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文学名词解释国朝文派在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 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 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 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 朝文派”借才异代”金初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如韩昉等; 二是由宋入金的文士,如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占据金初文坛的,几乎全 是由宋入金的作家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中称这种现象为“借才异代”, 此说揭示出了金初文学的起因及性质诸宫调指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缀成长 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唱歌与说白相同的方式 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元诗四家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P@ng)、揭傒斯,并称“虞杨范 揭”语见清代宋荦(lu6)《漫堂说诗》他们均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林院, 并以较为出色的诗文创作成为京师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享誉诗坛其中尤以虞 集名声最大,是元代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铁崖体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 流行。
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者很多,故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它原是宋代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宋杂剧表 演故事的形成,故开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 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 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 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 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张协状 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 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 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 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 的新诗体小令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只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之为“叶儿” 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首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 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
套数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 缀成套,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 称“尾”或“尾煞”东篱乐府马致远的散曲集,为后人所辑因马致远号东篱,乐府为散曲别称,故名 计收小令 104 首,套曲 17 套小山乐府张可久的散曲集因张可久字小山,故名包括《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集,共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酸甜乐府元代后期曲家 贯云石号酸斋, 徐再思号甜斋,时人称其 散曲为“酸甜乐 府”明代蒋一葵《尧由堂外纪 》:“(云石 )自号酸斋,时有徐甜斋失其名 , 并以乐府擅称 ,世称酸甜乐府民国任讷辑 录贯云石的散曲作品一卷, 称酸斋乐府; 徐再思的作品一卷,称甜斋乐府 ,遂合称“ 酸甜乐府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 “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 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 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 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 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元曲四大家指前期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因为他 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 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和关汉卿《拜 月亭》可记为“西厢墙头,倩女拜月”金院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 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金院本的角色行当体制与宋杂剧相同,以净色为主它 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可唱小曲,与以旦、末演故事的元杂剧有所不同是宋 杂剧到元杂剧过渡的形式,是元杂剧的直接源头对元杂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董西厢”指金代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为了和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区 别,故称董西厢是在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在情节、 结局、人物塑造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修改最重要的是作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原 作的主题,热情歌颂崔张二人大胆追求爱情,并以才子佳人终成眷属代替莺莺被 抛弃作为故事的结局同时红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
并由此而成为王实甫所 作《西厢记》的蓝本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西厢”指元代王实甫所作的杂剧《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 5 本21折王实甫一生写作了 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 写于元贞、大德 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 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 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 功的戏剧录鬼簿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 成所撰该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 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 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 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宋元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 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话本小说是经过文 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 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 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 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宋元话本小说在 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平话即讲史话本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大约取其主要用平常口语 讲述,一般不加以弹唱的缘故平”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 往加以评说,所以后人又把“平话”称为“评话”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 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 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只交待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具 有提纲性质这便于说话人登台献艺时,根据各自的演说才能去发挥或增减 南戏之祖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语见魏良辅《曲律》《琵琶记》随后于《拜 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 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四大传奇(“荆、刘、拜、杀”)指元代后期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 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传奇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 后来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元代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奇”字样。
至明代,传 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 本,以别于北杂剧即是说,传奇作为戏曲文学形式,是从元代南戏开始形成 故元后期的四部著名南戏被称为“四大传奇”荆刘拜杀”元末明初,除《琵琶记》夕卜,还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 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 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