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一、 显微镜的结构 2二、 显微镜的使用 2三、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2五、 细胞中的物质 3六、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3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3—、被子植物的一生 3二、 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3三、 种子萌发时需要水的原因 4四、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P91-92) 4五、 种子萌发过程(P94) 4第三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一、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5二、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5三、 呼吸作用 5四、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6第四章 脊椎动物 6一、 鱼 6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6三、 鸟 7七、 哺乳动物 7第五章 了解生物圈 7一、 生物圈的范围 7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8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8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8五、 生态系统 8六、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8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8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8二、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9三、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9第七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9第八章 传染病和免疫 10一、 传染病及其预防 10二、 人类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 11附录 122、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4、 转基因鼠的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由转基因超级鼠的 获得实验推论,在生物传种接待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5、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 代间传递的“桥梁”6、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中又是单个存在的7、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构成8、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为23对(46条);DNA分子的数量也为 46个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在人的体细胞中含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9、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 精子或卵细胞中,而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平,其中有一半 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10、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如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形状,叫作显性性状(如 高茎),未表现的形状,叫作隐性性状(如矮茎);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 为隐性基因11、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12、 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矮豌豆)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高豌豆) 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13、 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条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条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14、 生男生女取决于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因为男性能产生2种精子:22常+X和22常 + 丫。
女性能产生一种卵细胞:22常+ X;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丫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所以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第八章 传染病和免疫―、传染病及其预防1、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2、 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3、 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4、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2)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血液生物媒介传播等(3)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 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② 切断传播途径(如在教室喷洒消毒液)③ ^护易感人群(体育锻炼、注射疫苗)6、 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四大类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二、人类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1、 人体的三道防线:(1)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 具有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消除异物的功能(2)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⑶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淋巴结三种)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2、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作用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的方法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又叫作先天性免疫3、 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 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作特异性免疫4、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5、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6、 免疫: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7、 免疫功能:①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②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③ 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8、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抗体对抗原的 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9、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有效治疗方法(1) 疾病类型:免疫系统传染病(2)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o由遗传物质RNA(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极易变异(3) 传染源:病毒携带者(4) 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三种与艾滋病患者一般接触(如握手等)不会传染(5) 易感人群:所有未得此病的人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有效治疗方法(1) 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2) 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CDVID-19),由遗传物质RNA(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组成(3) 传染源:病毒携带者,包括病患者以及未表现病症的病毒携带者(4) 传播途径:空气,唾沫,密切接触等(5) 易感人群:所有未得此病的人,主要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较差者11、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 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12、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措施)优点: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是预防以至最终消灭传染 病最简便,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大事13、 •计划免疫意义: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 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 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显微镜1-3动植物细胞模式图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膜 线粒体 液泡 叶绿体 细胞壁附录子房植物细胞线粒体细胞核 胞膜 细胞质子房壁——果皮珠被 胚珠受精卵一 受精极核种皮一胚Hi胚乳动物细胞2-1花的结构2-5种子的发育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果皮和种皮( j——胚乳3-1光合作用光能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叶绿体(储存着能量)3-3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储存着能・)4-1鱼>二氧化碳+水+能量(1)适于游泳的外部形态特点尾鳍侧线臀绪 胸鳍 腹鳍4-3鸟草食动物的牙齿 肉食动物的牙齿7性别的遗传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显微镜的结构1、 镜座:稳定镜身2、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3、 镜臂:握镜的部位4、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5、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6、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线强时使用平面镜,光线弱时使用凹面镜7、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8、 准焦螺旋: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调节它以便找到物像。
转动细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幅度小,调节它可使物像更清晰注意事项: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观察时先低倍后高倍二、显微镜的使用1、 显微镜使用的方法步骤:(掌握P37-38的图及讨论题)(1) 取镜和安放:① 取镜:右手握住镜壁,左手托住镜座② 安放: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⑵对光:① 转动转换器和遮光器,使低倍物镜和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②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直到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⑶观察:① 放置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② 下降镜筒: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镜头)③ 升高镜筒: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④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 ①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装片和目镜② 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用擦镜纸擦拭镜片③ 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缓慢降至最低④ 将放大镜放在直立的位置,将显微镜放回原处2、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3、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4、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才能透过,因此生物材料必须加工成玻片标本5、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少、越大、视野越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