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5.50KB
约21页
文档ID:33973239
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1页
1/21

1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目 录一、现状概况与价值评估(一) 现状概况(二)历史沿革与城址变迁(三) 价值评估(四) 名城特色二、保护工作回顾三、 规划依据、规划范围、期限和 规划指导思想四、规划原则、保护目标和保护重点(一)保护规划原则(二)保护规划目标(三) 保护框架和保护重点五、 格局和风貌特色保护规划(一) 分区分级保护(二) 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保护措施(三)城址环境和城市轮廓线保护(四) 视廊的保护和建筑高度控制六、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一) 文物古迹保护现状问题分析(二) 文物古迹保护原则(三)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七、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一)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二)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内容(三)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四) 保护的分级及规划要求(五)历史地段的道路与交通(六) 市政公用设施和绿化的规划原则和要求(七)阆中历史建筑的特色和当地传统做法2(八)重点保护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八、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九、近期实施规划十、 规划实施的措施和政策建议3一、 现状概况与价值评估(一) 现状概况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毗仪陇、巴中,南临剑阁,北连苍溪。

位于东经 10541~10624 北纬 3122~51 之间全市幅员面积 1877.8 平方公里,总人口 85.86 万人,辖 23 镇 48 乡(含一回族乡),市治保宁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因山、水得名《说文解字》:“阆,门高也,从门,良声巴郡有阆中县,来宕切《太平寰宇记》:“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巴记》:“阆水纡曲,径其三面 《旧唐书·地理志》阆中郡:“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管子·度地篇》:“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土阆,是高大的土墙,与高门义同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一段,古称阆水因城在阆山阆水之间,故名阆中除隋改名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县二) 历史沿革与城址变迁1、历史沿革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声息《路史》传华胥生伏羲于此古为梁州之域,商属巴方,周为巴子国战国时,巴子屡为楚子所逼,约在公元前 330 年迁都阆中,直到国亡阆中县建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 314),隶属巴郡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 201)刘璋三分巴郡,以阆中为巴西郡治(今保宁镇)建安十九年至三国蜀烈帝章武元年(公元 214-221)巴西太守张飞镇守阆中,后为部下范强、张达所害。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 509)置南梁北巴州,州治阆中西魏恭帝元年(公元 554)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同时设盘龙郡州、郡俱治阆中唐高宗永徽六年至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 655-684),永徽六年,高祖第十九子鲁王灵夔为隆州刺史,数年后他徙调露年间,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元婴为隆州刺史,筑隆苑文明元年逝于隆州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 713),为避玄宗(名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隆苑为阆苑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铸造铁塔一座,高一丈四尺一寸,塔身六方,满铸八分体阳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国内罕有1972 年县武装部建房时毁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秋,杜甫来阆中悼房琯,冬归梓州;次年春再来阆中,夏秋去成都,写有《阆山歌》、《阆水歌》等诗 60 余首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 791 年),阆中人尹枢状元及第;其弟尹极宪宗元和八年(公元 813)状元及第时称“梧桐双4凤”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 809),《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谓:何居士凿岩造大佛一尊,为释迦座像,高 9.88 米,历史 20 年五代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 929)阆州置保宁军北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 988),阆中人陈尧佐中进士端拱二年,其兄尧叟中状元。

真宗咸平三年(公元 1000),其第尧咨中状元尧叟、尧佐仕至宰辅,尧咨仕至节度使,世称“三陈”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春,陆游到阆中,赴兴元府宣抚司干办公事任是年秋再到阆中,冬返回兴元府,在阆中作《南池》、《登锦屏山谒少陵祠堂》等诗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 1276),始置保宁府,属四川省广元路,府治阆中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 1371),置川北守道、分巡道、兵备道,治地保宁千户滕贵筑阆中石城明孝宗鸿治十一元年(公元 1498),寿王出镇保宁,建王府于城内西南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 1525),知府张思聪创建锦屏书院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清平西王吴三桂率清兵入川,陷保宁,并作为四川临时省会十余年清顺治九年(公元 1652),四川乡试设闱于阆中(考棚今县招待所),补辛卯科(1651)随后甲午(1654)、丁酉(1657)、庚子(1660)等科均设闱于阆中,至癸卯科(1661)始移闱于成都清顺治十六年(1659),秋,阆中淫雨,锦屏山崩塌临江一面,成赤壁清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1)纪念阆中南宋抗金骁将张宪,修建张烈文侯祠于锦屏山麓民国 22 年 2 月,中共阆南中心县委在县城成立,6 月红11 师(后为红 30 军)一部,由巴中鱼溪寺向阆中三庙场进军,建立了三庙乡苏维埃政府。

7 月红 30 军军部进驻老观场9 月中共阆南县委、阆南县苏维埃于水观场建立民国 24 年 3 月,红 9 军解放阆中县城,随即在县城建立中共阆中县委、中共忠发市委、阆中县苏维埃和忠发市苏维埃4 月撤离民国 26 年一月,在县城北郊修建飞机场,占地 1620 余亩民国 38 年 12 月 29 日,阆中和平解放1987 年 8 月阆中嘉陵江大桥竣工通车1991 年 1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2、城址变迁阆中城战国时为巴子国别都汉城遗址在今城北郊王家嘴营房一带,遗物有九块石(毁于民国 27 年修飞机场),为汉城北门残迹距今王家嘴河岸 150 米处(汉城西门外),有巨大石条砌成的码头及河堤残迹又在兰家坝、王家嘴一带发现汉井、汉墓、汉砖、汉陶、五铢钱等清嘉庆《四川通志》载:汉城在建安中刘璋修缮过,三国蜀张飞又增修据明嘉靖《保宁府志》、清咸丰《阆中县志》载,唐代,治城曾三徒: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州东;高宗咸亨二年5(672)徙蟠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县治于张仪城迁徙原因,当是江水啮城由于屋舍街衢迭遭摧毁,城市逐渐南移,玄宗以后基本稳定杜甫《阆山歌》、《阆水歌》及元稹《阆州开元寺题乐天诗》所咏,唐城位置与今阆中城大体相符。

