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7月,长江流域梅雨期多次出现持续性暴雨,形成全流域性特大洪水仅安徽境内三个月内就有48天暴雨,有24天暴雨面积≥10个县市其中7月4~11日连续8天暴雨面积≥6市县,范围最广的7月11日有37个县市暴雨,暴雨中心大别山区吴店的日雨量达422全省洪水泛滥,长江超警戒水位100余天全省受灾人口1500万,受灾农田304.9万公顷,粮食减产39亿公斤,死亡2873人1969年6月24日至7月19日的26天时间内,≥10个县市面积的暴雨日数高达13天,其中7月14~17日连续4天暴雨面积≥15个县市,并有特大暴雨7月14日岳西、庐江、桐城日雨量超过300毫米,岳西县7月3~17日15天雨量1130.1毫米,导致大别山区、沿江江南山洪暴发,造成巨大损失,淹农田达667万多公顷1991年汛期江淮地区特大洪涝,5月18日至7月13日梅雨期暴雨不断,其中6月29日至7月12日连续14天中就有13天暴雨全省14个大水库全部超汛限水位,其中7个出现建库以来最高水位,沿淮22个行蓄洪区先后启用15个,666.7公顷以上大圩溃破66个全年粮食减产109亿公斤,受灾人口43147万,死亡921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5。
3亿元.1999年梅雨期仅面积超过20个县市以上的暴雨日就有8次江南6月22~30日连续9天暴雨.6月27日、6月29日和6月30日每天的暴雨面积都超过30个县市,形成特大山洪、洪涝.受灾人口高达4019万,死亡172人,受灾面积369.5万公顷,成灾2463万公顷,倒塌房屋27万间,减产粮食9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1954年 本年汛期出现全省性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洪水泛滥,灾情极重5~9月,除东北部9个县2级偏涝外,全省其余61个县均达1级大涝黄山、金寨前畈和临泉县的总雨量分别为3060、2347和1483毫米. 6月4日,江南和江淮之间入梅,7月3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57天之久,而梅雨量又特大,出现百年来未有的大水5~7月降水总量:江淮之间和芜湖地区900~1300毫米,大别山区、安庆、池州和歙县等地区一般均有1300~2000毫米,吴店等6站超过了2000毫米,黄山达2824毫米,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很多地区均超过了历史上同期最大降雨量,庐江、芜湖、安庆、岳西、池州、屯溪、黄山(光明顶)、黄山区(太平,下同)、祁门等地已超过常年年降雨量.另外,在此期间暴雨多,雨量集中。
例如,7月,暴雨日数普遍在3天以上,霍山、吴店、前畈等地达8~9天,7月11日,吴店日降水量达422.6毫米7月份降水总量:吴店、前畈分别达1265毫米和1260毫米,超过当地常年年雨量的50%以上由于降水持久猛烈,致使江河水位猛涨,安庆、芜湖长江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931年)不但水位特别高,而且持续时间也特别长,安庆、芜湖长江水位在警戒水位以上的时间有100多天. 沿淮、淮北7月初进入雨季,8月下旬结束,持续时间近2个月,其雨季之长,雨量之大,也是百年未有7~8月降水总量一般均在600~1000毫米,宿州等地达1100毫米之多,比常年同期偏多1~2.5倍,其降水量之多,也是有气象记载以来的最大值特别是7月份连降暴雨,其量之大,雨势之猛,为百年所罕见.7月份,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的日数普遍在3天以上,宿州、阜阳多达6~7天.临泉、宿州7月份降水量分别达1075毫米、961毫米,均超过常年年降水量淮河干流各地也相继出现了最高水位,正阳关和蚌埠等地的最高水位均超过历史上最高水位1米以上. 1954年,长江、淮河流域出现的特大洪水,其程度比历史上最严重的1931年更为猛烈大部分地区堤岸溃决,积水成涝,农田被淹,工农业生产受到最严重的损失。
