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沈心工学堂乐歌文献综述.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KB
约7页
文档ID:526122807
2023年沈心工学堂乐歌文献综述.doc_第1页
1/7

沈心工学堂乐歌文献综述前言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音乐课堂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学堂乐歌唱歌集是由教师编纂汇总的歌曲总集,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一笔珍贵的财富,它既代表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开展,也代表着我国音乐教学法的开端学堂乐歌唱歌集中有许多的优秀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教学方法与当今社会不谋而合通过研究学堂乐歌唱歌集,不仅能对学堂乐歌唱歌集中教育的内容及特征进行梳理,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开展史提供理论研究资料,同时能够开掘学堂乐歌唱歌集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内容,为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沈心工先生被誉为学堂乐歌之父,基于沈心工在学堂乐歌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学堂乐歌唱歌集作为学堂乐歌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音乐教材的角色,成为了教师选择歌曲的依据沈心工学堂乐歌唱歌集中具有大量的音乐教育内容,根据歌词大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符合学生日常生活特点的歌曲、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特点的歌曲、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歌曲等类别从音乐要素上分析可以得知关于音乐要素的学习,有的要素是从易到难递增的,有的要素学习是以某一元素为主不断增添新元素的,有的元素呈现出比拟均衡的特点从体例上分析可知六册重编学校唱歌集由封面、序、编辑大意、目录、歌曲和附录构成,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一、学堂乐歌唱概述(一)概念界定学堂乐歌在学术界有两个层面上的定义,“中国音乐史上将学堂乐歌定义为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者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创编的歌曲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二)产生背景清末民初时期,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以后,我国大量爱国人士开始效仿国外改革,立志通过改革改变社会现状在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在此背景下,音乐成为一门独立的教学科目三) 代表人物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之父,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沈心工从日本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成为了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二、沈心工学校唱歌集的内容分析〔一〕音乐内容分析表2-1 学校唱歌集内容分析歌曲类别歌曲数目歌曲符合儿童日常生活情境的歌曲12首客来〔2〕、早起〔3〕、春游〔4〕和采莲〔5〕等符合儿童学习内容及学习生活情境的歌曲7首上学〔1〕、运动会〔4〕、秋之夜〔4〕、英文字母〔4〕、拼音〔4〕、地球〔5〕和家书(6)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歌曲26首听听听〔1〕、月〔2〕、燕〔3〕、兰〔4〕和氢气球〔5〕等宣扬勤奋自强精神的歌曲14首兵操〔1〕、烧饭〔2〕时计〔3〕、菊〔4〕、小学生〔5〕和镜〔6〕等宣扬爱国主义情感的歌曲19首卖布〔1〕、铁匠〔2〕、乐群〔4〕、凯旋〔5〕和青青竹〔6〕等仪式歌曲3首始业式〔5〕、休业式〔5〕和毕业式〔6〕其他13首在第五集中有描写旅行的歌曲旅行;描写生活知识的阳历;描写人物的孙唐等一系列歌曲。

〔二〕教材体例分析表2-2 体例分析年级学校唱歌一集学校唱歌二集学校唱歌三集学校唱歌四集学校唱歌五集学校唱歌六集序有 无 无 无 无 无 编辑大意 有 无 无 无 无 无 评议歌词明显且多,言近指远之作,音节由与曲谱相合,具见苦心目录无有有有有有教法要点无雲:歌词处提示问答对唱和合唱形式小兵队:提示教师演奏要求和教师指导动作要求鹁鸪:歌词处提示对唱和合唱形式;秋之夜:提示男女演唱调性一致无歌前:提示演唱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技巧镜:提示演唱声部交换合作注解无五色旗:附录了国旗校旗歌词;耕牛:注解动作与歌词搭配;月:注解南北歌词演唱差异;烧饭:注解风箱声;铁匠:注解逗音记号无鹁鸪:注解标题采莲:注解标题地点;鸟儿:标注声标;凯旋:标注运用场合;扬子江:附录长江之歌说明全书后附何日醒释义三、沈心工学校唱歌集的特征分析〔一〕课程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开展和认知规律根底音乐教育是针对所有普通学生的教育,而此阶段是儿童身心开展迅速的阶段,各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根据其年龄特点的不同,其生理、心理各有其特征,所以音乐课程的内容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开展和认知规律。

在一百多年前的沈心工编纂的六册重编学校唱歌集中也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强调突出音乐的实践性学生获得音乐感受和认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开展特点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直接经验和音乐感受沈心工先生在编辑六册重编学校唱歌集时,对这一点十分关注〔三〕教学活动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音乐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教学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其潜能得到激发,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获得音乐感受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尊重学生个性沈心工先生的六册重编学校唱歌集表达了这条理念沈心工的六册重编重编唱歌集中的所有歌曲在课型上都属于唱歌课,这需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中,这充分表达了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特点〔四〕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和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综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获得艺术之外的知识沈心工先生的学校唱歌集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其在编辑大意中就对选择歌词不与其他科目相联系这一教学弊端表示了担忧,同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防止这一弊端。

总结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音乐课堂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学堂乐歌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其对于音乐教师的指导也颇具特点笔者对学堂乐歌唱歌集中教学的内容及特征进行了梳理,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开展史提供了理论研究资料同时,笔者开掘了学堂乐歌唱歌集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其一,课程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开展和认知规律;其二,教学过程强调突出音乐的实践性;其三,教学活动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其四,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由此可以得知音乐教学内容应紧贴“学生〞这一本体的特征;其次音乐教学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然后,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应注意突出音乐特点参考文献[1]杨丹.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23年.[2]杨英.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D]. 云南艺术学院,2023年.[3]陈燕婷.学堂乐歌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D]. 中央音乐学院,2023年.[4]陈乃平.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课兴起之原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23年3月第21卷第1期.[5]汪朴.清末民初乐歌课之兴起确立经过[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年第1期.[6]刘再生.我国近代早期的“学堂〞与“乐歌〞—登州文会馆志和“文会馆唱歌选抄〞之史料初探[J].音乐研究〔季刊〕,2023年9月第3期.[7] 资利萍.音乐教科书的初级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年5月第7卷第3期:31. [8]孙继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23[M].2023年1月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3:21.[9]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M].2023年5月第1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3:46.[10]斐雅尔.中国音乐书谱志:先秦—1949年音乐书谱全目[M]. 1994年3月第一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35.[11]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2023年5月第一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3:80.[12] 尹爱青.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M].2023年3月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43. [13]孙继南,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2023年11月第2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年:156.[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5]沈心工重编学校唱歌集[M].中华民国四年四月再版.上海:上海文明书局,民国元年.[16] 张利娜浅谈学堂乐歌的开展及影响[D]河南:平顶山学院,2023年:260. [7 ]刘辉.浅谈学堂乐歌的产生及社会影响.[J].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2023年:72.[8] 资利萍.音乐教科书的初级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年5月第7卷第3期:3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