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对于“來”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其作为动词或助词的 句法功能但是对于出现在日常生活对话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如“来,我 们欢迎陈教授”这样的句子,如果按照上面的研究讨论,要如何解释“来” 在句子中应作为哪种句子成分以及它的表现的具体词义应该是什么呢? 这时我们不妨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将会得到更合理的解释一、话语标记的定义Fuller指出确定话语标记应满足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将认为的话语标 记从话语中移去,它所关联的语言成分仍具有原来的语义关系;二是去掉 标记语后的话语仍然合乎语法根据这两个标准,我们分析一下“来”, 以确定它是否可以作为话语标记例如,“来,现场的所有朋友,挥手好 吗? ”按上面的说法,去掉位于句首的“来”之后,无论从语义关系还是 语法层面,对原句都没有造成影响,这时我们就可以确定“来”为话语标 记。

下面要讨论的有关“来”的内容,都是以《非诚勿扰》节目中主持人 孟非的话语语料为研究对象的二、话语标记“来”的功能及位置(一)提示受话者,引起他人注意的功能 《非诚勿扰》属于对话式的相亲节目,对话多以主持人与在场的24位女嘉宾和到场的男嘉宾为主于是当主持人与嘉宾进行话语交谈时,就 会存在多个受话对象而主持人想要确定将要提出问题的女嘉宾或者提醒 其他受话者关注此时开始说话的女嘉宾时,就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 提示了具体受话者的同时,还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的目的,这时主持人通常会在要具体表达内容的前面加上“来”例如:(1)主持人:來,任嬪2)主持人:来,7号主持人:好,来,我们欢迎(8号女嘉宾)4)主持人:来,我们介绍一下新人(2号)例(1)和(2)中,主持人采取“来”后加女嘉宾名字或者代表女嘉宾的编号的方式,以明确具体受话者而例(3) (4)中,“来”既提示了具体的受话者“8号女嘉宾”和“2号新人”,也提醒了其他嘉宾关注,同 时,话语也是为了突出后面的内容“我们欢迎”与“我们介绍一下”,从 而拉近了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趴离倘若将例句(1)改成“请任嬪提出 问题”或者直接去掉“来”,将例(3)改成“有请并欢迎8号女嘉宾”, 就会让人感觉气氛过于严肃和止式,从而增加了女嘉宾自身的压力与紧张 感。

在提示具体受话者,同时引起他人注意这项功能时,以上儿个例句中, “来”不同于作为动词和助词时的表现,它作为话语标记的位置大多是位 于句子的开端位于句首的“來”加上后面具体的受话者,使人感觉很简 洁,乂有亲和力,这也符合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另外,此处的“来”并没 有什么明确的词义,它更多地表现出强调突出的效果,此时有它无它在词 义与语法方面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也不会给人们的理解造成困扰二)话轮转换的功能“话轮”这一概念是美国的社会学家Harvey Sacks提出的,他指出 了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对受话对象说出某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话语,接着 受话者做出反应并给予回馈,于是就形成了话轮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 了 “话轮转换”这一重要概念在口常生活中或者电视节目对话中,话轮 转换的过程很重要,能够使用合适的话语标记进行话轮转换,是一门艺术 作为主持人,在节目中将自己的话轮转向另一个人,是给在场嘉宾发言的 机会,也是将话语权交由对方进行例如:(5) 主持人:来,请8号女嘉宾发表获奖感言女嘉宾:(冋答)(6) 主持人:来,再说两个男嘉宾:没有了在这两个例句中,主持人话语中的“来”作为话语标记,有话轮转换 的功能。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对话可以发生在两人Z间,也可以是 发生在两个以上受话者的条件下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发生在两人之间的 对话,必须要以受话者明确为前提如例(6)中的“再”说明之前的对 话就是发生在主持人与男嘉宾之间的,这时主持人使用“来”,是为了提 示受话者进行下一话轮而例(5)中的受话者则是24位女嘉宾,在主持 人的话语结束时,决定进行下一话轮的不是在场的24位女嘉宾自己,而 是由主持人选择谁来完成这一话轮,这时采用话语标记“来”作为话轮转 换的一种标志,将话轮传递给受话者,同时也有提醒具体某一受话者进行 下一话轮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持人为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需要从说话者那里抢夺话轮,从而来实现话轮转换例如:(7)黄磊:他要不要有家庭,要不要有 主持人:好,来,我们讨论一下这个事在这样的对话交谈里,进行话轮转换时没有挑选貝体的受话者,黄磊 的话语还没有说完,在没有放弃自己的话语权之前,主持人就开始争取了 自己的话语权,从而打断了别人话语的进行这时主持人为争取话语权而 使用话语标记“来”这时的“来”不仅有话轮转换功能,还重在表现出 主持人的意图作为主持人深知节目对话受时间和进程的限制,于是,主 持人需要有灵活的头脑,需要懂得釆取一定的话语策略來争取自己的话 轮,使用“来”就既是一种话语方式,也是一种话语策略。