以凤台县钱甸地区洪水泛滥时的情景为例,就足以证明洪水的猛烈程度某村有一棵大树,树上竟攀登28人等待救援一个老太婆爬在屋顶上,一浪打来,将房子打倒连人卷去.据有关部门统计:受灾人口达1500万,受灾田地达304.9万公顷,减产粮食39亿公斤,倒塌房屋310万间,损失耕牛约20万头.粮食损失也相当严重,仅凤台一县就损失450亿公斤.虽然这次洪水比1931年更为猛烈,但是由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灾斗争,所以损失要比1931年小得多据凤阳县记载,1931年水灾,北淝河下游,北自固镇,南至淮河,人烟断绝又据中国救灾史记载:六安县饿毙数千人,逃亡数百家,饿殍载道 1991年 汛期5~9月,全省除南、北端为正常偏旱外,淮北和沿江、江南共有太和(883毫米)东至(1179毫米)等20个县为2级偏涝,而从沿淮到沿江之间的凤台(1233毫米)、岳西(1661毫米)、巢湖(1471毫米)、石台(1439毫米)等42个县均达到1级大涝的程度. 江淮之间为特大洪涝年 1991年,由于大气环流的异常,出现一个有实测降水纪录以来典型的江淮间特大洪涝年,暴雨、洪涝的主轴线从湖北汉口经安徽巢湖到江苏东台一带。
安徽特大洪涝的特点是:春雨足,汛雨早,雨势猛,雨量大,梅雨期长,雨区集中,因而造成特别严重的灾害这一年,西北太平洋到我国近邻海域及中、东印度洋的海面温度均为正距平,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增强到了近40年来的次大值,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澳大利亚越赤道气流均强而稳定,从我国西南、华南经江淮地区到对马海峡一带,从地面至500百帕各层均形成和维持着一支强劲的中、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地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同时和其他特大洪涝年一样,极涡和西风带经向环流偏强,并同时形成了乌拉尔和鄂海阻塞高压,使冷空气得以不断从阿尔泰以东进入我国河套和江淮地区,触发并维持着江淮地区的暴雨带. 1991年,安徽的特大洪涝,从总体上看,超过1931年和1956年的严重程度,但尚不及1954年1931年安徽主要受上游客水的危害大,1956年汛期的降水时段分布则不太集中,只有1954年的多项雨涝和灾害指标超过1991年1991年,全省70个县的平均年雨量达到了16520毫米,仅次于1954年的1789.8毫米,全省年雨量最大的站点为岳西的2256毫米,亦仅次于1954年绩溪的2971.6毫米.全省从沿淮到沿江有48个县达1级大涝的程度,还有19个县达2级偏涝,平均为1.37级涝。
从特大洪涝出现的汛期(5~9月)降雨量来看,1991年汛期,全省70个县站的平均降雨量达1118.3毫米,也仅次于1954年汛期最大雨量站亦为江淮间的岳西站,达1661毫米,全省从沿淮到沿江一带汛期降水量也有42个县达到了一级大涝的程度,另外,淮北和江南还有20个县达2级偏涝,平均为153级涝再从安徽各地汛期最大降雨量来看,1991年,沿淮到沿江东部一带,有16个站创历史记录,超过了1954年同期从水情分析,1991年,沿淮湖泊及一些支流、巢湖周围和滁河流域的最高水位超过了1954年,创历史最高 1991年,全省各月降雨量除10、11月外,大部分都偏多汛期前的1~4月份,除北部地区明显偏少外,全省各地月雨量几乎均连续偏多,平均达448毫米,比1954年同期还多88.5毫米,春雨连绵,致使江、河、湖、库底水充足.进入汛期后,由于5月18日便入梅,梅雨期比常年偏早了29天,为1949年以来之最早,同时又延迟至7月13日才出梅,梅雨期长达56天,仅略短于1954年的57天,因此增强了整个汛期的洪涝灾害主汛期间,强降水天气过程相对集中出现在5月18~26日、6月2~16日和6月29日至7月13日三段较短的时间内(期间全省从南到北先后出现了29个暴雨日)。
特别是在后两段时间,由于产生 “季风流管"效应,使暴雨带得以长期停滞在狭长的江淮地区,因而造成了本地区特大的洪涝灾害.许多地方从1小时到数天的时段降水强度都打破了历史记录,江淮之间的大暴雨日数达10天,覆盖10个县市以上的大暴雨次数达5次,最大一次大暴雨覆盖的县、市数达19个,均超过了1954年同期主汛期间,全省出现多次24小时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主要有:5月24~25日亳州的223毫米,6月15~16日池州的210毫米,30日巢湖18个小时降的206毫米,7月2日黄山光明顶的213毫米,6日黄山站的256毫米,同日五河县的213毫米,9日金寨南溪的238毫米,10日庐江的228毫米和岳西黄尾河的296毫米等整个汛期间,从沿淮到江南有49个县