据宋代李献卿《南楼》、陆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南池》等诗所咏,宋阆州城位置与今阆中城相符合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为抵抗元兵,曾移州、军治于苍溪县之大获山(县志未移)元代,县治曾徙于白沙坝,元末明玉珍复迁回阆城明嘉靖《保宁府志》载:“元代以前,尚是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滕贵,即旧城拓之,内久俱 以石,上覆以屋,为门四:东曰富春,南曰锦屏,西曰澄清,北曰威德,四门皆有月城成化年间指挥田仪,于四门之上,各筑层楼弘治年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壕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池水四汇而达于江北端于月儿湾入江,南端于南门外入江清嘉庆《四川通治》载: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府宋思仁重修,乾隆六十年,知府胡延 补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道黎学锦于西门修石堤以御水啮民国时期,东、南、北三门之月城俱在解放初拆除月城,其后四门及城墙,均先后拆除三) 价值评估1、 千年古城,秦汉名郡从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商周时期,阆中属于巴国后都,战国中期,巴子国国都由重庆迁到阆中,秦灭巴置巴郡,分设阆中等 31 县,郡治阆中此后 2000 多年里,各时期统治者都把阆作为统治西南的都邑分置巴西郡、北巴州、隆川、阆州、安德军节度、利川路、东川路。

保宁府、保宁路、川北道等治所清初,阆中作为四川省会长达 10 余年,中华民国时期属嘉陵道,道府治阆中,后迁南充市2、川北军事重镇阆中历来是川北政治军事重镇北距广元 180 公里,有栈道、朝天峡等天险,循金牛道可通汉中;东距通江、巴中 200 多公里,以大巴山为屏障,循米仓道亦可出汉中;西至剑阁 120 公里,有雄关剑门;溯白龙江北上可通碧口,为川、甘孔道嘉陵江纵贯南北,风帆如织,阆中恰好在控制这一地区的重要位置上城圜所在,大坝平衍,人物繁庶,又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兼有七关(南津、五吉、河溪、梁山、锯山、土地、滴水)合护,形成金汤之固,所以两千多年来,常为地方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攻守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将之一张飞拥兵镇守阆中达 7 年之久,死后亦葬于此地;唐代高祖李源之6子鲁王和滕王先后任阆中刺史,统兵驻此;元代元宪宗八年(公元 1258 年)在阆中置东川路元帅府;明代孝宗之子寿王封藩阆中;明末清初,阆中曾有过 8 次重大的战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阆中设巴山警备司令部民主革命时期,阆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保宁镇建立阆中县苏维埃政府和忠发市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红 33 军军部设在阆中城。

3、山川秀美的城市整体风貌阆中古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布置城圜,前照锦屏山,后依蟠龙山系,,处于嘉陵江湾内侧部分,大坝平衍,三面环水,构成了“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周山势锁烟霞”的景色,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朴素的规划思想至今还有五分之一的街道仍然保持唐宋时期的城市格局,街道以中天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出辐射,应“天心十道”之喻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周围山体相对,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和谐的结合,显示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典型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地“天人和一”的理论4、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阆中古城区及市域范围内文物古迹分布甚广,已确定的有 29 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区,张飞庙古建筑群记载着著名的三国盛事,以巴巴寺、清真寺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幽静典雅,记述着古老而深厚的伊斯兰文化大像山摩崖造像、观音寺,气势恢弘,见证了往日的宗教繁华华光楼集雕塑、绘画、书法、文学多种艺术为一体,表现了古代建筑高超的艺术水平考棚、文庙、书院、会馆、作坊与成片的明清民局共同构成阆中名城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市域范围的朱家山坪上遗址、滕王阁亭子石塔、永安寺、五龙庙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三庙乡红军石刻标语群等是十分珍贵的革命历史见证,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5、人杰地灵,文化发达1) 秦汉之交,范目辅佐刘邦定三秦而封侯,三国蜀汉时的程畿、马忠,唐代尹枢、尹极,北宋的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南宋抗金骁将张宪等都是历代的重臣良将2) 阆中风光秀丽,文化繁盛,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来旅游、观光杜甫、元稹、黄庭坚、司马光、苏轼、陆游、文同、杨慎等在阆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迹和隽永的诗文7(3) 古代天文学研究中心阆中从汉代起,天文学家相继辈出,并吸引大量的天文学人才来阆中研究天文,成为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现存的蟠龙山古观象台遗址、管星街、魁星楼、天宫院等记述古代天文学家的事迹其中著名者有汉代巴郡阆中人落下闳,他参与创编了《太初历》,改制了浑天仪,完成了古代天文学浑天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来阆中研究观测,并安葬于此6、产业文化源远流长1) 传统的丝绸产业历史悠久,在汉代,阆中桑蚕丝绸业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唐宋时,阆中莲、绫、绵、绢等为宫廷贡品,丝织品闻名全国明清时期更以过盆水丝而闻名阆中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浙江镇江香醋、保宁醋和福建醋)之一,醋味柔和,曾获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传统食品,如张飞牛肉,压酒,保宁凉面,豆花面,白糖蒸馍,回族烧饼等,制作考究,风味独特,渲染着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意境。

7、浓郁特色的民俗民风阆中士民重视教育,喜文好古,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兴盛川剧、川北歌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