既比较有礼貌 的结束上一话轮,同时为自己争取了话语权话语标记“来”在表现该功能时,其位置既可以位于句子的开端,如 (5)和(6),也可以处于中间位置,如例(7);另外,它可以位于首话 轮中,这时有示意下一话轮开始的功用,从而实现话轮转换,也可以处于第二个话轮中,则有示意上一话轮的结朿,争取自己话语权的功用在语义上,同样没有明确的词义 (三)话题转换的功能Maynard认为话题转换就是指在会话的过程中,交际者从原话题转到 新话题的一种过渡过程对话交谈过程中,话题的接续是正常的表现形式, 但是,有些时候听话人不想再继续该话题,于是试图打断说话者,结束该 话题从而实现话题转换的目的例如:(8) 主持人:来,等一会儿,我说一句,看下一条片子9) 主持人:好,来,了解一下男嘉宾的情感经历10) 主持人:來,你们(黄磊、黄苗)看一下,这个青年才俊的问 题出在哪?想要知道话题转换功能在这些例句中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要了 解《非诚勿扰》这类对话式相亲节目的大致流程,该流程分为“爱之初体 验一爱之在判断(男嘉宾基本资料)一情感经历一爱之终决选(朋友采访)” 四个部分,后三部分均有VCR影像播放对于这几方面的对话所谈论的话 题必然不同。

由于这是电视节目,肯定有时间和进度的限制,所以每个步 骤的话题所谈论的时间也很有限在平时的H常生活中,话题的接续是常 规的表现形式但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对嘉宾的话题不可能做到 完全接续不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的状况,比如受时间的限制,主持人必须 抢夺话语权,來转换话题,如例(8)和(9),句中使用“來”作为转换 话题的标记虽然从礼貌的角度看,这是不对的,所以只能将不礼貌的程 度降到最低再如例(10)中,对话原本讨论的话题是男嘉宾情感失败经 历的问题,而主持人又巧妙地将话题转到“问题的根源在哪”,这时主持 人的话语中出现了 “来”作为话题转换的信号,来提醒受话者 “来”作为话语标记,就是主持人发出的话题转换的言语信号,从而结朿上一话题的讨论,开始下一话题在这项功能上,“来”所处的位置 和上面讲述的大致相同三、“来”的特殊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例子11)女嘉宾:……你怎么知道没烧焦(饼干),第一次都会烧焦的主持人:来来来,台上有做过饼干的没有?(12)女吊宾:盂爷爷,我按错了,所以我其实是想爆灯主持人:哎呀来来来13)主持人:我要帮你拿东西吗?男嘉宾:不用,可以开始了吗? 主持人:来来来。

14) 主持人:来来来,10号发表一下获奖感言15) 主持人:来来来,我跟你说一下,你别那么痛苦16) 主持人:来来来,对于这个人类难题,黄菌老师又没有什么办 法?在以上例句中,采用的形式都是“来”的重复,在语音上具有短而快 的特点,在位置上看,有的位于对话中小句的前面,还有的对话直接使用“来来来”作问句的回答,没有后续成分,它的功能大致和前面类似但是,作为话语标记,它没有明确的词义,因为用在不同的情景对话中,听 话人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例(11)中,主持人使用“来来来”的语境是台上的女嘉宾说话非 常快,不给对方留下说话的余地,于是,主持人打断了女嘉宾的话语,来 争取自己的话语权,也是在提醒对方,这时“来来来”是我们可以理解为 主持人在打断女嘉宾话语,从而实现提示对方的功能而例(15)中“来 来来”则有劝慰的意味在里面,例(16) “来来来”具有催促的意味在例(13) (14)中的“来来来”是单独使用的,主持人说的时候, 表明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可以,请”等,而对于受话对象来说,大致可以 将它理解为主持人同意自己的行为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很好地分析对话交谈中话语标记所 表现出来的不同功能,对于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顺利沟通与交流会有很 大的帮助。

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主持人的话语中出现的话语标记“来” 进行分析,发现了 “來”具有提示对方、引起他人注意、话轮转换以及话 题转换的功能对于类似的语言现象,换一个角度分析可能会得到更好的 证明与解释参考文献:[1] 许家金•话语标记的现场即时观[J]•外语学刊,2009.[2] 吴燕侠.“來”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形成机制[J]•语文知识,2012,(2).[3] 刘艳丽.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5.[4] 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 李晓琳,唐名刚•话题转换的方式与技巧[J]・新闻爱好者,2011,[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