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其中,江淮地区南部有4个县超过了1500毫米,江淮之间的29个县平均降雨量达1267毫米,超过了1954年汛期特别是从6月29日至7月13日的第3个暴雨集中时段,江淮地区发生一次罕见的、自有近代气象记录以来时段最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连续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在14个连续暴雨日中,出现了7天大暴雨,3天特大暴雨,共出现了176个站次暴雨日,53个站次大暴雨日,和5个站次的特大暴雨日,过程降雨量5个县市超过了700毫米,最大的巢湖达758毫米,另外,有14个县市达500~700毫米,36个县市达300~500毫米,比常年整个7月份的雨量还多1~5倍。
5月,是本年首个暴雨集中期,不少地区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部分地区内涝严重 5月18~26日,入梅后第1段暴雨集中出现期间,使大部分入春以来底水就充足的各江河湖库都蓄满了水,部分地区出现灾情如21~23日,铜陵、枞阳、太湖、池州、青阳等地降大暴雨.怀宁县内涝面积达099万公顷,太湖县达43万公顷,倒塌房屋28747间,冲坏渠道1897处,死亡1人,重伤1人24~25日,淮北北部萧县、淮北市、亳州、界首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亳州日雨量达223毫米,同时伴有5~6级的风,致使不少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小麦发生倒伏、受渍.据农业部门统计,倒伏总面积有19.3万公顷,其中,阜阳地区11万公顷,宿州地区6.7万公顷,淮北市1.7万公顷;另外,亳州043万公顷烟叶和0.37万公顷棉花遭毁灭性灾害,其它如通讯线路、树木、民房等也损失较重 6月,全省出现连续的暴雨到特大暴雨,淮河、滁河和巢湖流域洪涝严重 6月2日~16日,汛期中第2段集中出现连续的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使淮河、滁河和巢湖流域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12~14日,沿淮西部连续3天出现大暴雨过程,颍上县降水量达到426毫米,致使16日9时淮河王家坝的最高水位高达29。
56米,达有记录以来的第三个高水位而滁河14日更创历史上最高洪水位,襄河口闸14时的水位13.78米,超历史最高水位0.5米.这段连续性强降水时段使夏粮遭受到严重损失,是冬小麦受灾最重的一年,大片麦田尽成泽国,颗粒无收,部分已成熟而未收割的小麦倒伏及泡在水中导致腐烂发芽,部分已收油菜和小麦因来不及脱粒、晾晒而发霉变质,造成午季严重减产据省有关部门统计:截至6月18日,全省受涝面积达2887万公顷,其中绝收32.7万公顷,夏粮减产27亿多公斤,水围村庄14684个,人口近437万,受灾人口3097万,因灾死亡116人,伤942人,倒塌民房205万间,损坏52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元 6~7月,出现了最强的一次连续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全省大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特别严重 6月29日至7月13日,出现了本省有实测雨量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从沿淮到江南一带,连续出现了13个暴雨日,其中有11个为大暴雨日,5个为特大暴雨日,其中尤以7月2~7日黄山光明顶6天的总雨量就达817毫米为历史罕见由于降雨强度特别大,雨区又相对集中的略有南北摆动,因而再次在全省大部分地区造成特别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省政府7月20日统计:从阜阳西部、沿淮到沿江东部是洪涝的特重灾区,不少地方是反复受涝,省内10座大型水库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淮河两岸22个行蓄洪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